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埔村大山经济风生水起
茶叶。
鸭子。
村口新文明实践广场旁的古榕树,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千百年来,铁岗河的流水滋养着下埔村人的生计。下埔村因水得名,与水为邻,这里广袤的田野,翠绿的竹林,欢愉的水鸭,郁郁苍苍的茶树,都离不开这条河流。在古代,铁岗河水量丰沛,能通舟楫,河边相对平坦的谷地和狭长的平原,是龙门西部的重要通道,对下埔村落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山是水之源,除了在水畔种稻养鸭,加工竹木,面对着远有茫茫髻山、河背山、天堂山,近有牛屋背、山下,磨刀坑的下埔人,还积极耕耘大山,以山为魂。以纯手工的方法种植、炒制茶叶,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居民收入。
大河向北流
下埔,顾名思义,大河之畔一片开阔的沙洲,以此作为地名,在广东、香港、福建、台湾等地经常出现。在惠州,也有多个地方叫下埔,其中较为著名的下埔滨江公园所在的下埔社区等。而今,惠城区的下埔社区已经成为惠州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也曾经是一片沙洲水田,种满稻谷和蔬菜。
下埔村因水而得名,自然能享受河流带来的滋养。铁岗河从龙门县西部一路向东,吸纳了群山流入的溪泉之水后,到达龙潭圩。再向北流去,在下埔村,汇入溪口水。再向东流一段之后,又向南流去,因此形成了一个回环的结构。
随着海拔降低,这些径流所携带的泥沙不断积累,形成了肥沃松软,透气性良好的土壤,同时河流也为下埔村种植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下埔村的村小组大多也是沿着河道分布,形成狭长的村落布局。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村民安家落户,种稻之余,养鸭植竹,日子过得宁静而富足。
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岗河为下埔村带来便利和滋养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水患。由于河道南北两边均为山脉,曲折紧迫,加上其支流短少,多沿着山地陡坡分布,暴雨时易受山洪冲刷,形成大水。而下埔村地势较低,河道迂回大,海拔落差小,加上周边的石莲、石坋也有水流汇入,因此在暴雨时,下埔村往往会受灾严重。
2020年6月7日,本来应该是一个愉快而轻松的周末,但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使龙门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铁岗河上游山洪不断,导致水位急速上升。很快下埔很多村庄被淹,受浸深度达1.5米,部分达2米。下埔村犹如孤岛一般,进村道路水深至胸口,水位漫上下埔大桥,十分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下埔村储备书记人选茹杰威同村“两委”干部一起,抢占先机,马不停蹄开展转移低洼地区群众工作。在水位进一步持续上涨之前把群众转移至村委大楼,确保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转移完群众,当天上午11:30分左右,暴雨冲毁了下埔村的供电、供水基础设施,停水停电导致村民无法煮饭,村干部用铲车送物资到群众手上,确保各家各户都有食物及饮用水。
从6月7日下午发生强降雨开始,茹杰威及下埔村“两委”干部不分昼夜连续工作 50多个小时,最终平稳度过危险期。虽然距大洪水已经过去3个多月,至今行走在布冚、坭窍、九备、水口、穴头、旱夫等地,还能看到暴雨中山体垮塌之后留下的痕迹。这段向北流去的铁岗河,让下埔人在自然面前,既懂尊重,也知敬畏。
成群水鸭晚不收
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其词作《鹧鸪天·题村舍》,中写道“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词人通过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他在上饶乡间居住时的情景,以及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喜爱。词中“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鸡鸭成群,到了晚上也不关起来,只是各回各家,桑麻生长超过了房脊。更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宁静恬淡,也表现了当时乡间淳朴的民风。
在龙潭镇下埔村,依旧能看到“成群水鸭晚不收”这样和谐美丽的场景。下埔沿着河道分布的村落人家,比邻竹园,几乎家家都有养水鸭的习惯,这里的水鸭与别处不同,以青头鸭和麻鸭为主,脖颈细长,个头相对较小,以食用野草、虫鱼、螺丝为生,生长周期较长,肉质鲜甜紧实,是煲汤的上等材料,也是村里人家待客的上品。下埔村围绕水鸭,形成了以紫苏爆炒,白切,清蒸,卤,焖,碌等烹饪方式,能做一整桌水鸭宴款待宾客。
传说当年世华祖落户下埔时,这里还是一片广袤的沙洲,长满了茅草葛藤,世华祖将带着的鸭苗分给周边的邻居,其余的散养在草泽之中。这些鸭子常和这一带野生的绿头鸭一起觅食嬉戏,经过近百年的杂处,家鸭身上也带着些许野鸭的特性,生存能力很强,也很少患病。
时至今日,很多村民依然保持着过去的传统,每年春季鸭苗孵出之后,养三五天,便和老鸭一起放到竹林溪水之间觅食,平时鸭舍的门都不用关,鸭子清晨会自己下河,晚上自己回来,各回各家,从不会错乱,主人只要添一点米麸即可。
虽然在龙潭镇及周边,下埔水鸭名声很响,但是受限于养殖规模和宣传推广,下埔水鸭并未形成产业,村民大多是自养自食,很少外销。偶尔有亲戚朋友上门,会买一些。这也成了下埔村民补贴家用的方式之一。
山水茶叶四时香
从下埔和黄潭两个村小组出来,沿着与铁岗河平行353省道向北行1公里左右,拐入乡道,一路向东,群山绵延起伏,道路在山谷间穿行,曲折回环,草木茂盛,铁岗河时隐时现,滋养着这条绿色长廊,很快便来到了一片茶园。
据村中的老人讲,下埔村茶叶种植历史很悠久,村中至今还有近百年的古茶树。在过去,村里有溪口茶厂,出产的茶叶品质上乘,尤其是明前茶,格外清香宜人,村里很多人至今还擅长制茶。但是后来由于道路闭塞,茶叶销路受阻,价格不稳,很多人开始改种果树。这些年随着龙门全域旅游不断发展,山清水秀的龙潭山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很多村民又开始纷纷转行种茶。
下埔村民炳叔,便是这一转型的典型。他的茶园坐落于铁岗河畔,下埔村九备村小组,这里临河环山,风光秀美。茶园周边都是茂密的山林,清风拂面,带着鸟鸣,十分惬意,雨过天晴时,还会有云雾缭绕,滋养茶叶,这里也是当年溪口茶厂所在的地方。在过去,炳叔和下埔很多村民一样,以种植水稻为生,农闲时帮人采茶、制茶,补贴家用。
随着龙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茶叶罐”发展定位的确立,茶农们纷纷看到了希望,炳叔在这种背景下,打算开辟了自己的茶园,全身心专职种茶制茶。经过一番寻觅,他在村中找到了一块废弃的果园,这里环境好,土壤也都是熟土,炳叔租下来后,稍微改造了一番,就种上了茶叶。较之于种稻谷,种茶体力消耗相对较小,而且不太受天气的影响,加上九备村地处群山之中,环境清新干净,茶叶极少受到虫害影响,因此对于拥有多年制茶经验的炳叔而言,较之于种稻谷,种茶驾轻就熟,更为轻松。
炳叔的茶园面积并不大,其中能够产出的茶树大概有五六亩,还有一些则种植在他家的房前屋后。这些茶树很多都是从周边大山里移栽过来的,有些还是当年溪口茶厂荒废之后遗留下的,树龄达近百年,沧桑而翠绿。每年清明谷雨前后,老树新茶,生机勃勃,炒制出来,格外清香滑润,深受懂茶的老茶客的喜爱。
在种植过程中,炳叔的小茶园基本是天生天养,很少施肥。九备村的土壤和气候,本身适宜茶树生长,只在冬季施上一些花生麸,便能让茶树焕发生机。这种花生榨油之后的副产物,不仅肥力持久,还能改善土壤。种出的茶叶耐泡、甘香。炳叔所种的这种山茶因地处龙潭镇,因此被冠以龙潭山茶之名。
茶园春季摘清明茶,夏季摘夏茶,秋季摘白露茶,一般清明、白露前后用柴火炒制做成绿茶,其余时间则采用传统发酵技术,木炭烘焙制作成红茶。茶园的采茶时间从每年的三月持续到十月,冬季则是茶树管养期。而今,丰产的茶树每亩年产量约六百斤,每斤市价约四百元,效益远远超过种植水稻和水果。
茶园平时以炳叔一个人经营管养为主,采茶旺季则需要请附近的村民帮忙。在过去几年,炳叔既要负责种茶、采茶、炒茶,还要负责茶叶销售,前者靠着经验和吃苦耐劳,炳叔能做得很好,但是后者时常让他犯难。因为是农民,不太懂产品销售和宣传,很多时候要靠摸着石头过河,自产自销,但是他一直坚信,质量第一,凭借着这种精神,他在种茶圈和茶友圈树立良好的声誉。
炳叔的转型,是下埔村发展的新趋势和代表。下埔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很多村民都会制茶,至今清明节前后很多村民都会自行上山采茶。但是这些年一直没人深入挖掘,也未将其产业化。九备村小组的茶园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炳叔一样,下埔村的新兴茶农们还是坚信,未来龙门的茶产业能像龙门大米、年桔这样,成为龙门特色农产品。
除了种植茶叶,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利用大山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下埔村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发展竹加工行业。全村有数十家家庭式的竹加工厂,通过收购村民的竹子,按照统一的规格,完成粗加工之后转卖给周边大的竹木加工厂。村民农闲时便在村中竹子加工厂里上班补贴家用,农忙时则务农,两不耽误。与此同时,村中还种植甜笋,丰富竹林产出,实现产业转型,目前也初见成效。
看见乡愁与未来
真正的宜居环境,是要有城市的便捷精致,也要有农村的舒适自由;能看得见乡愁,也能看得见未来。
走遍了铁岗河畔下,群山之间的下埔村的各个小组,已近傍晚,回到下埔村委会时,新文明实践站的古榕树下,又有很多谈心下棋、遛娃纳凉的村民。九十二岁高龄长者茹换祥,也在树下和村里的小孩讲故事。作为亲历者之一,当年下埔村黄潭的村民黄镜荣,黄镜波,还有王田根,黄木火,黄进英,茹怀庆等多位村民,不畏强暴,奋勇参加革命的事迹,经他说出,栩栩如生。这些孩子很多都是茹氏和黄氏的后裔,听到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英雄故事,都格外兴奋和自豪。
在茹换祥老人的身后,是错落有致的民居,靠近村道的,都已经做好了白色的外立面,上面绘制着各种墙绘,墙绘上展示着下埔村的风土人文,宣扬着孝亲敬老的美德。老人告诉我们,就在两年前,这些地方还是凌乱破旧的,杂草和污水使得蚊虫滋生,大榕树下,大家都不敢久坐。面对那种环境,大家也显得很散漫,村民对于公益事业,远没有现在这样的热情,甚至还会出现随处扔垃圾的现象。
自2018年开始,为了改变村里脏乱差现象,下埔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于之前没有垃圾桶和垃圾清运车,居民很多都是就近倒垃圾,一些不用的生活设施,大多也随意堆放。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下埔村从党员开始,带头开展村巷道乱堆乱放清理工作,清理房前屋后、卫生死角垃圾和沟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等;同时,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底化、绿化、美化等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极大地改善了下埔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广大村民认可的同时,也被龙潭镇树立为村级示范点。
而今,除了下埔村拥有占地17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外,其他村小组,如下埔、布冚、穴头、九备、旱夫等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文体广场,有的还设有一个篮球场和舞台,供村民健身和开展集体活动使用。为了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村里建起了垃圾屋、安装自来水,并铺设了专门的排水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对村道也全面实现了硬底化。
在下埔村居住了九十多年的茹换祥老人,说起这两年村中的变化,眼里展现出满满的喜悦,而更让他们喜悦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村中,回到了他们的身边。下埔村90后储备书记茹杰威,正是茹换祥老人的孙子,此前他一直在广州从事品牌营销策划工作,已经打开局面之后,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将自己在大城市里学到的新知识、新思维、新见解带回家乡,建设家乡。和茹杰威一样,还有出生于80后的村储备班子成员茹文真等,在下埔村,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年轻有活力的面孔。
随着村中环境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原来僻处大山大河之间的村落,变得便捷舒适起来,车辆的普及更为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在这里,他们可以延续祖辈的生活方式和起居习惯,自由从容地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同时他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能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致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能看见乡愁,也能看见未来。
新闻推荐
惠城区税务局落实落细税惠政策助企业渡难关 税惠暖风催热温泉旅游产业
惠城区税务局工作人员向横沥镇旅游从业者介绍减税降费新政策。本组图片由惠州日报记者周楠摄惠城区税务局工作人员协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