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三杰”彪炳史册廖仲恺、邓演达、叶挺为了革命事业奋勇向前、不屈不挠
廖仲恺
邓演达
叶挺
惠州为华南锁钥,军事上为广州东部屏障,据守通衢,交通便利,八方来客人流汇聚,信息、文化交流频繁,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传播和辐射。进入近现代,民主革命观念在惠州大地生根发芽,惠州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领导10次反清武装起义,两次在惠州发生,即1900年的三洲田起义和1907年的七女湖起义。其中,惠州人郑士良领导的三洲田起义被孙中山先生誉之为“国民革命的转折点”。而“惠州三杰”廖仲恺、邓演达、叶挺,为了革命理想奋勇向前、不屈不挠,将惠州人尚武不屈、义薄云天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廖仲恺
孙中山的亲密战友
廖仲恺(1877-1925),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人,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先后入会。廖仲恺于1909年回国,在吉林巡抚处任翻译。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廖仲恺被推举为党的财政部副部长。此后,奔走于上海、广东等地,组织反袁、护法斗争,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21年,孙中山再返广州重建军政府,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出任财政部次长(代理部长),继兼广东省财政厅长,全力整理财政,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出师北伐。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廖仲恺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驻校党代表,为筹措军校经费四处奔走。他还强调以苏联为榜样,建设真正的革命军;在中国军队中首创政治工作机关和政治工作制度,被誉称“黄埔军校的慈母”和“党军师褓”。
1925年春,廖仲恺参加第一次东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消灭陈炯明主力林虎部,取得棉湖之战的胜利。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半路上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惠州会馆,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门前惨遭杀害。
邓演达
农工党创始人
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惠城区三栋镇人。他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1909年,年仅14岁的邓演达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有“铁汉”之称,为校长邓铿所赏识,并被吸收为同盟会员。此后10年间,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的邓演达辗转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翻开邓演达的履历,可以发现他与黄埔军校很有缘分,两度进入黄埔军校。
1924年,国共合作。邓演达是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时军校7名筹委之一,孙中山拟委任他为教练部副主任,兼任学生总队队长。黄埔军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邓演达任教育长,后辞去军校职务,赴德国柏林求学。
1926年1月1日,邓演达回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邓演达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同年2月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改组筹备委员。
1926年,身为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率军攻打武昌城,苦战40天,攻克武昌,取得北伐战争关键性的胜利。邓演达也因此一战成名,人称“攻城总司令”。
1930年8月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到会的有10个省的代表30多人,邓演达被选为中央领导机构总干部会干事,通过了行动纲领《政治主张》。提出武力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以农工为主体的平民政权的政治主张。会后在14个省市成立了地方组织。临时行动委员会于1935年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江西起义训练班结业式,后被捕后,蒋介石不断派人对他进行劝降,均被其严词拒绝。当年11月29日夜间,邓演达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遭枪杀,时年36岁。
叶挺
“北伐名将”、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叶挺(1896-1946),惠阳秋长周田村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叶挺原名叶为询。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引荐,叶挺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任支队副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叶挺于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参谋处处长(一说是12师36团团长),旋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不久,叶挺奉命转往肇庆,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
1927年8月1日,叶挺与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起义军进入潮州、汕头地区,在寡不敌众而遭失败的情况下,叶挺等护送病中的周恩来转移到了香港。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叶挺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接到中共的通知,要他前往苏联。1928年秋,叶挺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后流亡法国等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叶挺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回到国内参加抗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叶挺决心涤荡日寇。
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1938年4月间,新四军经过长途跋涉,先后到皖南和皖西集结。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
1941年,叶挺以“六面碰壁居士”的名字在重庆狱中作《囚歌》明志。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当年4月8日,叶挺乘飞机由重庆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不幸遇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文体设施开放、文化活动精彩,市民尽享精神文化大餐 书香里寻乐趣 展览中寻记忆
不少市民在惠州慈云图书馆看书,尽享书香假日。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摄为了丰富就地过年群众的文体生活,春节期间,惠州市很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