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松龄围民俗展览馆由村民自发筹建 民俗馆万件藏品讲述过去时光

惠州日报 2020-11-15 15:01

松龄围民俗展览馆各式各样的藏品。

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革命老区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师部旧址松龄围是不少人的红色游“打卡点”。多年来,白芒坑松龄围开辟有展览室,展览革命文物100多件。

鲜为人知的是,近年来,山下村村民还在松龄围建设一个民俗展览馆,收集了一万多件农村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时间横跨从新中国成立前至改革开放初期,展现人们衣食住行方式,堪称“时光博物馆”。

龙门最大的民俗展览馆

白芒坑松龄围是一座清代客家围屋,革命战争年代,红四师师部和边纵东三支司令部都曾驻扎于此,撒播红色革命种子。松龄围为三进式建筑结构,中轴为洪氏祠堂,两侧有房间90间,右侧部分房屋辟为革命文物展览室,展览着革命军人的生活用品、刀枪子弹等革命文物,共100多件,从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间跨度数十年。这是不少游客直观感受革命岁月的载体。

在松龄围左侧多间房屋,建成为民俗展览馆,其貌不扬,走近却内有乾坤。时光仿佛倒退,目光所及,全是旧物件。遍地和角落间的风谷车、犁、耙、连枷、锄头等农用工具,农耕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橱柜展出的旧版人民币、粮票、瓷器、算盘等物资用品,让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洗衣机、冰箱,彩电、影碟机、音响,电话、电脑、空调,各个时代的婚嫁“三大件”废旧品琳琅满目,使得有故事的人得以重温过去的岁月。

在这个展览馆里,还能见到奇石、古建筑构建、旧书等精品,增加了展览的文化艺术气息。

记者了解到,该展览馆近些年由山下村民自发筹建,由收藏爱好者刘学周等村民负责收集展品,得到了平陵街道办相关领导和山下村村干部的大力支持。通过村内收集和外地采购、交换等途径,至目前,他们已经收纳上万件物品,建成了堪称龙门最大的民俗展览馆,让游客得以回顾生活与岁月的变迁。

期待整体升级打造文旅新亮点

在这个“时光博物馆”里,还有几处特殊的地方,可以看出布展者的用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陵镇理发室”的场景和用品被“搬”到了其中一间房间;客家人口中的“灶下”(厨房),实景还原和展出,旧时农家炉灶厨具、用餐台凳碗筷等一应俱全;“厅下”(前客厅)有农家的风谷场所,“上廊”(后客厅)则有舂米磨豆的环境,相关农具都摆放得井井有条,整个农村生活场景仿佛时刻可以复活运转。

此为,作为白芒坑洪姓村民的聚集地,该民俗馆还设有洪氏醒狮队专门展室,展示舞狮文化和实物,透露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韧活力。

白芒坑村民洪金发,义务当松龄围讲解员多年。据他介绍,上万件旧物,展示了农耕文化、工业文明的很多方面,能让游客重温往昔,从而珍惜当下生活。特殊的藏品,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曾经有一个惠州游客前来松龄围参观,第二天,自己带孩子又前来,说要让孩子感受过去的生活。

就在记者采访当天,来自龙门县城的游客,一家四口走进来,饶有兴趣地参观,不时驻足拍照。做父亲的说,“今天我们开眼界了。”母亲则对孩子说,“这么多好东西,你们的作文有内容写了,好好想想题目。”

目前,以白芒坑为核心的龙门红军纪念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逐步整合松龄围周边红色资源和革命遗址,形成一个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活动、红色旅游于一身的新型红色革命景区。

“龙门红军纪念园建成后,松龄围革命文物将搬至红军革命历史陈列馆,我们希望松龄围整体升级为民俗博物馆,为龙门文旅事业增添新亮点。”洪金发、刘学周等村民说,这需要更多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甚至专家力量的支持,比如展室的布置、主题的分布以及有些房间如何修旧如旧等。

如今,已经有商人计划投资这个项目,并规划在周边民房经营民宿、餐饮等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颜真卿早年真迹首次考古出土陕西科考发掘其为唐代元氏家族所书墓志,比多宝塔碑早6年

陕西科考发掘其为唐代元氏家族所书墓志,比多宝塔碑早6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