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科交会 运营大湾区城市群资源
惠州
江门第七届制博会、佛山第三届珠洽会、第十二届珠海航展,广交会、高交会……在连续举办五届云博会后,近日,惠州也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
大湾区各城市统计公报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数量惠州位居珠三角最末。连续2届科交会后,惠州科教资源、研发资源实现逆袭。河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首批入驻“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近日香港城市大学透露,其惠州校园有望2021年招生,人才培养标准与香港一致。
城市运营的成功案例
引来以上众多头部高校资源的,绝非惠州一城之力,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背后的制造实力。东莞有世界工厂,深圳有研发创新,惠州的电子信息,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以城市群资源为依托,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服务上做文章。大湾区时代,惠州的科交会这一城市运营案例,可谓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开了个好头。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也强调,大湾区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服务辐射周边省份。此次科交会上,5场预对接会和6个城市的需求会尤为引人注目。本届科交会邀请了泰州、滁州、深圳、肇庆作为协办城市,在科交会现场,主办方还组织了德州、泰州、滁州、肇庆、鹤山、百色等6个城市举行专场需求发布会。
惠州此次真正实现了以城市群资源(制造业)为运营基础,以海内外科技成果、周边甚至全国高速发展城市为连接对象,解决了产学研用的诸多不对称,促进海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创新人才向惠州集聚。
湾区城市群,怎么做“更能打”?
为何惠州此次能巧借城市群资源,实现自身的城市运营目标?对于湾区城市群有哪些借鉴意义?
一是正视短板,在产业链中找准自身位置。面对科研与高端人才不足的实际,惠州近年来持续从海内外高校寻求发展机遇,发布人才双高计划,持续为惠州高质量发展夯实创新研发基础;二是在区域融合方向上明确发力方向。惠州这些年紧盯毗邻的港穗深莞城市,在城市扩张方向上,明确“南进西融”,优先发展与以上超级城市毗邻区域。惠州为承接深圳外溢先进产业,近年来在环深区域,先后构建了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罗浮新城等3个重大平台。尤其是潼湖生态智慧区,其所在的仲恺板块成为惠州人气和产业最旺的区域之一。近水楼台先得月,好的项目也不请自来;三是要借力国家部委相关资源,惠州举办科交会成功借助教育部的相关资源就是一大成功案例。
而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湾区的城市群视野。大湾区任何一城,可以倚重的资源不仅仅是自己的特色资源,更应是寻找湾区的诸多共同痛点、共同优势。有句俗话,群狼可以吃下老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全球的城市运营版图上,就是一群奔跑的狼群,彼此不仅有竞争,更要有合作和相互倚仗。
南都记者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