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让中国医药造福世界
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荐读《屠呦呦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2015年10月5日,凭借对疟疾治疗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为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此,她总是说,“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为她从《诗经》中取名的父亲,也许没有想到诗句中的那株小草将改变女儿的一生。屠呦呦童年就喜欢在书房翻看医书,对中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后改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7年,中国启动旨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523”国家项目,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
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她的寻找一度陷入僵局。
这时,屠呦呦的目光聚焦在了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上,这是1600多年前,葛洪在广东惠州罗浮山隐居时编著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书中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犹如黑暗中点亮的火柴,带给屠呦呦灵感,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并在次年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那时中国的科研环境十分艰苦,实验室设备简陋,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为加快提纯速度,课题组“土法上马”,用七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来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没有防护装备的科研人员接触大量对身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健康受到了影响,屠呦呦也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后来,为了确保青蒿素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屠呦呦又主动与几位科研人员以身试药,住进了东直门医院,最终证明药品无明显毒副作用。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由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在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屠呦呦依然低调,她更在意的是自己还能在科学这座高峰上攀登多久。
近年,经过反复研究,屠呦呦团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影响因子达79.26。此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已经开展临床试验。
数读
屠呦呦团队扛住了190次失败,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继而提炼出青蒿素。
晶报记者 林菲新华社资料图
新闻推荐
华为已获“鸿蒙”商标转让商标国际分类为网站服务、科学仪器,今晚将举行“鸿蒙操作系统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
商标国际分类为网站服务、科学仪器,今晚将举行“鸿蒙操作系统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