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嘹亮震沙场惠州博物馆藏有一支抗战时期东纵使用过的军号

惠州日报 2021-04-11 08:1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许多物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惠州博物馆的革命文物中,就有一支用现代铜合金制造、陈列在博物馆三楼展厅的军号,尤为显眼。该军号呈竖状,小嘴喇叭形,通长31.8厘米,通宽10.2厘米,喇叭口径11.2厘米,重292克。由号嘴、号身、号碗、挂绳环、连接箍等部分组成。该军号挂绳、护套已缺失,其体积较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从口部直接吹气至号嘴并经由号管后从喇叭口发声,一般能达到600米-1500米。军号就是枕戈待旦,展现军人牢记使命、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气神。

一支冲锋号显神威

军号由古代的“角”演变发展而来,是近代军队通信用的音响通信工具。19世纪中叶,英国设计了盘绕两圈细管体的金属号,并定它为正式军号。从红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作战中,嘹亮的军号都为我军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这句当年流传在军营中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司号兵的重要性。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用冲锋号喝退敌军的事迹历史上出现多次,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士郑起吹起军号吓退英军的一个团。1929年初,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柏露村召开前委、特委、各县县委、团特委等军委联席会议,研究粉碎反动派“会剿”方针。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红四军主力部队出击赣南。会议后,随这支部队出发的有个年仅14岁的号手,名叫袁桂芳,每次战斗吹冲锋号时,他总是站在一个小山头,右脚踩在高处,左手叉腰,两腮鼓起,本来就不大的眼睛,更是眯成了缝。有次部队在半山腰休整时发现反动派的队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使部队能尽快转移,小桂芳主动留下作掩护,面对那来势汹汹的敌人,他冷静思索,为拖延敌军进攻,给战友争取更多的时间撤退,他毅然爬上了一个高坡,吹响了冲锋号……来势汹汹的反动派听到嘹亮的号声,以为遭遇到了红军的主力军,立刻调转头狼狈逃窜。最后,吹响军号来迷惑反动派的计谋被识破,但此时反对派想继续追击红军部队,为时已晚。年仅14岁的袁桂芳,为掩护战友,永远地留在了井冈山。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后顺利出击赣南,不仅使赣西南和闽西的武装割据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支军号见证“雄关漫道真如铁”

惠州博物馆藏的这支军号,征集登记信息为东江纵队使用的物品,即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随军作战时用的一支军号,当时它的主人是谁?究竟又历经多少次艰辛的战斗?背后有哪些感人的故事?由于资料缺失,目前已很难考证与统计,但它在战场上起的作用,就像侵朝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说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号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战,这种精神战美军后来既熟悉,又头疼。惠州博物馆藏这件军号的作用,如同郑起吹起军号吓退英军一个团及小桂芳吹号掩护战友成功撤退是一样的,如今,郑起同志用过的军号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永远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馆中。

惠州博物馆藏的这支军号,构造简单,发音嘹亮,传远性好,见证了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战争历程,对传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教育后人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天,如果我们再次读到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真实抒发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乐观豪迈,在这里,也仿佛让人听到催人奋进的军号声,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继续前进。

(文/图 钟雪平)

新闻推荐

一季度广深商品住宅成交面积涨幅明显3月份惠州商品住宅成交92万平方米领跑大湾区9城

3月份惠州商品住宅成交92万平方米领跑大湾区9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