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安墩发现两座罕见5层碉楼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专家认为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
碉楼内部。
从外观来看,碉楼保存尚好。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近日,在惠东县安墩镇左华村发现了两座碉楼,均为5层,两座碉楼同样大小,目测均占地30平方米。据该村村干部介绍,碉楼为该村邱氏家族所建,距今已有120多年。专家表示,5层碉楼在惠州非常少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两座碉楼相隔几十米 总体保存尚好
近日,在惠东县安墩镇左华村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两座碉楼。放眼望去,碉楼矗立在一片残垣断壁之上,碉楼下面杂草丛生,彰显着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斑驳。两座碉楼相隔几十米远,从外观来看,碉楼保存还算完好。整座碉楼青砖黄泥,墙面上或圆形或长条形等形状的射击孔很显眼。走进一座碉楼里,地上有少许杂草,墙壁上覆着一些青苔,原有的木质斗梯已损坏殆尽,太阳照射进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惠东县安墩镇左华村党总支部委员冯日红指着碉楼下面的残垣断壁说,之前这是邱氏家族建的一片房子,两座碉楼分别建在房子的不同方位。
在碉楼的旁边,还有一座客家围屋。这座客家围屋有着160多年的历史,比两座碉楼的历史还要长。从外观来看,围屋在近年曾进行过翻新和维修,而里面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和格局。80多岁的邱氏后人邱彭文仍旧住在这座老围屋里,记者走进去看到,里面宽敞明亮,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邱彭文告诉记者,这两座碉楼是由其祖父邱思廉几兄弟当年所建。当时,邱思廉和家人在惠东多祝一带做生意,还经营了一个商号,赚了不少银两。有了积蓄,他们就想着置产建房,于是几兄弟一起在围屋旁边建了连片房子,并同时建造了这两座碉楼,“守卫”自己的房产和家人。
后来,在土改时期,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连片房子分给贫民,多祝商铺上缴归公,后来用作银行营业厅。随着岁月变迁和风霜洗礼,这些房子也逐渐破败和垮塌,邱氏后人们也早已搬离这片祖屋。上世纪80年代,有些邱氏后人成为归国华侨,他们在政府有关侨务政策的指引下,重新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权,让两座碉楼得以一直保存到现在。
留存红色印记 革命志士曾进驻
由于年代已久,关于两座碉楼的故事在邱氏后人的记忆中已日渐模糊。但邱氏家族的红色印记却一直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安墩镇是革命老区。据介绍,解放战争时期,邱氏族人为了帮助革命队伍对抗国民党反动派,支援了不少的枪支弹药。因为有这两座碉楼,翁汉奎等一些革命同志为了与反动派斗争,还曾把邱氏祖屋当作根据地,与敌人周旋了两三年。
此外,在邱彭文的家里,还保留着邱氏族人当年投身革命的历史资料。记者看到,在一张“革命军人证明书”上,载明了“邱建文同志系1949年9月参加我军,现在中南海军工作……”还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的印章;在一张“喜报”上,写着“邱达文同志在半年来作战、剿匪、生产、整训、发动群众等工作与战斗中,曾光荣立下四等功一次……”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无不印证着邱氏族人当年的革命情怀和烽火经历。
拟进行保护修缮 打造成乡村旅游红色景点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惠州市文史专家、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土清告诉记者,在惠州,5层碉楼是非常少见的,安墩镇左华村这两座碉楼,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对研究乡村文化和建筑艺术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碉楼也是很好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要保护好,修缮好,利用好,宣传好。”他建议,除了相应的配套设施要完善之外,村里也可以培养一些讲解员,讲好碉楼故事。
作为村干部,冯日红表示,未来如有条件,会考虑对两座碉楼进行保护修缮,好好发掘碉楼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为左华村留下历史印记,也争取把其打造成乡村文化和红色旅游景点。
相关新闻
200多年古驿道现身安墩左华村
除了两座碉楼,在安墩镇左华村靠近白盆珠水库的草木间,还发现了一条石头铺筑的古驿道。近日,安墩镇左华村党总支部委员冯日红带着记者在古驿道走了一遭。他介绍,据粗略估算,这条古驿道距今已有200多年。当年,这条古驿道是这里的人们前往海丰等地的重要通道,油盐柴米都要从这条古驿道运送。古时候,古驿道周边有不少村庄,后来都被淹掉了。沿着古驿道行走,两边绿树掩映,空气清新,脚踩青石,可以感受历史的斑驳痕迹。“这里不失为一个徒步的好选择。”冯日红说,希望未来能把这里开发成一条乡村旅游路线,让更多人了解这条古驿道,领略乡村的古朴之美。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新闻推荐
预计将出现在17时至22时新快报讯记者许力夫报道五一假期进入尾声,五一期间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费通行至5月5日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