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惠州:湾区竞一流 弄潮逐浪高
惠州坐拥大湾区1/5的陆地面积、超过广深莞三市总和的岸线资源,拥有独特产业优势和生态条件。这是大亚湾石化区鸟瞰。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是广州、深圳、香港交汇核心区,这是一座代表未来的城市,所以正威选择惠州。”3月28日,世界500强企业正威国际集团落户博罗的高端铜加工项目投产,迈出在大湾区打造铜产品研发中心和深加工产业生产制造基地关键一步,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满怀信心。
王文银的底气,来自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阔步前行,来自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深化协同合作,更来自惠州抢抓“双区”建设机遇迈出深入推进湾区建设的铿锵步伐。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员的惠州,提出全力支持、积极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和“深圳都市圈”,是“鲜明的政治态度”,也是“发展的必然抉择”。当下,惠州与大湾区城市群交流不断深入,在交通交往、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旅游休闲、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实现协同合作、借鉴互动、共享互通。
深入推进湾区建设,正为惠州参与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惠州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设交通枢纽
打造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及闽赣地区枢纽门户
从惠大铁路到惠州港,这是京九铁路南端最近出海口的直达通道,来往的货运列车与进出港货轮,正为大亚湾石化区及粤东西北电厂输送原料,定格出大湾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镜头;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仲恺到罗浮山下的博罗,赣深高铁在惠州的三个站点正加紧施工建设,这条连接大湾区、粤北、赣州的铁路计划年底通车,惠州作为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作用将更加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置身大湾区开放发展大局,惠州以“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为引领,推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空港海港互联互通,形成“外快内畅”的区域交通体系,为大湾区建设创造更大承载空间、提供更强有力支撑。
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惠州市委、市政府高标准规划建设开放型“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着力构建“三横一竖”交通主轴线:“一横”对接广州(知识城);“二横”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松山湖);“三横”对接深圳(前海)、香港;“一竖”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推动形成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大交通发展格局。目前,“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工程项目已纳入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一竖”的惠湾高速(1号公路)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正加紧建设。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今年以来,惠州“接轨”频频:赣深高铁计划年底通车,惠州到深圳北站半小时可达;深汕高铁开工建设,届时惠州到深圳最快只要10多分钟;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等多条城际轨道将开工建设,深圳都市圈的“半小时生活圈”愈走逾近。根据规划,惠州将拥有5条高铁线、超过10座高铁站和3条城轨线路,助力惠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
“半小时生活圈,将让惠州与更多大湾区城市的"双城记"变成"同城化"。”市民李翔感叹。
■聚焦产业集群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2+1”现代产业集群
沿着惠湾高速(1号公路),从东江的秀丽来到南海的开阔,这将是惠州城市主干道,也是惠州的产业大道,它串联起惠南科技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和大亚湾石化区,这些正是惠州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平台。
毗邻广深港澳、坐拥大湾区1/5的陆地面积、超过广深莞三市总和的岸线资源,惠州围绕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和独特生态条件,聚焦“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力量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推进与大湾区城市合理分工、高效协同的产业衔接,促进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生态圈,助力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广东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惠州参与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等建设,其中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成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领域建设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这显示出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所释放的能量和效应。”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评价。
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惠州集中精力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惠州高水平布局建设“3+7”产业园区,包括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韩(惠州)产业园3个国家级园区,以及在7个县(区)分别建成1个千亿级园区,从重点招商引资到资源优化配置,把更多优质项目集中引进园区,加大产业集聚速度。
一个龙头项目就是一个产业链,惠州注重引进龙头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恒力(惠州)PTA项目、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产业园项目相继动工,伯恩光学增资扩产打造第三个产业基地,中海壳牌二期项目全面完成、三期乙烯项目加快推进……在重大项目带动下,一季度全市经各县(区)项目联审会通过的产业项目有92宗、投资总额133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2宗。这92宗项目大部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其中45宗来自深圳企业,投资总额341亿元。
■打造创新平台
深度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稔平半岛,总投资超过67亿元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的场平工程已经完工。3月12日,两大科学装置入列国家“十四五”规划,预计2025~2026年建成投用,届时可集聚国内外约1500名科学家等科研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写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入大湾区科技创新大平台、大体系,惠州要全面对接广深,积极对接港澳,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多层次多节点对接大湾区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发展平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产业差异化、互补性发展。”惠州学院教授、惠州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瑞卿说。
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使惠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有两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的地级市;依托两大科学装置组建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成功获批,率先引进科研团队并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实验室的协同集聚,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在惠州部署推进产业化工作,谋划建设离子加速器高端制造产业链、医用短寿命同位素生产南方基地、核孔膜研发基地、重离子辐照技术产业等。有专家认为,这将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而打造连通全球顶尖应用资源的科创高地。
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惠州积极与港澳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创新主体培育、研发平台共建,TCL集团与香港大学就新型印刷OLED材料及技术设立联合实验室、德赛集团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发“无机微包裹复合相变材料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研发及应用”项目、惠州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承担“银纳米线基柔性导电材料开发及其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项目……惠州还加快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仲恺高新区“357创新产业带”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珠三角(惠州)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大湾区高新科技企业之间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频繁。
■优化营商环境
探索服务“一网通”组建“湾区通办联盟”
公园式开放、立体绿化点缀的惠州市市民服务中心,集中31个部门进驻办公,开放1200多项综合业务和专项业务,其中“跨城(跨省)一窗办”窗口与“湾区通办”自助终端,实现惠州与省内外多个城市百项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跨城通办”。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度最高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无论是大湾区还是都市圈,都要做到国际一流水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惠州外向型经济特征鲜明,拥有广东省唯一的中韩(惠州)产业园,成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城市,更要具备国际眼光。
深入推进湾区建设,惠州主动学习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改革经验,尤其是深圳先行示范区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空间,持续优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大湾区对外合作中更好发挥惠州城市担当。
深圳企业在惠阳、仲恺分公司变更登记,不用再专门跑到惠州办理手续了,通过“跨城通办”网上申请办理就能快速搞定。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中,惠州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通办模式,优化“一网通办”、启动“一网统管”,与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6个湾区城市开展“湾区通办”合作,通过线上专栏、线下专窗、自助终端等方式实现1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城办”,并计划推进与广州、江门的通办合作,届时打造大湾区9个地市共同组成的“湾区通办联盟”,实现“业务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用户通”。
从洽谈到动工仅用半年,从动工到投产只用5个月,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效率,在后疫情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领跑“湾区速度”。这得益于惠州打造“快人一步”营商环境,按照“一个项目、一名市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机制、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组建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做到一跟到底、限时办结。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工作专班、中韩(惠州)产业园工作专班、铁路项目建设工作专班等20多个重大项目工作专班的运作,让惠州重大项目建设不断跑出“加速度”,也跑出项目扎堆抢滩的“惠州现象”。
“看出惠州强调"我要做"的主动心态。”丁力积极评价,“这将让惠州在新发展阶段释放出更大潜力,在推进湾区建设中走得更稳更快。”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新闻推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有关规定,防汛抗旱工作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