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文化奠定大浪根基

羊城地方版 2018-06-05 04:14

英雄精神映照在大浪羊台山上

文/图 王志钰 李玮璇 吕丹红 义国锋

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熠熠发光。作为广东的革命老区、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大浪羊台山这个曾让在“胜利大营救”中成功获救的邹韬奋、茅盾等文化名人躲避日军袭击的胜利之地,数十年来,红色革命的精神一直在这里传承着。大浪人始终将英雄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所在,深耕红色文化,继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羊台山的红色革命史

羊台山,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区南山区的交界地带,山体横跨宝安区的石岩、龙华区的大浪和南山区的西丽三个街道。雨后清晨,从大浪的羊台山公园一路攀登,可见山上云雾缭绕,瀑布声、溪流声、水声、鸟语、蝉噪和蛙叫,此起彼伏,鬼斧神工的如美画卷让人们很难将战火硝烟与这宁静联想在一起,但当年,抗日战争的星星之火确实与这羊台山麓紧紧相连。

1939年底,由东江特工委沈浮建立的龙华第一个联络站就设在羊台山的第三雄峰所在的赤岭头村,这个革命村就位于如今的大浪街道,仍命名赤岭头村。赤岭头村带动周边的热血青年加入抗战队伍,龙华的抗日运动从此掀开了新篇章。1940年,赤岭头村的第一批党员诞生,1941年赤岭头村党支部成立,相继成立了民运队、抗日宣传队,当年附近的男女老少都投入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赤岭头村一带成了名符其实的红色村,羊台山根据地初建规模。

1941年底至1942年初,赤岭头村在经历多次对日军的反围剿后,迎来了从省港大营救中成功离港的文化名人到来,茅盾、何香凝、邹韬奋等一千余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家眷、国际友人爱国人士先后在羊台山上胜利会师。名人们在此停留数天或数月不等,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时势、谈政治,隐蔽在羊台山山区,后经根据地的周密安排及保护之下,文化名人兵分几路安全顺利转移回到内地根据地,羊台山也因此被称作英雄山。其实,仅赤岭头村的爱国情怀就可追溯至1910年,赤岭头村人何玉山就是“同盟会”成员。

1944年,东江纵队“前进报”在陶吓村创办。由于羊台山根据地创始人曾生、王作尧、老粤委书记莫干等领导人经常在陶吓村及赤岭头村活动,这两处曾一度成为日本鬼子的眼中钉、肉中刺,烧杀抢掠不断发生。敌人的猖狂激起了龙华人民的强烈反抗,热血青年纷纷上山参加游击队,大龙华片区的革命烈火在羊台山上熊熊燃起。

红色文化深植大浪之根

近年来,大浪街道积极探寻大浪文脉,深挖红色文化基因,进一步丰富羊台山森林公园旅游元素,欲将羊台山森林公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12月,为纪念“胜利大营救”这一革命事件,大浪街道在羊台山公园树立了“胜利大营救”创意雕塑。革命时期被营救的邹韬奋曾感慨“没有人民的枪杆子就没有人民的笔杆子”。因此,雕塑的设计者就以“笔杆子和枪杆子”为创作思路,用书本搭建两条主要的营救路即水路和陆路,形成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形,用“书本”代表“笔杆子”,在两端的书脊和书页处,刻上了被营救的文化名人的名字,以此代替传统的名人墙;“大营救”三个字组成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枪杆子”。“胜利大营救”雕塑为羊台山这个素有“深圳后花园”美誉的森林公园再添一处红色景观。

如今,大浪羊台山这座英雄的山,培育出无数革命先烈们,英雄精神也在这里不断地传承发扬下去。去年7月29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深圳近千余人在羊台山森林公园展开了重走红色之旅的大型徒步活动。省市领导、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及曾参与大营救的老英雄及后人等参与了本次徒步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羊台山森林公园成为了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新“据点”。

为挖掘大浪街道的革命史、抗战史,展露更多的史实,让世人铭记历史,《羊台叠翠》《羊台山:母亲山、英雄山》《赤岭头村英雄谱》等专著相继出版,为大浪街道红色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朴实的教材,具有突出的地方史志和红色文献价值。其中《赤岭头村英雄谱》于今年年初出版,是一部描述红色革命英烈事迹的纪实性人物传略。该书以大浪街道赤岭头村三个家庭的革命活动为主线展开,全面展现了红色赤岭头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是岭南波澜壮阔革命斗争史中辉煌的一页,是革命斗争史上千万红色村庄传奇历程的一个缩影。

为了更好地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大浪街道正筹备在羊台山下建设龙华区首个红色U站,“红色+志愿服务”行动将在这里展开。而大浪街道各党组织也充分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将党员教育活动场地移至羊台山森林公园,持续开展“重温革命故事”“重走红色之路”等活动,让党员感受中国革命历史的壮烈,进一步激发积极向上、热爱祖国之情,引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