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何做好预习?老师支招让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新学期已经开始,同学们也都翻看过发下来的新课本了吧,对里面的新知识是不是也充满了期待?这便是我们“预习”的第一步了。那么该如何科学地预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们是怎么支招的。
为什么要预习?
培养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惠城区十佳教师、惠州市第五中学语文老师张惠玲说,新学期预习各学科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预习是一种学习上的心理准备。主动预习,意味着率先闯入知识的新领域,产生“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其次,预习可以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发现疑问点,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到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会使学习变得主动起来;
第三,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可以基本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上不仅容易听懂,而且理解得更为深刻,也就更容易记住了。在轻松有趣中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惠州一中实验学校语文老师黄仲书也认为,预习可以扫清学习的障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有很好的衔接。“预习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变得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凭借老师的授课去接受知识,而且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做好预习?
采用学期预习或课前预习法
张惠玲老师建议,首先可以采用学期预习法。学期预习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新学期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学科的教材知识结构,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对本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建议选择其中一个学科进行,可以是自己的薄弱科,也可以是优势科。”张惠玲说,需要注意的是,不必纠缠于知识难点与难题,预习的目的不在于精确地掌握细节知识,而在于培养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的能力。预习完一科后,应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及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当教师讲到某一知识点时,只要能明确这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就达到预定的目的了。
其次可以采取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是学习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预习对课程有一定了解,会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从而实现课堂高效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如果有课前预习,上课时就可以着重记书上没有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张惠玲说,课前预习在时间上也有讲究,可以安排在前一晚,这样对第二天上新课较有帮助;难度比较大的内容,也可以安排在周末预习。
黄仲书老师则建议,首先拿到新课文,首先要大声通读几遍,读得要正确规范和通顺;其次就是“划”。要圈出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把不懂的部分全部划出来,自己尝试先去理解一下;第三个就是“分析”。拿语文来说,通过自己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己适当做一些笔记,自己尝试解答课文后面的问题,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是要会对自己提问,搞清楚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去仔细听,获得解析,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最后是要做好课本知识的拓展,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还是会比较有收获的。
惠州日报记者涂坚
新闻推荐
惠城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展开幕 扫码可“沉浸”线上VR全景展馆
扫码体验VR成果展吸引市民驻足观看。惠州日报记者刘惠彬摄打掉涉黑组织2个、涉恶集团9个、涉恶团伙98个,查封、冻结、扣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