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海底千年的外销瓷
□本报记者苑世敏
在珠海博物馆三楼第八展厅“海贸要道”展区有一批风格独特的“别样风情外销瓷”,其中有3件是渔民在珠海荷包岛附近海域打捞的唐代青釉瓷碗,器型规整,厚薄均匀,釉不及底,略呈青黄,内底有五块长方形垫烧痕迹,整体造型典雅精致。
为追寻这批瓷器的历史故事,记者采访了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郭雁冰。
沉睡海底千年陶瓷重见天日
据郭雁冰介绍,1985年5月2日,香洲乡0315、0316号渔船在荷包岛与乌猪岛海域拖网作业时,打捞到21件古陶瓷,包括四耳大罐3件、四耳小罐2件、碗16件。
“四耳罐器身至今有众多海洋寄生物附着,满是沉睡海底千年的沧桑感。渔民将其捐赠给当时的珠海市文化局文物普查办公室,经鉴定为唐代新会窑产品。目前这批陶瓷为珠海博物馆所收藏。”郭雁冰说。
珠海博物馆开放后,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展示出来,并保持着打捞出水时的原样,吸引着众多观众特别是瓷器爱好者驻足欣赏。
“唐代青釉瓷碗是其中之一,高5.2厘米、口径16厘米。这种身浅、敞口外撇、玉璧形底足的碗出现在唐代中期,属民间日用青瓷;晚唐以后,胎壁从厚重逐趋轻薄,玉璧形底向宽圈足发展,这与唐代盛行饮茶之风有关,唐代称之"茶瓯"。青釉四耳罐又被称为"大瓦缸",民间将其用于盛放谷物、酒水等。作为外销瓷,则是用来装放其他瓷器,起保护作用,当然也可能用于盛装船工所需的酒或水。这批打捞的陶瓷器,可能与从事外销贸易的沉船有关,因为同类型青瓷碗一次能打捞16件就说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因为珠海地域位于珠江口,是由广州前往亚非欧的海道必经要冲。”郭雁冰说。
“皇帝碗”的传说
据郭雁冰介绍,这件青釉瓷碗为唐朝广东新会官冲窑所生产,民间传其为“皇帝碗”。官冲窑位于新会古井镇官冲村碗碟山一带。据《江门市地名志》记载:“南宋祥兴二年,南宋军南逃,大批官(兵)船曾在此靠岸。元至元年间(1279-1294),林姓先祖从罗坑来此立村,追念此事,定村名"官冲(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人在碗碟山挖到古色古香的碗碟类的陶瓷器。因南宋末代皇帝曾在此驻扎,人们便以为是南宋末代皇室遗留下的,美其名曰“皇帝碗”。
“然而,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这并不是南宋"皇帝碗",而是早其400年前出现的普通百姓的日用瓷器。”郭雁冰说。
据介绍,新会官冲窑是在1957年考古时被发现的,属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床和筒状烟道组成,始烧于唐中期,盛于晚唐,至宋初停烧。1997年5月和1998年4月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出土陶瓷4000多件,产品以碗、盘、罐、壶、盆等日用青瓷为主,器物内底采用垫块叠烧法,烧好后,器皿内部便留下长方形的4-6块星状缺釉印痕。
“广东及港澳地区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常发现这些类别的青瓷器,在南海及部分东南亚国家也有发现,说明该窑部分产品会外销。”郭雁冰说。
外销瓷指通过贸易方式和贸易渠道销往国外的中国产瓷器,包括餐具、酒具、陈列器等。官冲窑在当时是外销瓷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中东、东非、欧洲都曾出土过新会窑陶瓷器。如1998年在印尼发现的唐朝时期“黑石号”沉船,打捞陶瓷制品达67000多件,98%是中国陶瓷,其中300多件青瓷储物罐以及数十件提梁壶与新会官冲窑产品相似。
“因荷包岛与乌猪岛海域毗邻新会,因此,在这一海域打捞到该窑外销产品就不足为奇了。”郭雁冰说。
跨越千年的外销瓷
据考古发现,在印尼雅加达出土的汉代低温釉陶器佐证了外销瓷可能肇始于汉代。在珠海外伶仃岛石涌湾发现的“朱师所治”刻文陶片可能是汉代外销陶瓷的物证。大量的事实反映中国陶瓷外销在唐代时达到一定规模。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由北方河西走廊逐步转移到南方及东南沿海,唐代广州市舶使应运而生。
郭雁冰介绍:“唐代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记载,珠海地域正处在从广州到大食国(阿拉伯国家)的外贸航线上。当时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及长沙窑彩绘瓷器为主,大量的瓷器远销朝鲜、日本、菲律宾、泰国、印度、伊朗、埃及和东非等地。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等处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这一时期陶瓷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外销瓷以龙泉窑系的青瓷、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为主,远销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
“1977年在外伶仃岛附近海域打捞的14件唐代古瓷、1985年在荷包岛与乌猪岛海域打捞的21件唐代古陶瓷、南屏镇小钓村面向内十字门水道的沙滩里挖出的5件唐代陶瓷器、桂山岛三湾遗址唐宋时期瓷器等均是外销瓷的物证。”郭雁冰说。
据《珠海市文物志》记载,1969年4月,在珠海南水镇蚊洲岛北面沙滩发现并清理出212件元代青瓷碗和碟。这批碗碟均分类层叠倒放,排列6行。此外,在沙层中还发现16件碗碟残件和包装瓷器已腐朽的草木灰痕。这批碗碟主要有印花青瓷和划花青瓷,包装整齐。
据郭雁冰介绍,这批212件瓷器包装整齐地埋在沙滩中,其原因至今是迷,有人说与沉船有关,有人说与遇到海盗有关。“但毫无疑问,从这批瓷器的包装和数量看,并非船民所使用,而是与元代的陶瓷外销有关。”
明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明中叶以后,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并且数量都非常巨大,青花瓷、彩瓷成为主要外销瓷。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拓了欧亚之间的海运事业。葡萄牙人从亚洲将中国瓷器直接运往欧洲。在17世纪时荷兰人取代了葡萄牙人在海上的贸易地位,成为向欧洲人提供中国日用瓷器的主要供应商。
“在大万山岛推船湾的明代遗址里就有江西景德镇窑出产的青花碗、玉壶春瓶和白釉暗花碟,还有广东惠阳窑出产的仿龙泉豆青盘、碗、罐、盏、壶等器形残片,这些遗物与市舶贸易极有关联。”郭雁冰说。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南海已发现的重要沉船有1987年发现的南宋时期“南海Ⅰ号”沉船、1996年发现的南宋时期“华光礁1号”沉船、2007年发现的明代“南澳Ⅰ号”沉船。这些古沉船均载满数以万计的瓷器,原本远销海外贸易,却不幸沉没。
郭雁冰说:“它们的发现均与打捞到瓷器有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越南广南省下龙乡发现多批青瓷都被认为是官冲窑产品,即官冲窑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商品。那么,在珠海外伶仃岛海域、荷包岛至乌猪岛海域打捞到陶瓷器,在蚊洲岛沙滩发现大量元代青瓷器,是否暗示在这些区域也有沉船?希望今后能在这一区域开展沉船探测工作,也许能发现更多沉睡海底的文物。”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郭雁冰:
丝绸、瓷器、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外销商品三大件。外销瓷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是中西贸易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文物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自唐代以来,广州港在瓷器的外销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珠海地域则是广州经珠江口通往世界各地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考古发现与打捞的陶瓷器见证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盛况。
新闻推荐
关于惠阳松涛实业有限公司“深荟花园三期”项目 建设工程设计调整方案(局部外立面)的公示
日前,本局收到惠阳松涛实业有限公司关于“深荟花园三期”项目建设工程设计调整方案(局部外立面)的申请及相关材料。依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