论冼夫人与广西及铜鼓的关系
郑显国
学术交流
近日,从茂名日报署名文章得知,电白区、滨海新区最近组织“寻找冼夫人足迹文化考察团”首次赴广西对冼夫人文化遗迹进行考察,这是茂名市冼夫人文化研究的新起点,新动向,值得肯定。笔者在30年研究冼夫人文化过程中结合研究岭南尤其是粤西地方史,有一定收获。下面就冼夫人与广西以及铜鼓文化的关系谈谈个人看法,并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古代岭南土著民族的演变
研究冼夫人,必须研究古代岭南土著民族的历史。因为冼夫人本身就是当时土著民族俚族人。研究俚族及其先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特征,对研究冼夫人一生有着密切关系。
考岭南古代的民族为百越族的分支,自秦汉起,史籍有记载的岭南土著民族主要有:骆越、西瓯、乌浒等族。骆越亦作雒越,据《交州外域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又据《辞海》(1989年版)注释:“骆越,亦作雒越、雒民,古越人一支,汉时分布在交趾,九真和合浦等郡,大抵在今广西南宁西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下及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省。”考汉合浦郡其西从防城东至恩平,应包括今广西防城、钦州、北海及粤西,加恩平等地。西瓯据《汉书》卷九五载:“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南面称王。”《辞海》的注释是:“西瓯,亦称西呕。西部越人的统称。汉时分布在郁林郡、苍梧郡和合浦郡部分地区,即今广西大部及广东南部一些地区。”约相当于今广西东南部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据古籍介绍,西瓯和骆越相邻,容易混淆,但两者并非同一种类。至于鸟浒其分布地较复杂,《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民曰鸟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所谓广州之南,实是指今之粤西,交州之北即今广西东南部。《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说:禺州“其州有三梁乌浒之民”,禺州治所在今广西北流东南。《九域志》称:横州乌蛮山“在宁浦县东北六十里,昔有乌蛮人(乌浒人的蔑称)居此。”宁浦在今广西横县。《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八说“东汉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曾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授以官职,……开置七县”。汉代的郁林郡很广,西至河池,东至桂平等县,可见乌浒分布之广,他们在今广西广大地区与西瓯、骆越据不同的地区分居。
历史发展到东汉,由于汉夷相通,土著受汉官教化各种因素影响,岭南的骆越、西瓯、乌浒各族在史籍上消失,演变为俚僚等族。这从《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六记载可证明。该史载:“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里”即俚,九真即今越南清化一带。此外,儋耳即今海南当时也有俚人。僚族与其他民族接近,居住地多混杂,同俚族的关系尤密切,故史籍中常并称俚僚。俚僚虽很接近,但《隋书》仍没有将两族视同为一。此后俚僚常见诸史籍。直至北宋后才从史册消失,演变为黎、壮等族。
二、冼夫人与广西的关系
正史《隋书》、北史》在“谯国夫人传”中都明确载:冼夫人协助隋朝平定王仲宣叛乱后,“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其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其中苍梧即是今广西梧州一带,藤州是今藤县。此次,冼夫人到此进行巡抚。《隋书》、《北史》还载:冼夫人在惩办赵讷后“降勅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隋仁寿间岭南十余州,其中梧州、藤州、郁州、禄州、桂州、钦州都在广西,几乎整个广西冼夫人都去过。虽是陪朝使,或者代表朝廷去巡抚,但不可能是匆匆而过,每个州都要停几天的。
除了公务巡抚外,冼夫人更多的是还要到她的部落领地势力范围去巡视,安排管治工作。史载她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这十余万家即是十多万户。南朝时,岭南人口稀少,这十多万户占据了辽阔地区,即今广东、广西、海南绝大部分地域。南越族有多种部族,其中以俚族为最大族。史料证明冼夫人是俚族。《辞海》(1989年版)释:“俚,古族名,亦作"里人",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住在今广西海北场(今合浦县东)地区的俚人渐与汉人融合,少数移入桂西的俚人称"倈",至清代与壮人融合。一说海南省的俚人,为今黎族的先民。”可见,俚人聚居地占据了广东与广西大片地区及海南省。这些地区是冼氏的部落领地,冼夫人每年都要多次到这些领地去巡视,这是不争的史实。由此可证,冼夫人当年与广西的来往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至于北流市的六靖、清湾等镇,他们至今还保留有冼太庙,有敬奉冼夫人的习俗,令人惊喜,究其原因,可能是冼夫人生前到这里一带活动较多,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当地百姓牢记她代代相传。其次是六靖、清湾、石窝等镇北流南端地带,自南朝梁起就是属治所在今化州的罗州所辖,唐代属于治所在今化州的南石州、辩州所辖,六靖镇是唐初南石州的罗辩县治所,罗辩县合并后,其地一半归今北流,一半归今化州(见清光绪〈高州府志〉卷十二)。据说直至明清六靖、清湾、石窝等地南部边缘地域才划归广西北流。因此,六靖、清湾等镇西归广西后,仍受茂名地区的祀冼之风影响,至今该地的冼夫人热与茂名无异,这深层原因能自圆其说。从上述可见,南朝隋唐时,冼夫人与广西的关系密不可分是确实无疑的。
三、冼夫人与铜鼓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的特殊乐器和重器,并非冼夫人时代俚人才有,远在春秋时代就开始制作,到两汉逐渐增多。在古代岭南制造的铜鼓多为粤桂系,有北流型、岑溪型和灵山型等。在粤西、桂东南即俚人聚居地多为北流型,北流六靖出土的“铜鼓王”就是北流制造的,北流市东郊至今还保留着古代制造铜鼓遗址(参见《广东通史》。据《南州异物志》载云:“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出得人归家,合聚邻里,悬死人中,当四面向坐,击铜鼓歌舞”,又据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西汉墓出土一面铜鼓,这都足以证明在秦汉乌浒西瓯等族就制造和使用了铜鼓。
自东汉至南朝时的俚人造铜鼓进一步增加,制造技术超越以前初始阶段。铜鼓是俚族土著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广州记》载:“俚獠(僚)贵铜鼓,惟高大为贵,面宽丈余方以为奇。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至同类,来者盈门,其中富豪子女,以金银为大叉,执以扣鼓竟,留遗主人,名为铜鼓叉。风俗好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击,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强。”发生战斗时,鸣鼓能集众。它又是一种乐器,《岭表录异》云:“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来,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从此可见当时俚人已具备相当高铸造水平。俚人大小部落都有不少铜鼓,越大的部落拥有的铜鼓越大。冼夫人的冼氏家族世为南越首领,她家拥有的铜鼓最大理所当然。据《广州记》所载的铜鼓面宽丈余方以为奇。冼氏家族的铜鼓最大面宽丈余即3米多不足为奇,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这么大的铜鼓出土。至于北流六靖出土的目前现存最大的面宽1.65米的“铜鼓王”,究竟是冼夫人家族的铜鼓,还是当时居住在北流一带的俚人大部落酋长的铜鼓?这需要进一步考评。
综上所述,粤西南、桂东南是冼夫人冼氏家族的俚人领地,冼夫人及其冯冼家族梁、陈、隋、唐与广西关系密切理所当然。岭南铜鼓自秦汉起为土著民族所制造,为俚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铜鼓文化是俚人文化的组成部分。俚人是骆越、西瓯族的后人、俚人文化与骆越文化同根同源。研究冼夫人文化应与研究骆越文化、俚人文化结合起来,争取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6月21日,恩平市在锦江国际新城举行恩平市2018年“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