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提出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助力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 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南方日报 2021-04-22 08:44

惠州统筹利用自然资源,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王昌辉摄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970年,世界地球日应运而生,呼吁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今天,第52个世界地球日如约而至,“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活动日主题,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

惠州拥有优越的山水林田湖海资源,一早便明确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统筹规划高效利用资源、严格管控守护自然生态基底,深化落实山水林田湖海矿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成为题中之义。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全力守护好、利用好,加倍珍惜爱护,合理高效利用,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城市发展新的机遇,该局将恪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不断细化自然资源规划利用和管控举措,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生态优势,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自然资源支撑。

撰文:张峰黄凯雯

加强规划引领

创新规划国土空间统筹利用自然资源

当前,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已成惠州各界的共识。

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提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相对周边城市,惠州资源禀赋优越,但资源是有限的、脆弱的,需要我们统筹规划利用好,高效高质发挥自然资源效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从源头谋划统筹到资源精细管控供给,通过多举措的创新施策引领惠州城市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该局创新谋划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体系。围绕惠州建设国内更加幸福一流城市目标,统筹谋划由生态发展区、城市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构成市域“1+1+1”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格局。

同时,按照“增量变革、存量优化”思路引导资源集聚高效配置,将城市发展区划分为7个存量片区和8个增量片区,将生态发展区划分为“三山五区”。初步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预案,厘清城市生态底数,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在实施环节则推动资源增值和供给精准化,为项目落地做好支撑保障。通过规划金山新城、惠州湾产业新城等重大创新产业平台,做精做细区域规划设计,实现区域土地价值提升。2020年,争取落到惠州建设用地指标近2万亩,保障项目249个,其中市级指标的82.98%用于保障工业项目,保障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用地。

高质量利用资源的同时,该局进一步加快规划许可制度的改革。通过施行先组卷、列清单、工业优先提高报批效率,报批时间从过去需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缩短为从审查到出批文一个月内完成,完成117个批次、约1.27万亩用地报批工作,全力做到“当月批地、当月供地”,倒逼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建成投产。

完善保护机制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守护自然资源基底

珍爱地球、守护生态,不只体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资源利用的精细化,还表现为资源保护管控体系的搭建。惠州通过严格耕地保护机制和坚决查处破坏自然资源行为等措施,切实保障城市绿色发展的有序实施。

惠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2020年底数据显示,惠州全市土地面积113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95万公顷,约占比13.2%。结合城市人口基数,耕地面积占比较少、人均面积较低的局面明显。

“惠州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把牢粮食安全,端稳群众的饭碗。”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近年始终坚持保发展和守红线并重,足额足量地完成耕地保护任务,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

在实施层面则严格保障城市耕地占补平衡的有序落实。

综合惠州近年来产业项目频繁落地建设和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等项目带来的建设用地需求激增局面,惠州大力推动垦造水田工作拓展发展空间。

据该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统计数据,2017—2019年间全市共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共42个13009亩,其中自行垦造项目28个5893亩,省建工垦造项目14个7116亩。截至今年初,已完工核发验收意见函项目32个8364亩,为城市建设和产业项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层面,该局将土地卫片执法与“两违”整治有机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土地卫片图斑为重点的“两违”整治攻坚战,整治违法用地1.77万亩,复耕复绿土地3908亩。狠抓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按照“零容忍”要求迅速查处整治14宗、14.34亩新增违法乱建行为。

随着各项举措的有序落实,惠州耕地保护工作迎来新发展。当前,全市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达224.26万亩和161.35万亩,超出省下达考核任务指标22%和3.4%,均超额完成2019年的耕地保护任务,获得全省考核三等奖。

推进生态修复

实施美丽海湾行动统筹生态系统修复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体现在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后的整治和修补,推进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修复。

在这一问题上,惠州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最欣喜的变化来自于蓝色的海岸带,随着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东山海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项目完工,夕阳下的红树林湿地、东山海鱼礁区再现鹭鸟归林、虾蟹嬉戏的多样化海洋生态“交响曲”。

作为红海湾向稔平半岛内陆延伸的一个弱谷湾,考洲洋口窄内宽,滩涂以泥质为主,资源禀赋独特,但生态脆弱,由于附近居民开发过度,红树林生长空间不断缩小,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

资料显示,惠州2014年正式启动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工作,通过种植培育红树林、清理违规用海现象、修复海堤等措施的实施,考洲洋生物资源逐渐恢复,项目建设总投资9539万元,堆填整治滩涂3000亩,种植红树800万株,逐渐形成层次丰富的红树林湿地景观。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的统筹实施带动了更多生态修复项目的有序开展。在2019年至2020年,省下达惠州市5300万元专项用于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全市统筹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埔屯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整治修复滨海滩涂湿地1730亩。

随着惠州美丽海湾行动的实施,当前,惠州海岸带红树林面积缩减的局面已经扭转,成片连片的红树林正在被培育生长,海洋生态环境稳步恢复、鹭鸟成群栖息、虾蟹、鱼群嬉戏成长,多处海岸带沿线再现多样化的生物景观。

此外,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在该局推动下,逐步构建起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管理机制,完成复绿面积900亩。大力实施拆旧复垦,恢复农村生态环境,探索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工作,全面统筹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海矿生态系统的有序治理。

新闻推荐

行风热线后天聚焦青少年成长成才

惠州日报讯(记者马海菊)4月21日上午11~12时,共青团惠州市委员会副书记邬文钧将做客FM100惠州综合广播《行风热线面对面》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