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走进乡村投资办厂 村民到“隔壁”上班 收入不错还能顾家

惠州日报 2020-11-12 19:32

有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惠州市越来越多村民正在享有这种幸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享受生活的美好。

“十三五”期间,惠州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走进乡村开设车间,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村民告别了背井离乡的日子,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在家门口上班美梦成真

每天早上吃过早饭送孩子上学后,李建波便往隔壁的“扶贫车间”走去,不到1分钟到达车间,同工友们寒暄了几句,他便开始一天的工作。

今年43岁的李建波,是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的贫困户。在家门口上班,曾是他遥不可及的梦想。今年3月份之前,他还在外地一家电子厂打工。无法照顾家庭,无法陪伴孩子成长,成为他在外打工的一块“心病”。

“心病”的背后,是他的无奈和心酸。原来,十几年前,由于其弟弟生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因病返贫。“弟弟生病后,父母就带他到处看病,那时候我的3个孩子还年幼,为照顾一家老小,我只能外出打工。”李建波从事模具制作,因经验丰富,月工资有七八千元,公司还包吃包住。一家人就靠他这份工资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弟弟需长期吃药控制病情,孩子们慢慢长大,妻子一个人照顾家庭有些力不从心。为减轻妻子负担,陪伴孩子成长,李建波尽可能每周回一次家。随之增加的每月近千元交通开支,又增加了他的压力。

“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家庭,收入也不错。”李建波说,他做梦都不曾想到的美事,如今竟成了现实。

贫困村民成生产线工人

今年3月,常年在深圳龙岗创业生产VR设备的张桥荣回到塘尾村开设了一个近千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给当地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原本在张桥荣的深圳公司上班的李建波第一时间申请从深圳调回来。有技术,懂管理,李建波不仅实现了家门口上班,还成为“扶贫车间”的生产主管,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对比以前在外的打工生活,现在的工作好多了,不仅工资不错,最重要的是能照顾到家里,还省去了一笔来回奔波的交通开支。”李建波对家门口这份工作,十分满意。他和妻子一起到“扶贫车间”上班,两人月工资加起来有近万元。

记者在塘尾村“扶贫车间”看到,生产线上机器不停运转,员工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数据线及不同零部件的加工生产。

“如今扶贫车间里有30多名员工,都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妇女,来这里上班,不仅能照顾家庭,每月还能拿到两三千元的工资。”李建波说,扶贫车间让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不出村就能进厂上班的梦想。

在家门口上班,虽然比以前忙,但心有归属,李建波每天都充满了激情。“公司每周给我们发水果或者牛奶。”李建波说,现在的工作更有人情味、更暖心。

近年来,惠州市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创建了一批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工作坊等载体,把工作送到了村民家门口,贫困村民成为生产线上的工人,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新闻推荐

关于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五路旁23020平方米土地用地性质与规划设计条件调整的公示

龙门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于2020年11月6日召开本年度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五路旁23020平方米土地用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