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邓承修:铁骨铮铮诠释惠州人硬颈精神

羊城地方 2020-12-18 11:09

寸土不让勘定中越边界、因《中法新约》弹劾李鸿章,都体现了邓承修铁骨铮铮的硬颈精神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骁鹏作者/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制图/杜卉

编者按

在惠州历史上,晚清民初是文化教育鼎盛和人才辈出的时期,邓承修是其中佼佼者。他是惠州市唯一一位被《清史稿》列传的历史名人。在中法越南勘界时,面对重重压力,寸土不让,声言“即断我头,亦不能从”,民族气节折服和影响了无数人。

有专家认为,整个清朝,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站在了时代风口浪尖上的惠州人,仅得邓承修一人而已。他那惠州人典型的硬颈性格,充分体现了惠州士子在晚清大变局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品质。

时至今日,惠州没有忘记邓承修。惠阳区政府于2013年拨款对邓承修故居进行全面的恢复性修缮,并对外开放。(李海婵)

邓承修(1841~1892),字伯纳,自号“铁香”,归善县(今惠州惠阳区)淡水人,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累官至鸿胪寺正卿、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纵观他的一生事迹,“铁香”正如其人:任监察御史期间,他不畏强权,不避权贵,权倾一时的李鸿章也曾被他参上一本;奉命会勘中越分界事宜,寸土不让,声言“即断我头,亦不能从”;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奉献给家乡,主讲丰湖书院,创办崇雅书院,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如邓镜人、欧渠甲、邓演达、邓仲元等。

与法国会勘中越边界时寸土不让

清同光年间,邓承修任监察御史,是当时“清流派”的健将。他屡屡上奏疏揭露时弊,弹劾贪官污吏,以直言敢谏倾动朝野,被称为“铁面御史”。清代史学家宋玉卿在《戊壬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户部)侍郎长叙、(山西)布政使葆亭以国忌日嫁娶,承修素服往贺,座客疑且诧。俄而弹章上,两亲家罢官矣。”

邓承修的行为,让贪庸大僚们无不为之震竦。被邓承修弹劾至被斥革的还有广州知府冯端本、广东学政吴宝恕、两广总督黃天锡、湖广总督李翰章,等等。即使是权倾一时的李鸿章,也因在中法战争中弃战求和而被他参上一本。

中越勘界一事更是充分体现了邓承修的“硬颈”。光绪十一年(1885)底,邓承修临危受命,单骑出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边界,虽疾病缠身仍坚守职责,面对法方的领土要求寸土不让,声言“即断我头,亦不能从”,不惜以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被誉为“铁汉”。

据史料记载,在勘划中越边界过程中,邓承修铁骨铮铮,坚守原则,寸土必争,让法方大为头痛,通过外交部向清廷发出要挟,最后清廷让步,下谕邓承修“先勘原界,再商更正”。邓承修上疏抗争无果,于光绪十二年春奏称患病,请暂停议,俟秋后再勘。清廷不允,严旨诘责。

朝廷在邓承修的奏疏中批复:“饰词规避,始终执拗,殊属大负委任。邓承修、李秉衡着交部严加议处,仍遵前旨迅即履勘。傥再玩延,致误大局,耆英治罪成案具在,试问该大臣等能当此重咎乎?”所谓“耆英治罪成案具在”,是指咸丰八年(1858)耆英受命至天津与英、法使会谈,受到侮辱后未获旨即回京而被咸丰皇帝赐死一事,这暗示着如果邓承修继续抗命的话,将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后果。

重压之下,邓承修不得已扶病会勘,在争回部分土地之后,终于次年初与法使定约署押。有感于在划界谈判中不能畅行其志,邓承修愤懑难言,顿首流泪,自陈衰病,慈禧赏假休息。翌年假满,邓又“以病乞解职,疏三上,许之”。终于光绪十四年四月离京归里。

辞官回乡兴办文教创建百年名校

邓承修既是清末名臣,又是惠州文化俊才,著有《语冰阁奏议》及手写遗诗一卷,是惠州市唯一一位被《清史稿》列传的历史名人。邓承修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正如陈融所论:“铁汉从来无弱笔,铦锋犹似挟风霜”,自有一股峻峭之气;而他的书法,则“自北碑入,参以篆隶,瘦硬自成一家”,又被论者称为“铁画银钩”。丘逢甲有诗称赞:“老铁真书瘦益奇,何人知出猛龙碑。”

更为难得的是,邓承修不仅气节不凡,还很有办法,能办实事,造福乡里,将生命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家乡。邓承修回到惠州后主讲丰湖书院,教书养母,以卖字帮补家用。光绪十五年(1889)五月,由他倡议,地方人士集资赞助,创建崇雅书院,亲任山长,以“端学术,正人心”为学规,为乡梓育教人才,乡中子弟负笈游其门下者亦甚众,他的儿子邓仲果和同乡欧榘甲即为其中之佼佼者。

邓承修与康有为思想契合,相交甚厚。光绪十七年,听闻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传播维新思想,邓承修特意遣送自己的儿子邓仲果和高足欧榘甲前往就读。

邓承修的人格精神对惠州人影响很大。惠州民国名士李煦寰曾说过,他一生印象最深、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是邓承修。叶挺、邓仲元、邓演达等众多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优秀人物,都曾在崇雅书院教书和读书,直接或间接受到邓承修道德文章的影响和人格精神的熏陶。

康有为张之洞等嗟叹其英年早逝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邓承修病卒惠州,年仅51岁。他的英年早逝令当时名士嗟叹不已。梁鼎芬有诗哭之曰:“孰谓山木寿,五载焚其根。伤哉南海叟,头白翻哭君”,沉痛至极。

康有为则挽以一联:“中年丧我海刚峰,天胡此醉;一老不遗杨复所,人又何尤。”海刚峰即海瑞,海南人,明代有名的清官,刚直不阿。杨复所即杨起元,惠州人,明代有名的理学家,一代文宗。康有为用这两位南粤先贤来比喻邓承修,充满了崇敬之意。张之洞虽然早期因为中法勘界问题与邓承修势同水火,但收悉噩耗后仍感慨地说:“昨痛邓鸿胪之逝,可怜岭南贤士。”

邓承修卒后数年,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有感于时局的黯淡,思念前贤,作《岁暮怀人诗》36首,其中一首是为邓承修所写:“既死奸谀胆尚惊,四夷拱手畏公名。一篇荐士通天表,独尔怜才到鲰生。”直声震天下的邓承修跃然纸上。

其后人搜寻遗稿,结集为《语冰阁奏议》,刻成寄京。梁鼎芬读了这《奏议》刻本后曰:“鸿胪划界受瘴,病未三日,即弃母而死,吾辈无不痛惜。其孤搜集遗稿,刻成寄京,今以一部分赠,此公所欲看之书也。忠直清谏,中无他肠;同时言官,未有其比;今已矣!览其遗书,恍如在宏衍庵旁书窗论时也。世乱思贤,吾辈当何如哉?”

特别是与邓承修同官于朝,朝夕相聚盖十余年的李慈铬,闻邓承修病逝后,尤为悲伤,作长达104句的五言长诗《咏故鸿胪寺卿归善邓君承修》悼念他。

新闻推荐

大亚湾区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多举措提升水环境质量“一张图”治水攻坚“河小青”志愿护河

大亚湾河涌纵横,水环境质量提升。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南边灶河两岸植被茂盛,环境优美;淡澳河旁建起休闲公园,成为市民休闲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