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蚝艺人陈沛忠:我是做蚝的人 卖蚝的人 吃蚝的人 爱蚝的人 但我不是蚝王

南方都市报 2020-12-31 08:44

12月27日,第十七届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以下简称“沙井金蚝节”)在沙井蚝乡湖公园开幕。在开幕式上,陈沛忠及其他8位老蚝民被评为“最美蚝艺人”。开幕式过后,肩上仍挂着“最美蚝艺人”黄红相间的绶带,今年已经74岁的陈沛忠就一头扎进了一旁的沙井风味美食展,一手持锅一手煎蚝,在档口里做起了香煎金蚝,招呼四方来客。

陈沛忠的精力不止于此,巴掌大的名片上写满了大大小小6个职位——深圳市水产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市宝安沙井蠔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蚝文化博物馆馆长、沙井蚝民生产民俗深圳市级非遗传承人……一提起蚝,陈沛忠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我们所做的,都是在救沙井蚝。我走的路,就是这条路。”竭尽全力在新时代下发展沙井蚝业、传承蚝文化,他认为这是作为老蚝民传承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岭南文化的职责所在。

据了解,沙井从宋代就开始插杆养蚝,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沙井,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以养蚝为生,总结出了采苗、生长、育肥的养蚝技术,在得天独厚的合澜海、前海、后海等3万多亩蚝田里养育出肥美的沙井蚝。为了进一步了解沙井蚝业的前世今生,近日,记者走进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蚝文化博物馆,听一听老蚝民陈沛忠的传奇“蚝事”。

上世纪50年代蚝业辉煌

1958年生产合作社获周恩来署名的国务院奖状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蚝业?

陈沛忠:从18岁到今天,我一直在做这个。我生于1946年,是宝安沙井人。1964年,我从南头中学高中毕业后就进入沙井蚝厂工作。我从学徒、工人做起,从煮蚝工、焙蚝工,做到业务员、采购员、驻港代表。1984年,我担任深圳市宝安沙井水产公司经理,创建了全国第一条沙井蚝油瞬时灭菌自动化生产线,让沙井蚝油传统的作坊生产转变为现代化的工厂生产,从此沙井蚝油从“特产”变成走向全国的商品。2001年,我恢复了“油炸罐头蚝”的生产。

记者:当时,蚝民们养蚝辛苦吗?

陈沛忠:当时因为没有物流和保鲜技术,蚝民们常常起早贪黑,因为潮退了,船就不能开。但是,蚝民们是有智慧的,有时候白天出去远行、有时候晚上也开工,他们根据潮水涨退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养蚝也是看天吃饭的。沙井蚝的养殖周期很长,起码要三到五年才能上市。从一年的育苗期到第二年搬到成长区,然后再到育肥期,蚝的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威胁因素有很多,比如第一大威胁便是台风,其次是海水咸度。很容易就全军覆灭了。

记者:在沙井,有多少人从事蚝业?

陈沛忠:在最辉煌时期,全沙井都在做蚝,除了种田以外。沙一、沙二、沙三是农业村,半蚝半农,又种田又养蚝,但主业还是务农。蚝一蚝二蚝三蚝四,不耕田,全以蚝为生。男人出海捡蚝,女人在家开蚝。为了养蚝,不少沙井蚝民们在海边搭上几大块稻草当做住处,赤脚捡蚝壳、凿岩石。收成的肥美鲜蚝及上等蚝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调拨销售

记者:当时“蚝经济”发展得如何?

陈沛忠:沙井蚝是当时代表中国出口海外、创造外汇的“宝贝”。1956年底,沙井将两个蚝业初级社合并,成立了沙井蚝业高级生产合作社。当年年产鲜蚝近7万担,出口3000多担,蚝田达2万多亩,大小蚝船280多只,蚝业经济量为历史最高。1958年12月,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获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署名的国务院奖状,上书“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广东省宝安县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沙井蚝历史上的最高荣誉。

上世纪80年代探索异地养殖

到现在形成新的蚝业发展模式

记者:后来沙井为什么不养蚝了?

陈沛忠: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工业污染严重,周遭都是化肥厂、电镀厂。发电厂旁边就是我们的蚝田。我们是珠江口东岸,东莞是珠江口流域的上游。上游被污染了,也影响到下游。再后来,政府需要建设海区,给蚝民们赔了一点钱,就转型工业了。蚝田也都征用了,退田转做房地产。

记者:当时的蚝,还好吃吗?

陈沛忠:打开蚝壳,蚝是蓝色的、绿色的。你见过这种颜色的生蚝吗?绿色的,吃了有苦味,还有谁敢吃蚝呢?当时看到蚝是那样的,很心痛。进了这一行,我们沙井人的祖业不能在我身上中断。当时,社长跟我谈,“救救沙井蚝”。所以,我们开始了探索异地养蚝之路。

记者:为什么选择台山来养殖沙井蚝?

陈沛忠:台山的海域没有受到污染,温度、浮游微生物、水质都与沙井蚝原产地一致,最重要的也是咸淡水交汇,是生蚝最喜爱的生长环境。通过沙井人的技术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养殖出的鲜蚝的品质与真正的沙井蚝并无二致。目前,沙井人传授养蚝生产技术;投资兴办蚝场和设施;帮扶专业户建立粗加工蚝产品基地;带动千多户农民养蚝成为专业户;同时,台山人为深圳提供优质的鲜蚝原料,成为深圳市菜篮子生产基地,为沙井金蚝节、沙井蚝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可靠的原产地原料。2002年,沙井蚝养殖的产业转移已基本完成,95%以上的沙井蚝业养殖已转移到以台山、惠东、阳江等沿海海区养殖生产,实行异地养蚝。

记者:后来,为什么又创办了沙井金蚝节?

陈沛忠:不但要保留沙井蚝产业,更重要的是继承蚝文化精神。2004年,我们创办了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通过金蚝节推动沙井蚝文化,形成了一个新的蚝业发展模式。今年已经是第十七届沙井金蚝节了,刚创办那几年,我还是沙井金蚝节的主持人。目前,沙井金蚝节也成为了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圳市“一区一节庆”活动之一。

“自称蚝人,别人叫我蚝王”

未来想创新蚝业

记者:百道蚝菜中,你最喜欢哪道菜?

陈沛忠:反正蚝怎么做都好吃,10道8道蚝菜我都能做出来。我今天做了几道蚝菜,香煎金蚝、白焯蚝、蚝焖鸡肉。蚝焖鸡肉也叫蚝气冲天。我最喜欢蚝气冲天。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蚝,在本地方言中与“好”“豪”谐音,有“好市、富豪”之彩头。于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庆典祭祀,少不了蚝豉、生菜、猪手这几种菜色。尤其是嫁娶礼单中,少不了蚝豉这一项。这种习俗,以深港本地人(广府)为甚,又由深港的华侨带向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华人聚居地。这种延绵数百年的民间风俗,积淀了岭南独特的“蚝文化”。

记者:你为什么被称作蚝王?

陈沛忠:我自称蚝人,但是别人叫我蚝王。自从沙井金蚝节创立以后,别人就叫我蚝王。我是做蚝的人、卖蚝的人、吃蚝的人、爱蚝的人,但我不是什么蚝王,蚝王是别人叫的。我不喜欢人家叫我蚝王,虽然很多人见到我就叫我蚝王。

记者: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人都下海,你没有想过转行?

陈沛忠:我是傻仔,就是傻乎乎的,不去做房地产。现在,我身边有一拨人都还在做这个(蚝业),沙井金蚝节我做到现在,沙井蚝文化博物馆也是我在做,我现在还是沙井水产公司的总经理、是深圳市水产行业协会的会长。我一直做这个事情(蚝业)。但是,以后有没有后代继承我的蚝业,那就不清楚了。

记者: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到40年,你有什么感想?

陈沛忠:时代在进步,但是以前的传统我们不能丢。传承下来的文化民俗一定要保留,后代人一定要想办法。现在要进一步发展,应该是需要创新蚝业:产业延伸,加工在这里,市场可以在这里。同时,一定要有产品,没有产品不行,还要有国际性的市场,还要有文化留下来。后代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发展。以前养蚝的日子,怀念是会怀念,但是创新还是要继续的。

采写:宝安通记者 蒋津津 王童

新闻推荐

仲恺妙招频出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资源对接整合加速 企业订单持续增长

仲恺一家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车间里工人在忙碌。“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3月份左右。”日前,落户仲恺高新区的惠州市聚飞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