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构建资源统配、建管统一、区域统筹、运转高效的水务运营新机制 “一龙治水”实现水环境一体化治理
金山污水处理厂。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我们的转移事项基本完成。”惠州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所说的转移事项,是把惠州相关行政部门的涉水事务性工作,转移到惠州市水务集团中。
2018年9月,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惠州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方案》,吹响了发力供排污一体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军号角。
改革后,由惠州市水务集团负责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供排污一体化运营管理。这意味着凡与“水”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都统一归口到市水务集团,以破解原来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由“九龙治水”变为“一龙治水”,惠州构建资源统配、建管统一、区域统筹、运转高效的水务运营新机制。
“稳健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将大力提高治水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市水务集团总经理魏兴扬说。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克服多头管理弊端
纳入“一个盘子”一体化运营管理
去年3月,惠州市水务投资集团重组并更名为惠州市水务集团。
名字的两字之差背后,是职能的转变——通过推动市县供排污一体化基础设施的整合,建立集供排污为一体的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闭合链条。
改革之后,将形成全市的供水网、排水网和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网等三张网。供水网就是把全市的供水公司和水资源分配形成一张网,排水网就是把全市的排水网统筹在一张网上统一管理,设施网就是对全市的污水处理厂逐步进行整合。
在承接原市水务投资集团的业务基础上,市水务集团围绕供排污运营、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水务产业链资源和滨水土地开发等五个功能定位,通过划转承接、新增设立、升级转型、整合组建等措施,对组织架构和业务实施全方位的调整。
剥离政府行政部门的涉水事务性工作,是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方面。
自去年以来,惠州市水务集团就逐步跟相关部门对接,开展涉水事务性工作的交接。“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类分批的原则,优先移交涉及民生、具备条件的事项,成熟一批转移一批。”惠州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革后,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业等方面来,对全市涉水事务活动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规划。”惠州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解释。
过去,不少相同或者相近的管水职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园林事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如今这些职能都归集至住建局统一承担,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通过将供水、节水、排水、城镇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等方面的职能统一划归,进一步增强了住建部门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行业管理的有机结合,理顺了涉水管理职能,促进水行政效率的提高。
而从这些行政部门所剥离出来的事务性水务工作,由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统一承接。
实际上,之前惠州市水环境治理存在设施运营和管理主体不一、范围碎片化、分散治理的情况,使得总体管理上出现信息要素不全,厂网河设施无法有效联动的问题。改革就是要把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纳入“一个盘子”一体化运营管理。
在惠州市规划勘测研究院院长吴俊河看来,通过把与水相关的事务性工作整合起来,从体制上破解“多龙治水”的体制弊端,形成“一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全市域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
河涌管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过去市区河涌的治理分别由不同单位或部门负责。如今,则改为由市水务集团统筹实施管养工作,实现河涌“建管一体”,让“建”与“管”无缝对接,打通河涌规划、建设、管理壁垒,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脱节现象,有效避免“建管分离”造成相互推诿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相关事项的转移工作仍在推进当中。
截至目前,水务集团与惠城区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市市容环境卫生事务中心等单位达成共识转移承接事项133项,已完成转移112项,正在办理转移21项。这些转移事项涉及自来水厂、污水厂资产及运营管理,供排污工程建设、管养维护、信息化建设、中心城区排水管理等方面。
推进水务市场整合
三大业务板块一体化逐渐成型
日前,在惠城区政府及市水务集团的见证下,水务集团旗下的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与相关物业公司签订了《惠州市清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惠州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二期)移交协议书》,接收第四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这标志着该公司正式“进军”污水处理领域,也意味着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再下一城。
“实施接管之后,将加强污水处理质量管控,落实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系统生产设备改造工作。”惠州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按改革的要求,各县(区)与市水务集团积极探索在水环境治理和供排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采取共建共享的新型发展模式,发挥各县(区)资源优势和市水务集团资金、技术、管理优势。
去年,市水务集团分别与仲恺高新区管委会、惠东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合资、特许经营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共同推动县(区)水务基础设施集中建设、管理和运营,逐步构建县(区)供排污一体化格局。此外,还与惠城区政府共同制定《惠城区供排污一体化改革移交方案》。
目前,与相关县区的合作也有了实质性进展。比如通过PPP、EPC等模式,参与惠城区、仲恺区、惠东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升级规模16.5万吨/日,各类截污排污管道建设约320千米,河道整治约35千米,加速县(区)水环境治理步伐。
除了深化与县区合作,惠州也在推进水务市场的整合。
在企业内部,市水务集团按经营同类、区域合并为原则推进内部改革。比如对下属公司优化调整,合并惠东片区三家供水公司,成立惠东水务有限公司,统筹惠东县供排污相关业务;实施马安、平潭、良井片区供水内部整合,提高管理效率。
对外,则加快市场并购。去年以来,水务集团已经完成马安片区供水市场整合、接收梁化镇供水市场经营管理,整合新圩、镇隆两地供水市场。
这一系列动作之下,新增供水服务面积近500平方公里,新增供水服务人口25万,新增供水能力9.4万吨/日。
在污水处理领域,旗下污水处理厂由1家增至5家,今年内污水处理能力将增加至25万吨/日,污水板块已遍及惠城区、仲恺、惠东等区域。目前还在筹备小金口污水处理厂(三期)、惠阳城区第三污水处理厂等新项目建设。
而在排水方面,今年3月市排水管理中心正式移交,并由市水务集团负责惠城中心区1200千米市政排水管网,近7万个附属井,27个泵站的管理。
随着改革的深入,供排污三大业务板块一体化逐渐成型。
将编制完善涉水专项规划
改革相关价费调整机制
记者了解到,与深圳、珠海、东莞等实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城市相比,惠州将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供水、排水、污水纳入“一个盘子”,这种“全链条式”改革更彻底、更系统,体现了惠州的改革智慧和胆魄。
目前,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目前“水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还没完全形成,市县合作机制也还没完全展开,在供排污价费调整机制方面也存在空缺。
“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还要多部门协作深化推进。”吴俊河对记者说,实际上,水资源统一管理不等于决策、执行、监督三种职能合一,应该进一步明确企业治水责任和行政部门管水职责。
记者了解到,惠州将编制完善全市原水、自来水、污水、排水、防洪排涝等涉水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城乡的水务规划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规划协调衔接机制,全面加强水务规划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惠州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改革相关价费调整机制,是市场化运营的重要之举。”吴俊河说。
按该市计划,接下来将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动态调整机制。
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污水处理定价动态调整来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合理确定初始价格、调价周期、主要成本影响因素、调整系数等,探索污水处理费与处理效果挂钩;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污水排放浓度、污染物种类、环境信用评价等情况,分类分档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实行高污染、高收费,低污染、低收费,也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于政府直接授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将研究“全成本覆盖+合理利润”的计算方式,明确定价机制。
此外,惠州也将探索排水设施管养特许经营模式,企业作为排水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增加活力、释放潜力,由政府直接投资转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立回报机制,发挥企业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排水系统功能发挥和产业升级。
实际上,供排污一体化改革需要多方合力推进。比如联合发改、住建、物价、财政、城管、环保、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在加强成本、价格、水费、标准、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新闻推荐
赤岗村建起了公园和运动场,老村逐渐展现新面貌。赤岗村老房子规划统一,排列非常整齐。赤岗村里一座房子屋顶上竖着两根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