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直街藏着明清时期古民居苗家祖屋 三百余年老宅成“新网红”
如今已年近70的苗永安10来岁就进入饮食行业。
藏在狭窄老街里的“乌记”引许多人慕名而来。
在惠城区有这么一家主营东江菜的饭店,它并没有开在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地,而是藏在狭窄的老街里,门前没有停车场,需要步行穿过熙熙攘攘的摊档才能到达,却引得无数人慕名而来,这就是位于惠城区五一路北门大街的乌记饭店。
它开在一座建于明朝的建筑里,位于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北门直街,老宅前身是“中营守备署”,民国时期被惠州苗氏族人购买并世代相传,称为苗屋。1983年,苗氏后人苗永安在祖屋开始经营餐饮,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乌记……东江菜式+文化街区+苗家祖屋,传统美食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叠加,让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老宅成为新“网红”。
历史
明朝始建清代重建曾是“中营守备署”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历史。老房子则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保留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从惠州大桥南下来,沿着环城西一路经过朝京门和康帝酒店,便见到一座古老的青砖碧瓦牌坊,一块刻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北门直街"”的牌子挂在旁边的门柱上,落款单位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北门直街历史遗存丰富,拥有成片集中的传统民居和多处文物古迹,而苗屋就是其中一家。
往前走几步左转,进入北门大街,昔日的“中营守备署”旧址——苗屋,近在眼前。门口上悬一对红灯笼,左书“苗府”,右写“都司门第”几个楷体大字。门楣上方是“五福临门”,一副“春浓北廓 派衍东阳”的对联粘在大门两旁。
惠州苗家第10代后人苗理正曾是惠州市一中的老校长,在她的介绍下,苗屋的历史浮现:
苗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并于清代重建,因由惠州苗氏族人在民国时期购买,世代家族传承,故称“苗屋”。
据光绪《惠州府志》记载,清朝年间,广东提督军门官兵骤至惠州,城内兵房紧缺。其中现在的北门大街25号,就是当时“中营守备署”地址。
苗氏族人苗之英,300多年前作为清朝一名三品武官,举家“派衍”在惠州定居,并在当时的北门街“中营守备署”对面购地建房屋。随着清朝灭亡,北门街“中营守备署”收归当时的民国政府。
“那时候我们苗家人丁兴旺,原来的老苗屋不够住,祖先苗穗良从政府手中把"中营守备署"购买过来作为苗家居屋。”苗理正告诉记者,原来的老房子称之为“老苗屋”(北门大街28号),而后来购置的称为“新苗屋”(北门大街25号)。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苗屋延续着城市文化。如今,占地面积828平方米的老宅已有300年历史。
变迁
原来有菜园和后山如今仅存原面积1/5
说起祖屋的辉煌历史,苗理正流露出自豪,她告诉记者,以前苗屋很大,占地5000多平方米,有15间厢房、4个大厅、4个天井、6个厨房,大屋外,还有后山花园——宜园,以及大屋对面的“箭道”菜园——原清政府驯马场。现如今保存下来的不到原来面积的1/5。
“小时候,我们上树摘果子,下地摘花,抓鱼喂鸭抓蝴蝶,在院子里奔跑嬉闹,这里是我们苗氏子孙少年时期的幸福乐园。”据苗理正回忆,宜园有三层,台阶铺着青砖,平台铺着红砂岩。花园里种满了花果,有枇杷、腊梅、荔枝、龙眼、玉兰、桂花等。记者在乌记厅堂上的两幅国画《古屋芳容》《宜园秀色》看到了当年新苗屋的恢弘模样。
厅堂上面,挂有一块写着“慎新堂”的牌子,这是苗屋的堂号,2015年苗家后人重新制作的牌匾。大厅四周墙壁顶部还能看到部分精美壁画,地面已经被重新铺过。
大厅高高的房梁,雕刻着精美的雕花,以及“百子千孙、金玉满堂”8个字。一条青砖铺就的小巷,通往原来的厨房和花池。红砂岩柱基、红砂岩条石、青砖墙面、棋盘砖铺就的地面,无不显示出当年这座建筑的显赫。
惠城区在清初有20多个军事机构,而今仅剩下惟一的北门街这个“中营守备署”旧址。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惠州文史学者何志成表示,“中营守备署”是北门大街的标志性建筑物,因此很有历史文物保护价值。
现状
网红餐厅让300年老屋充满烟火气
苗氏家族从军的历史到了清末戛然而止。而苗理正的曾祖父苗穗良、祖父苗致信,均是儒雅的文人,他们兴教育、执教鞭,学生遍布东江流域,一个世代的武将之家从此彻底变了。
自此苗家四代人出了50多名教师,成为惠州有名的教育世家,1989年苗家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教育世家,当时是广东唯一一家。如今已年近70的苗永安走出另外一条路,10来岁就进入饮食行业的他,另辟蹊径让苗屋增添了东江饮食文化的色彩。
随着时代变迁,苗家后人陆陆续续搬离了老宅,昔日辉煌的苗屋人气日渐冷落。从上个世纪80年代,苗永安尝试在家门口经营早餐铺,深受街坊邻居的欢迎。
咕噜肉、腊鸭香芋煲、生焗粉肠排骨煲、杂锦煲、鲫鱼荷包蛋汤……到2013年时,乌记已经颇有名气,每天临近饭点,四张桌子早早就坐满了人,有的食客等不及,主动提出在门口摆张小桌,就为早点吃上乌记的饭菜。
看着络绎不绝的食客,苗永安想到了旁边闲置的祖屋有宽敞的厅堂。趁着清明祭祖,苗家族人都回到祖屋,苗永安尝试提了提租用祖屋大厅的事宜。“将苗屋文化和东江菜结合,对苗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族人还在犹豫是否妥当之时,致力于家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苗理正认为盘活老宅更有利于传承和延续。
“最终大家商议后也同意租给我。”苗永安说,每月的租金则用于祖屋的维护和修葺。
购置清朝风格家具装饰厅堂,增添老宅古色古香的特色;整理“中营守备署”的资料,让访客了解苗家祖屋的前世今生;请知名画家描绘祖屋旧貌,让人对苗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经过用心修理,苗屋在修旧如旧、不改变原有风貌格局的前提下,成为了一个犹如一个藏匿在老街区的“博物馆”。而苗永安则凭借一手好厨艺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让这座300多年历史的苗屋又充满了烟火气。
“这些年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整,但基本还是保持最原始的模样,这两根柱子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还有包房里面的地砖,也还是青麻石。”苗永安说。
青砖灰瓦古朴浓郁,小院浮莲蜻蜓几许。保持原貌的厅堂让前来的客人恍如穿越时空,增添了情趣,在明清的建筑里品尝地道的东江美食,了解北门直街的历史,东江菜式+文化街区+苗家祖屋,传统美食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叠加,让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宅成为了新“网红”。
期待
北门直街改造早日提上议程
作为惠州城市更新和“一湖两江”城市会客厅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惠城区“两街一巷”(水东街、金带街、祝屋巷)依托西湖、东江、西枝江,实行“点上出彩、线上贯通、面上提升”的微改造工程,相继绣出新天地。
得益于惠州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力度加大,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苗屋所在的北门直街紧邻西湖,人流量也日益增多,乌记饭店的顾客也多了起来。
随着惠城区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得到重视,苗屋后人翘首以盼孕育了他们家族的北门直街能早日活化利用,再现魅力。
据了解,北门直街是惠州5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自公元591年(隋朝开皇十一年)在梌山设循州总管府以来,一直是新中国成立前各朝各代府衙所在地、府城的政治中心,是惠州千年府城所在地。
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古迹众多,拥有成片集中的清末传统民居,形成了“明清城墙遗址+清末民初建筑+民国公园”的风貌特色,步行其中,仿佛是走进了一条“时空隧道”。
“路口的牌坊修建有些年代了,顶上的琉璃瓦片时常掉落,造成安全隐患,在北门直街的转角处有一个"千年府治所在地"的石碑,经常被乱停放的汽车遮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有碍。”苗理正呼吁北门直街的改造早日提上议程,重现千年府城的魅力。
据了解,今年召开的惠城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惠城区今年将深入挖掘府城文化,启动中山公园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彰显“岭东雄郡”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记者手记
古民居保护要做“活”文章
古民居作为一个城市记忆,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大批极具价值的古民居被人们遗忘,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在不少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下,惠城古民居保护工作日渐被重视起来,然而不少地方的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挂一块牌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给予修葺,让其变成一处静态景观。这样的保护,古民居价值不能有效体现。
古民居保护要做“活”文章,而“活”的关键在于人的回归。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体验式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青睐,商业运营赚取的收入又可以投入到古民居的保护之中,形成良性循环。
文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实习生钟平祥
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新闻推荐
惠城江北街道惠新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家家践行绿色生活
惠州日报讯(记者谭琳通讯员徐雪春)为了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生活理念,让垃圾分类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3月5日,惠城区江北街道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