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清水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专注可持续性材料研发 两种新型缓释材料实现量产进入市场

惠州日报 2021-02-04 08:15

通过特定工艺,将优选微生物菌群固定在多孔生物碳材料上,然后抛洒沉降到水体淤泥浅表层,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消除黑臭,还能实现小微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据了解,惠州清水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专注可持续性材料研发,通过创新的绿色生物制造手段,为建造现代生态文明环境提供基础材料和解决方案,短短4年多时间,该公司参与制定了一项新的国家标准,取得10多项专利,2种新型缓释材料实现量产并投入市场。

发明缓释材料助力恢复水生态

一张桌子上10多个测试玻璃器皿内盛放着培养液,工作人员正提取液体进行分析……在清水湾公司分析室内,有序摆放着各种实验仪器和原材料,从创立之初直到现在,也就是在这间约200平方米大小的实验室内,增氧缓释材料和微生物沉底缓释材料2种新型缓释材料先后“问世”。

“这种多孔生物碳材料就像"蜂巢",里面住满了一种新型菌种,我们称之为"微生物沉底缓释材料"。”清水湾公司联合创始人曹文彬博士介绍,2016年8月,公司作为创新创业一类团队入驻大亚湾科创园。生物新材料的研发要靠长期积累、沉淀,从微生物沉底缓释材料项目立项到产品投放市场,前后历时近4年时间。

“当时,我们反反复复做了各种测试,寻找合适的固定化细菌载体材料投入水体。”曹文彬说,“仅载体就尝试用过介孔硅、沸石、多孔陶瓷等十几种多孔材料,前期研发没有任何收益,一些人坚持不下来就走了。”特殊载体材料和处理方法找到了,还需要有特效微生物细菌作搭配。市场上已有的一些菌种均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就地取材,尝试从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分离出各种微生物。

2019年初,他们本想从红树林淤泥里找到一种脱氧硫杆菌,却无意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特殊菌种,这种菌可以高效降解水中的氨氮甚至总氮等有机污染物,性能极为优异,和他们的载体缓释材料结合,开发出了具有长效水质净化功能的独特产品。不仅能用于河道、湖泊等户外水体生态治理、消除黑臭功能;还能用于家庭鱼缸、水族馆等场景,免除经常换水的烦恼。

目前,这种用于黑臭水体可持续发挥治理功效的微生物沉底缓释材料正得到广泛应用,月产量30吨已完全不够用。去年以前,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水质长期处于黑臭状态,游客掩鼻而过。该公司采用增氧缓释材料+微生物沉底缓释材料搭配投撒,泥水同步治理消除黑臭,重建底泥微生态系统,并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经过半年治理,红树林公园水质已长期保持优于国家地表水V类标准,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水生态得以明显恢复。各种鸟雀纷纷在此栖息,游客和休闲市民络绎不绝。就在前不久,观鸟爱好者还首次在这里发现并记录到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

研发地膜磁化高分子材料防止白色污染

据了解,清水湾公司由香港科技大学资深教授和中科院沈学础院士带领多位年轻海归博士团队创立,当前有专职研发人员20多人,在大亚湾建有研发实验室和高标准中试生产车间,建有自己设计的产品生产线,研发团队能力水平越来越强,2018年底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他们提出环境可持续材料的构想,从材料基础源头出发,解决现实环境难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如用于重金属循环吸附清除的海洋微藻材料和绿色功能化高分子材料都已完成产品原型开发或正在中试放大阶段。“除生物缓释材料外,我们正同步进行绿色功能化高分子材料研发。”曹文彬介绍,普通田间地膜时间一长,容易风化破碎,难以回收利用。该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将地膜磁化、自动回收,以防土地出现白色污染。“用于地膜磁化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开发已经完成,接下来拟用半年左右时间进行田间测试。”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新闻推荐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2020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人员名单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0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国新出发函〔2021〕1号)、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