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融共生 雅俗共赏本土深厚文化孕育多样惠州风俗

惠州日报 2021-03-24 14:56

惠州一些地方还保留有不少旧时婚俗,这是新媳妇担“禾花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惠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融本土、广府、客家、潮汕等文化于一体。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海纳百川的多文化交汇,孕育了丰富多样特色各异的惠州风俗文化:普天同庆的节俗、喜结良缘的婚俗、知行禁止的礼俗、祈神敬祖的祭俗、安居乐业的居俗、童叟齐乐的趣俗。如做棚会、贺添丁、打醮会、拜谭公、信妈祖、敬伯公、赛七巧、斗茶鸟、舞火狗、舞春牛等,或虔诚敬畏,或妙趣横生,渊源有自,雅俗共赏。

年俗内涵丰富仪式隆重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家家户户最忙的时候,文化底蕴深厚的惠州保留着不少旧时年俗。入年卦、扫屋尘、贴春联、拜祖先,春节成了内涵最为丰富、庆贺仪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据《惠州风物撷胜》介绍,惠州年俗一般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为“入年卦”日,表示步入年关。民间流传有“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直到年初五方“出年卦”(出年关)。期间凡事取吉兆,谨言慎行,讲求吉利,谓之“入年卦,讲好话”。入年卦日当晚,还要焚香点烛,燃烧纸钱元宝和衣纸敬神拜祖。与入年卦同步,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民间祭灶、送灶神、送灶王之日。祭灶送神,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用清香宝烛、糖糕干茶等送灶王爷上天。年卦前后,家家户户扫尘除残;置办“年食”,筹备年货,春节里,人们都在共同涂画着一幅颇具岭南特色的迎春应景图。

除夕是入年卦后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日,不论圩镇、乡村,家家贴春联、挂年画,祠堂祖屋也贴上春联,处处呈现一派喜人景象。人们通过春联、年画营造除旧迎新的喜庆气氛,寄托家人对来年美好日子的希冀。

年三十晚聚餐,称“食年饭”“食年夜饭”,是过年的大餐。在岭南地区民间重要节日餐食中,吃年饭是最大的“节餐”。当日一大早,家家户户杀鸡宰鹅鸭,精心烹制应节佳肴。年饭在祭祀后开席,家家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农村棚会喜迎八方来客

惠州农村不少地方,每年春节或中秋节期间都有做棚、做会、做社的习俗。所谓做棚做会,就是当地村民约定一个日子,大家一起聚会。期间,杀鸡宰鹅宴请来客。不论认识与否,来的都是客,客人越多,主人就越有面子,都会热情款待。由此形成聚会之节,简称会节。惠州民间一般称这种聚会为“做会”,龙门县则称为“做棚”。

会节时间各地不尽相同,多数在农历正月,如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万卢村、潼湖镇赤岗村、博罗的横河村五村、岗里村;也有在二月、八月、十月举行的,如汝湖镇各村,农历八月初三至八月十五才过会节。2016年,博罗县观背村会节期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和惠民活动,亲朋好友及不请而来的客人达几千人;村民各家菜式同中有异,但一定相同的菜式是粉丝,寓意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如粉丝长长久久,连绵不断。

婚嫁风俗多姿多彩

春节期间,很多新人会选择在此间举行婚礼。而在惠州民间,结婚都会遵循一定的习俗。在惠州传统的婚俗中,以前有着“一村一俗”的说法,可见惠州的婚嫁风俗五花八门。

据《惠州风物撷胜》记载,惠州旧式婚俗过程,含提亲、落定、报日、铺房、插花、接新娘、撒盐米、遮头、踩窝栏、跨旺火、捧蜡烛、捧新娘茶、婚宴、行嫁歌、三朝回门等。

在惠州,女子的“哭嫁”习俗基本消失,但女家依然要请“嫁妹子”酒。出嫁时,父亲或兄长用伞遮出嫁女的头“送嫁”,一直送到男家迎亲的花轿或船上(渔民都用船接新娘)。在过男家船时还要唱《雨伞歌》,“伞”是散的同音,表示女儿嫁出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罗阳客家嫁女要“打楼”。打楼,即新娘出嫁前七天要洗净身,挟去面毛,换上新的内衣裤,吃完晚饭便上自家的楼阁。同时,准新娘还要约请姐妹一起上楼阁住,她们陪哭、陪唱、陪嫁直至婚礼完毕。

传统铺床礼仪仍在当代延续。接新娘前一天,请舅爷为新郎披红。在娶亲前晚,请“好命婆”铺床,称“赏花楣”。铺床讲究和谐,床尾不能向门,梳妆镜不能向床。在床上放竹柏、大桔、榄仔、花生、莲子、瓜子等吉祥物,让小男孩往新床滚一滚,表示来年生个胖娃娃。

风俗文化既是一种社会传统,亦是社会道德的一个基础,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优良的风俗文化,是惠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惠州文明风尚的主要体现,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惠州城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均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林丽华

新闻推荐

惠州市一人获全国民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惠州日报讯(记者戴建通讯员刘菁)近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发全国民委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做好民族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