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荏苒又新春□罗华顺

惠州日报 2021-03-24 15:02

牛年春天来得早,2月3日已立春。立春之后,一年一度的春节过节程序也就开始了。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号召大家就地过年。而就地过年,文化生活得丰富。瞧,元旦刚过,在滨江公园中心广场,师傅们便冒着严寒,围起工作棚,制作各式各样的大型迎春花灯彩模,并将成品一个个送往南湖公园和其他景区,将整个惠城重新装扮一新、喜气洋洋。走在大街小巷,满眼喜庆春联、灯笼鞭炮、各样花卉、柑橘年货。看着眼前的繁荣,我陶醉了,不禁回忆起小时过春节的情形和场景。

那时候,中秋刚过不久,我总是翻开日历,细数着春节的到来。因为只有春节这几天,我才可以放下紧张的学习,尽情放松自己的心情,享受一年中的最欢乐。盼啊,盼啊,伴随着时钟的敲响,终于迎来了喜庆美好的春节,我和小伙伴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激动而兴奋地在村中来回奔跑着、追逐着……虽然春节时还带着微微寒意,但春风拂过牵挂的港湾,足以温暖被渴望和爱包围的心扉,我总是把虔诚腼腆的心事,悄悄写满新年的首页,愿来年心海充满诗意生机。

腊月廿五,农村俗话说就是“入年架”了。“入年架”就意味着即将迈入新年,要讲“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同时,要做好过年的准备工作。全村人要花两至三天时间,把公共场地彻底清洁一番,每家都要进行大扫除,随后把所有常用的家具拿到河里或水塘里洗刷干净。

上世纪70年代初,物质生活很匮乏。从每年农历十二月始,村民便把农产品挑到镇上卖,换取家中所需。为了筹备过年走亲戚的礼物,全村都会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制作水糍粑,每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制作数量。糍粑制作过程还是挺讲究的,首先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入干净的石米臼,数人用舂米杵将其舂碎舂烂,再和成一个个小面团。为了防其黏住,方便日后长时间存放,先用花生油抚摸面团,再用掼面木棍将其掼成一个个圆圆的“月亮”,风干后,放入水缸里浸泡,每两天换一次干净的水。一周后要吃时,将其从水缸捞出,清洗干净,切成条形或别的形状,放在锅里用开水煮数分钟,加上佐料,便可以享用;或用鸡蛋、鱼和肉等一起煎煮,味道更香更美味。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大部分人家都会蒸一盆糯米年糕、印粄和喜粄,还会做花生糖和泡米花糖等。那时虽然物质不丰富,但过春节,人们仍很讲究,白天男人都会到街上理发,女人则在家中修饰面容,以崭新整洁的面貌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那时,大年初四跟母亲回姥姥家也是一个幸福的日子,可以享受贵宾式的待遇大吃大喝,说不定还有1角或者2角钱的利是可收呢。那时没有利是封,只用红纸包,或直接拿钱派。到了年初七八,准备的年货也吃得差不多了,长辈们已经开始谋划新年后的生财之道,有的已开始外出谋生。到了正月十五,父辈们会做一桌相对丰盛的晚餐,因为它是人们心中的“亲情节”,吃完这顿新年的团圆饭就算过完年了。

成年后,我外出工作,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没什么特殊情况都会回家。每年年关将至,母亲总是打电话不断追问。是的,除夕是母亲渴盼的眼睛,千万里外的游子为了她归心似箭、日夜兼程;除夕是一艘艘大船,停泊在腊月的港湾,让那些快乐的、忧伤的心事通通化为开心,将这一年的爱与希望攒在手里,借阳光与春风,洒下万里的蓬勃与茁壮。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日子越来越富裕。春节来临,人们个个都喜气洋洋、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镇上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非常齐全、琳琅满目。可不,咱几百人的村子这期间也变得冷冷清清,因为人都跑到镇上购年货去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年味。这些经历也许是当下人们都在讨论寻找的年味。我曾经多次问自己:春节是什么?春节是我们感情的归宿,有了春节,生活不再乏味。春节是风、是雪,是吸着故乡氧吧般的空气,吐着热气的呼吸;是有无穷乐趣而别致的红灯笼,是倒贴福的渴望;是热腾腾的馒头上鲜艳的红点,把问候和祝福捎给每一盏不眠的花灯,把温馨和感动送进人们的心扉;是人们新一年的期待和希望……

新闻推荐

惠城推进文明实践活动 制度化常态化 从本月起将每月5日设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日”

惠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日”启动仪式现场。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每当3月来临,我们总会想起一个名字——雷锋。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