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抢抓“双区”机遇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建好“游乐谷养生池” 做强米袋子菜篮子“大山经济看龙门”系列深观察(八)

惠州日报 2020-12-21 08:00

龙门县城山水环绕,风光旖旎。

生态,一直是龙门最大的优势和最亮的底色。在开展“高质量发展县区行·问策龙门”期间,调研采访组曾展望,当今时代龙门生态资源会不断升值,并成为龙门未来发展的“爆点”。

此言源于在“十三五”时期,龙门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并用多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中取得的实质进展,奋力开创出“大山经济”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龙门转变发展理念,以生态优美、生命健康、生活幸福“三生”为主要内涵,积极探索“大山经济”发展新路径,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南昆山下,西林河畔,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生态环境

80%村庄达干净整洁村标准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活更有奔头。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

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留住绿水青山,才能留住乡愁。

走进龙城街道城西村的苏冚村民小组,一座种满橘黄色美人蕉的小花园直映眼帘。与周边修葺整齐的房屋以及配套齐全的文体广场相呼应,俨然一幅新农村的面貌。据工作人员介绍,眼前的这座小花园大有来头。它不仅可供村民休憩,还承担了处理周边28户110名村民生活污水的功能,这实际上是一座由人工湿地等项目组合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我从来没闻到过异味,也没听见噪音,生活不受影响。”经常在附近散步的村民李伯说,该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后,村居环境变得更好了,村民生活更舒心。

城西村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只是全县农村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为了使城乡居民共享生态宜居环境,近年来,龙门县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持续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县80%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标准。

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龙门县注重结合农村“厕所革命”、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把靠近城镇的村民小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于人口相对集中的村民小组,采取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生活污水接管网,集中至其他村民小组一并处理;对于常住人口少、居住分散的村民小组则采用分散处理工艺,生活污水经过三级化粪池等无害化处理后排入农田、林地、池塘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或生态消纳。

惠州市生态环境局龙门分局统计,截至目前,龙门县已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5座,完成村庄污水治理的自然村有841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约45%;完成雨污分流自然村有1496个,完成率79.7%。

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县域一体化运营,龙门根据目前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需求,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运营管理经费,并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加大运维投入。同时创新模式,建立“县政府统筹领导+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第三方技术支撑”的运行模式,由龙门县水务有限公司接管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营。

经过污水治理,龙门各村庄的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龙门境内增江干流龙门段九龙潭国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Ⅱ类水指标,公庄河平陵河段尖石角市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指标不断向好。13条重点支流水质稳定达标,4个大、中型水库水质保持优良等级,县域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均符合Ⅱ类标准。

■生态产业

坚持新型工业集聚发展

龙门地处广东省中部、惠州市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独特的环境造就了龙门的秀美山水,生态环境被当地党委、政府视为核心竞争力。为此,“守住绿水青山”“推进生态建设”作为全县重点工作已连续多年写入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中。

然而,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龙门提出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当地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先后作出“生态立县”、建设珠三角生态花园、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决策部署,决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上作出示范。

在今年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龙门提出要破除因循守旧的“工业决胜论”,从“靠山吃山”的粗放式开发向“优山厚山富山”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把绿色、生态作为龙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构建生态产业格局,龙门坚持新型工业集聚发展,以“集约、环保、高效”理念发展山区工业,有效推动了工业产业清洁、循环、低碳、绿色发展。

当前,龙门县以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重点,科学编制大健康产业园国土空间管控规划,全力推进平陵集聚片区、南片区、北片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谋划龙江集聚片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土地利用率。同时,加快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谋划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谋划建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引进威士忌酒业,支持君悦、赛康等生命健康企业做大做强,引进总投资116亿元的朗源大数据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华能天然气发电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千亿级园区”。

工业发展,治污先行。在建设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初期,龙门便在园区建设起污水处理厂,做到治污先行,避免出现工厂投产后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的问题。针对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和自身实际,龙门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态工业,走好新型工业之路,把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招商过程中,园区坚持“项目符合产业规划,符合环保准入”两个前置条件,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2016年,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全省工业园环保考核第一名,2017年获“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称号。

■生态整治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生态优势的保持需要精心守护。2020年,龙门县提出拟用8年时间对全县范围内重要生态敏感区域桉树林进行改造,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支撑龙门永续发展。这与近年来龙门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生态经济体系、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做好北部生态屏障,争当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龙门严厉打击“两违”行为,对水源地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了大力整治,对矿山进行了复绿,通过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现了“天蓝、水清、土净”,为当地生态发展提供保障。

“为了保住"新鲜空气",我们这几年持续深入开展"小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扫清污染死角。”惠州市生态环境局龙门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龙门制订实施《龙门县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方案》,完成了55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整治,深入开展泥头车与工地扬尘整治,首批71辆新型智能环保运输车投入使用。同时,淘汰县内所有立窑水泥厂、实心黏土砖厂和石灰窑等落后产能,完成了三大旋窑水泥厂生态工程建设,减少粉尘排放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为了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龙门还强化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成3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

在水质保障方面,龙门严格划定水环境功能保护区和水源林地,保护面积达12.79万公顷,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通过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实现禁养区“零养殖”,限(准)养区“零增量、减存量、规范养殖”。

“绿水青山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保护好它,才能继续造福子孙后代。”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张坑村民小组组长杨细祥是蓝田河张坑村民小组段的河长。每天,他都要到河边走一遍,对河道情况进行巡查,看到蓝田河安好方能安心。

目前,龙门28条主要河流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在去年开展的河湖“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中,累计清理河道水面漂浮物373公里、34万平方米,完成鳌溪河、蓝田河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为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体系,龙门建成了资源热力电厂,扎实推进甘香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综合整治工程,高质量完成10座镇级垃圾填埋场整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较好水平。接下来,龙门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生态旅游

加快19宗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龙门,好山好水,堪称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明珠。山间散步洗肺、入住精品民宿、品尝地道美味……今年“十一”假期,不少人远离城市喧嚣到南昆山呼吸清新空气。

当前,龙门提出要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做好山水文章,发展“大山经济”,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而发展“大山经济”,必须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扬生态之长,补发展之短,聚焦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其目标不仅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游乐谷、养生池”,还要成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中药箱、茶叶罐”。

为此,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今年,龙门县在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同时,加快推进万城集团大健康文旅综合体等19宗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并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12月16日,第四季全域旅游“龙门阵”·2020广东龙门“生态旅游”高端对话在龙门县永汉镇举行。记者了解到,今年的“龙门阵”,抓住生态旅游发展当道的契机,聚焦生态旅游发展,开展高端对话活动,邀请业界专家、学者共聚南昆山脚下,共商龙门发展绿色未来,共建“龙门阵”高端发声平台,共享生态旅游发展机遇。

活动中,龙门县提出将以“上项目、搞活动、树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全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养生休闲度假需求。高水平推进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带建设,发展森林康养新业态,打造一批康养旅游度假区,培育一批高端特色民宿,积极探索“旅游+体育”新模式,培育户外运动、山地汽车、体育赛事等新产品,努力提升龙门作为大湾区旅游康养目的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龙门县全域旅游专家顾问吴志才在演讲中表示,深入探索在大湾区背景下龙门如何走好大乡村道路,应“看大势、寻特色、勇践行”。他认为,“看大势”即发展龙门旅游应跳出山界外,瞰世界格局,从历史、地形、人文等角度来定位龙门的发展格局;“寻特色”应回归龙门,彰显生态特色与价值,发掘“万山之地、滴水两江、温泉之乡、天然氧吧、多元文化”五大特点,以此构建龙门旅游的生态系统;“勇践行”绿色发展,打造“大山经济”,将山上是品牌、环山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作为三个阶段目标,着力打造龙门山地康养生活旅游目的地。

生态建设荣誉榜

●2015年 成为广东省首批、全市首个省级生态县

●2018年 龙门获评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并获全省唯一的全县域“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2019年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73.89%。饮用水源与2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13条重点支流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均名列省、市前茅

●2020年 国家住建部对外公布“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名单,龙门榜上有名,是广东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县(市、区)之一

智库观察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总编辑、社长高舜礼:

将生态旅游 融入基础建设中

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理念、生态教育功能,发挥了一般旅游产品、游览方式所没有的作用。龙门发展生态旅游应设法开发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项目,不断增加多样化的体验方式,适度开发公益性项目和研学项目,丰富体验感;注重特色突出主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整合旅游资源,将生态旅游融入基础建设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相关要求,形成合力、共同提升。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龙门县全域旅游专家顾问吴志才:

建立“1+1+N” 山地旅游格局

龙门要建立“1+1+N”的山地旅游格局,即以南昆山为龙头崛起,桂峰山定制引领,“全域山”主客共享。而南昆山以四大破题之道,唱响大山经济主旋律,推动惠州山地旅游联动发展,走国家公园体制路线,共建投融资平台,建设社区景区一体化,走旅游振兴发展道路,形成环南昆山——罗浮山度假产业集聚区。以特色概念激活桂峰山,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大健康产业基地,与南昆山遥相呼应。“全域山”则走“公园平台化、项目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坚守森林本色,一山一主题,一园一特色,全域统筹推进打造“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在大山经济绿色崛起的时代话题下,龙门必须走好这一步。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卢泓宇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新闻推荐

硬实力龙门打响温泉旅游品牌已开发13处温泉景区,第二届温泉节举行

已开发13处温泉景区,第二届温泉节举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