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作协主席远人谈苏东坡笔下的赤壁 躬耕东坡 成为东坡
扫码观看本场活动视频
“苏东坡是苏轼化蛹成蝶后成为的另外一个人,是一个更加令人瞩目、令人崇敬的人。而这个让他破茧成蝶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主题:赤壁。”5月15日,光明区作协主席远人做客宝安文化茶座,分享苏东坡笔下的赤壁,与其诗文背后的人生阅历及思想渊源。
乌台诗案:
苏轼的人生转折点
宋朝时,知识分子地位非常高,中了进士即可入朝为官,而苏轼二十岁出头便金榜题名,被宋仁宗认为具有宰相之才。到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42岁,他已经以《水调歌头》等诗文名满天下,由徐州移知湖州时,苏轼照惯例进《湖州谢上表》,却因文获罪,被认为针对朝廷变法及因变法而被擢用的官员,因此被支持变法的官员连番弹劾,说他谤讪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云云。神宗批示后,不日,苏轼下御史台狱并遭受审问,被迫对语涉讥讽的诗文作出交代。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重大的转折点。
“开封御史台办公大院里有几株高树,树上有乌鸦筑巢栖息,因此又被称为"乌台"。正是在这"乌台",李宜之、李定等官员将苏轼之前的诗文编纂成三卷本诗集,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他怎么诽谤朝廷。”远人介绍道,苏轼囚于狱中一百三十天,最后,由神宗敕责授检校尚书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团练副使是闲职,苏轼实质上是被贬黄州。
苏轼在黄州第一个下榻的地方是定惠院,他在此接触佛学,而他童年启蒙读书时的老师是一名道士,作为当时的进士,其毕生又浸染儒学,“佛学修心,道学修身,儒学要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学指导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规划,但始料未及的乌台诗案,又让他对佛学道学有了深入研究,这些都在他身上沉淀下来,成就了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篇《赤壁赋》的苏东坡。”远人说,苏轼笔下的赤壁在黄州,并不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并不妨碍苏东坡“移花接木”,在黄州、在赤壁写下这几篇作品,成就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高峰。
黄州经历与思想转变
“读到苏东坡作品,知道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跟随他的轨迹走到黄州赤壁,才知道苏轼怎么成为苏东坡。”远人介绍,被贬的苏轼没有正常的俸禄。到黄州后,苏轼每月初一从储蓄里拿出4500钱分成30份,每份150钱,挂在屋梁上,一天最多用一份,若有结余,就放进竹筒,积累到一定分量便请朋友吃饭。
刚到黄州时,苏轼便得知三位亲友去世的噩耗,这些消息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在道观静坐49天,要把所有事情想明白,出来后,看透生死,看淡荣辱。“正是这些经验,让他写出了《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确实把世事看得通透无比。”远人说,苏轼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是这一步一步的人生体验,让苏轼有了通透的体悟,让他一步一步走到了赤壁之下。
遭贬谪对苏轼来说更是非常严重的打击。到黄州一年后,他写出《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对比同样在中秋写给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作《水调歌头》时他的仕途开阔,一帆风顺,到《西江月》时,已经体会到人生的跌宕起伏,感觉一切都是梦幻。”远人说。
苏轼到黄州住的第二个地方是临皋亭,“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苏轼在此写下“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样的句子,在远人看来,这是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不可能有的深刻领悟,“作为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人,苏轼过去有强烈的政治期待,期望能在庙堂之上一展抱负,而到黄州之后,他有了全新的认识,到达全新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写下了关于赤壁的诗篇。”
苏东坡笔下的赤壁
元丰四年,朋友为苏轼请到了黄州营地以东一块地,苏轼躬耕其中,命名为“东坡”,复于元丰五年营造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苏轼先后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黄州,是苏轼自号为东坡居士的地方,也是让苏轼成为文学史上的苏东坡的地方。
远人着重介绍了三篇诗文中苏轼对自然的感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据远人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半篇体现苏轼对自然的热爱深入骨髓。“很多人说这首词是豪放派代表作,个人很难苟同,诚然这首词保持了高亢的风格,但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赤壁时想到的是自己失败的人生、失落的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抱负,作为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一定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但理想已经破灭,他将自己与周瑜比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步步比较,让他愈发感到绝望,追随周瑜的功绩不过是一场自作多情。”远人说,对苏轼来说,面对江月时他有千言万语无法述说的苦恼,要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方式是亲近大自然,正如“闲者便是主人”,这样的感受直接引导他写出两篇流传千古的《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大自然给予苏轼力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借客之口感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远人认为,这样的句子饱含苏轼几十年的人生阅历。而后苏轼答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远人看来,这个句子好到似非人所作,而像本来就存在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共生的句子。此时,苏轼掀开自然的遮盖物,认识到所有事物“也无风雨也无晴”,人可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是永恒的真知,人应有对自然的信仰。那么,人应该怎么做?这便是《后赤壁赋》要说的内容。
写下《前赤壁赋》后三个月,苏轼再游赤壁,意识到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不要以为人定胜天,人是会悲的动物,人属于自然,只能把自己的一切交给自然,由自然给予丰厚的赐予,人才会成为可以称其为人的人。“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据远人介绍,苏轼临终前,写下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遭贬谪期间,他创作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好的作品。对于一个始终浸淫在儒家人生观中,以侍奉君父为最大责任的人,黄州经历不仅让苏轼有了更深刻的人生体悟,也让他成为流传千古的大文豪苏东坡。
■花絮
自带“流量”的茶座嘉宾
除了文友和自发前来的观众,本期茶座现场还来了近一百位特殊的观众,他们是文汇学校初一的学生及家长。
文汇学校语文老师张淼是文化茶座的老朋友,曾经在文化茶座分享阅读和写作现代诗的经验,也是远人的读者,她看到这次讲座主题“苏东坡笔下的赤壁”正好与语文课堂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便将茶座信息分享给自己的学生,没想到报名十分踊跃,两个班七十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以前我对苏轼的印象只有被贬到哪吃到哪,但这一次的讲座让我对他有了一个崭新的了解,他的豁达开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经历巨大的悲痛后,想开了。”听完讲座后,文汇学校初一(4)班的孙楚盈同学对苏轼创作《定风波》背后的故事印象深刻,苏轼听说侄女、奶妈去世了,这对普通人来说很难走出来,而他修行49天,写出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句子。
远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解读,引发了不少同学思考。文学史上多半称这首词称为豪放派代表作,远人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首词虽然风格高亢,但在内容上,却涌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愁。刘泽秀同学说,这番言论让他感到新奇,同时也受益匪浅,明白了对于诗词的解读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夏紫依同学则认为,这首词豪迈中略带苍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的自笑多情使诗词直抒胸臆而深刻,全诗营造一种意境之美,而豪迈更体现在苏东坡一颗有志报国的心中。
同学们还对此次讲座的主题“苏东坡笔下的赤壁”所在地很感兴趣,刘明轩同学说,此次文化茶座让他对赤壁更加心向往之,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一个低点,但是诗人随遇而安,乐观豁达,流放反而成就其创作的黄金期,他想跟随诗人,去黄州赤壁看“东坡雪堂”,尝“东坡羹”,欣赏滔滔江水。
■互动
观众:感觉苏轼的观点很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诗句,他和苏轼是一个时代的人,算是苏轼的前辈,二人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文人要入朝为官,在朝廷忧民。
观众:黄州的经历对苏东坡之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远人:苏轼仕途坎坷,宋神宗去世后,他曾被召回都城,后来又遭流放,只是再次流放对他来说再也没有“寂寞沙洲冷”的感觉了。回到庙堂,再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黄州的经历让他更加通透,把这些经历看成人生中值得骄傲的地方。
本版文字:宝安日报记者 罗慧怡
摄影:宝安日报记者 宋璐
新闻推荐
数字化运营助力书院发展罗浮书院揭牌,建设方希望书院成为彰显惠州地域文化新品牌
罗浮书院陈列很多优秀书画作品。近日,罗浮书院在博罗罗浮山举行揭牌仪式,100多位嘉宾和文化人士参加活动。此次罗浮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