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产业链 构建创新链 打造人才链
图为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2020年,惠州大项目逆势集聚迸发新动能,新引进6宗百亿级引领性产业项目,新开工项目920宗、竣工投产660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完成2440亿元,创历史新高。
强大的产业动能也给惠州描绘新愿景提供了自信。202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惠州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十四五”已开局,惠州要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近日,在惠州两会期间,惠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这些话题,纷纷建言献策。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乌天宇林文通卢慧刘光明宝
统筹:刘光明宝
关键词:产业链
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做大产业集群
3月1日下午,参加惠州市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展开热烈讨论,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发展新机遇,聚焦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分组讨论中,惠州市人大代表,博罗县委副书记、县长谢远区表示,博罗将发挥正威以及台铃电动车等“链主”企业作用,力争在已落户18家铜产业相关企业和一批电动车企业的基础上,再引进一批强链补链项目,把铜材料产业、电动车产业作为智造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依托智能装备产业园、电动车产业园等园区,加快项目建设尽快见效,并围绕稳链、补链、强链、控链,狠抓择商选资,力争新引进一批产业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记者了解到,2020年博罗在沿东江经济带规划建设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引进了投资150亿元、预计年产值500亿元的正威新材料制造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以铜材料产业为主导的千亿级园区建设正全面铺开。
正威新材料制造产业园位于博罗县石湾镇。为了加快推进该项目建设,石湾镇仅两个月就完成了征地。惠州市人大代表、博罗县石湾镇党委书记李耀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有感触,“项目和企业来了,如果地方政府服务不到位,企业对地方失去了信心,营商环境提升就无从谈起。”
产业集聚的效应正在显现。“以前是招商引资,现在是择商选资”,李耀键介绍,去年以来,已有来自长三角和深圳的一批企业来石湾镇考察,并有意向落户。
关键词:创新链强化引领攻坚“卡脖子技术”
产业链要完善,才能集聚更大更强的产业。惠州市政协委员纪红兵也持有类似观点。他以惠州石化产业例,认为惠州石化产业基础很好,今后应加强构建产业的创新链,进而打造完整的高质量产业链。
作为化工专家,纪红兵同时是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在惠州从事化工行业超过10年。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最大的感觉是,石化产业要一张蓝图做到底。惠州市石化产业在全国做到目前的地位,也是长期这样做的结果。今后,惠州石化产业要达到5000亿元、1万亿元产值,怎么实现?
纪红兵认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关键就是构建创新链、人才链、技术链。目前惠州缺什么?他认为,在石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由技术引领的创新链还需要加强。
要完善这条创新链,实际上是要围绕一些“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条完整的人才链。他建议,惠州要围绕石化产业,构筑一条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惠州石化产业在国内乃至世界形成引领优势。一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只是通过区域和面积的扩大,更多地要通过创新链的完善来引领。
在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中,石化能源新材料是“2”里面的一项。纪红兵认为,其实针对“2+1”产业里面的“1”,也就是生命健康产业,石化产业也可以为它提供有效支撑。为什么这样说?生命健康产业涉及干净的水、气、土壤等,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能不能减少对它们的污染?这就需要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支撑。
因此,纪红兵认为,石化产业不仅要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强联动,也要和生命健康产业联动,形成协同发展的势头。
关键词:人才链
多措并举完善人才保障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所有的创新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来实现。
惠州市政协委员许汉标认为,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引进一流的人才,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从广州、深圳等地近年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对于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一个城市要吸引和聚集人才,主要看平台、待遇和安家政策,从惠州现状来看,在人才引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许汉标介绍,他走访了解到,惠州当前对于高端人才的补助标准比较低,在安家政策方面仍以分配“过渡房”安置为主,影响了人才落户的积极性。对于落户惠州的高端人才,子女教育也是他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如何为这些家庭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学位,是惠州引进人才亟待加强的一环。
惠州市政协委员钟文宇谈到,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落户惠州,对于技工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惠州有多家高职院校,跟企业用工需求息息相关,政府和学校都应当思考如何加强教学水平,在本土为惠州发展培养更多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惠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省内排名靠后,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钟文宇建议,政府需继续提升对全市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多方发力,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予以政策支持。
医疗领域人才短缺问题也受到关注。市人大代表王良坤指出,近年来,惠州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为综合医改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影像科、儿科、产科等本身就稀缺的专业,“在市级医院扩招的背景下,不少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医生都被"虹吸"走了,基层医院面临医生流失、人才断档的局面。”
对此,王良坤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惠州医疗人才流动管理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强基层。比如,市级三甲医院应以招应届生为主并加以培养,不得在本市县(区)及以下基层医疗单位“挖人”,人员流动应充分征求双方单位意见。同时,应严格执行规培政策,坚持“从那里来、回那里去”的原则,避免加重基层医疗人才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让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关键词:营商环境
“软”“硬”两手抓激活企业投资热情
从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到构建人才链,都是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针对性意见。与此同时,不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指出,营商环境对产业发展极其重要,并提出了诸多建议。
市政协委员朱坤华认为,园区营商环境的好与差,是城市营商环境的直观体现。以全市重点园区之一的东江科技园为例,园区的交通有待改善,上下班时间很容易堵车。他建议,除了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政务服务外,还应加强交通、医疗、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提升园区营商“软环境”,进一步激活企业的投资发展热情。
市政协委员胡瑞卿则认为,随着一系列大项目和知名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集约用地任务依然非常艰巨。“需要认识到的是,惠州的闲置土地、碎片化土地还有很多。”胡瑞卿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惠州需要进一步做好土地盘整工作,尤其是对闲置土地的再利用,建议进一步优化土地建设使用流程,完善土地回收机制,以及建立健全二级土地市场的监管体系。在这方面,深圳“工改居”“工改商”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市人大代表林惠群建议,应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拓展投资空间,疏通融资渠道,防范重复投资、过度投机性投资等问题。他认为,惠州应承接好深圳、东莞、广州等周边城市的消费需求,把惠州特色产品向一线城市输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协调发展,“撤除一切阻碍商品、要素、技术、人才自由流动的障碍,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新闻推荐
带你看施工现场惠州北站站房工程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大型工程机械进赣深高铁惠州段路基工程建设现场。工人在赣深高铁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