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在山野 带娃当“猎人”80后冼泽波创办自然研学基地,带动南昆山旅游发展
孩子们准备竹筒焖饭。
冼泽波教参加研学的小朋友做手工。
研学小学员体验速降。
龙门县城西南部,毗邻广州增城、从化等地,横亘着雄伟壮丽的南昆山,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植被丰茂,被称为“广东省物种宝库”与“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在这片宝地上,经常会看到身着不同校服的孩子,他们数人一队或数十人一队,沿着南昆山花竹社区周边的森林、小溪、田野进行研学。7年来,龙门80后冼泽波创办的微自然研学基地开展的自然研学活动,为数以万计的孩子提供了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同时庞大的人流量带动了南昆山的旅游业发展。
现场
孩子们“水陆空”全方位接触大自然
静谧的南昆山腰,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小学生正在人造草地上席地而坐。这批学生来自东莞一所学校,将在冼泽波团队的带领下,在南昆山上开展为期3天的“野外军训”。他们五六人为一组,每组中间放置一根竹子,两两合作,或用手固定竹子,或用锯子将其锯开。冼泽波要求学生们随时沟通,齐心协力完成。
不远处的溪流中,不时传来阵阵尖叫声。一群学生身穿泳衣脚穿溯溪鞋,在教官的带领下对水中的泥鳅展开猛烈追击。他们或蹑手蹑脚,或一拥而上,竹筒、水盆加袋子全用上,收获颇丰。“很棒!咱们先将泥鳅放到桶里,最后让它们回归自然好不好?”教官摸着一名学生的头鼓励道。
溪边的山坡上,还有一群学生正在练习速降。两名小学生套上护具、戴上安全帽,双手抓住缆绳,在山坡上努力维持着平衡。“别怕,想想刚才说的要领,注意重心。”在教官的引导下,原本还直直地“趴”在山坡上的学生摸索到了诀窍,双脚蹬在泥壁上,重心靠后,缓缓地从山坡上滑下。
“刺激!好玩!”不久前,很多学生还在山坡上“瑟瑟发抖”,对速降望而却步。一番尝试后,他们沉醉在欢呼雀跃中,此前的恐惧被抛于九霄云外。在一系列自然观察、手工、拓展等活动中,冼泽波希望让孩子们从“水陆空”多方面深度体验接触大自然,从而释放天性,锻炼勇气、团队意识等品质。
转型
返乡开发“猎人”系列研学项目
冼泽波是土生土长的龙门80后,在创办微自然拓展基地前曾有7年旅游行业经验。在带团周游全国后,他发现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虽然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却少有亲身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同样是爬,城市的孩子爬楼梯多,山里的孩子爬山多。”在他看来,爬山是一项手脚脑并用的活动,需要全方位搜索信息,大脑作出处理判断,找出最优路线。相较之下,爬楼梯更像是一项体力活,“山里的东西丰富,爬起来可能还没那么累。”
在以往的旅途中,很多城里的孩子对一些游乐景点兴趣并不大,反而对一些自然景观和自然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冼泽波说,这让他情不自禁想到了家乡,南昆山深处的花竹社区,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和喧闹,但处处是竹海深林、农田屋舍,有很多自然之趣。
2013年前后,冼泽波分析旅游业将往出境游以及自然教育方向发展,“深度接触自然将会是未来孩子的刚需。”于是,他毅然辞去工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回到了家乡南昆山,在这里开启了微自然课堂的研学活动。
基地成立初期,冼泽波将儿时在家乡玩耍的记忆进行归纳分类,结合此前导游工作的经验开发了“猎人”系列研学项目。“对小朋友来说,猎人是可以想象但又少接触的,可以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冼泽波在研发时还参考了国内外的文献案例,同时先后考取了一星户外爱好者课程培训证书、一星户外领队证书等。
在一步步摸索中,冼泽波逐渐形成了一套以观察、手工和拓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在这套体系内,他的团队会带着孩子们深入森林,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识别中草药等植物的特性;亲手制作弓箭、竹灯、米饼、竹筒饭等,体验旧时猎人的生活;学会溯溪、越野、速降,锻炼野外生存技能。“爬山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自制工具与练习射箭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度。”每谈及一项活动,冼泽波都乐于分享其背后的用意。
一次“打猎”活动中,冼泽波带领孩子们猎得了几只基地饲养的鸡。夜幕降临,本该是享受战利品的时候,但看到冼泽波打算宰杀几只鸡给大家饱餐一顿时,孩子们不干了,他略感惊讶又哭笑不得。冼泽波说,他被孩子们的童真所感动。“和大自然的接触可以让孩子们流露出最真挚的感情。”这次小插曲也更坚定了他坚守微自然亲子教育事业的初心。
发展
扩大规模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重视反馈,不断钻研。”从2013年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形成一套课程体系,离不开冼泽波团队的反思迭代。为了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冼泽波经常学习研究国内外的自然教育经验,同时注重学生与家长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产品,为学生提供安全、深度的体验自然之旅。良好的口碑吸引了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的众多学生与家长参加,也带旺了当地的旅游业。
据南昆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的研学活动为花竹社区带来丰富人流量的同时,也为花竹及周边的餐饮、民宿带来了人气。冼泽波回忆,微自然研学初上轨道后,他与花竹社区的十几户村民商讨,引导他们发展民宿与餐饮业。“卫生间、阳台、双床房,都应考虑在内。”由于研学客户的特殊性,当地村民在发展民宿旅游时,冼泽波也会提出相关建议,争取最大效率地整合利用当地资源。
这些年,冼泽波开始将视野跳出南昆山,在麻榨等地建设新的基地,进一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来参加活动的学生也多了,今年估计可以接待七八万人次。”
研学活动结束后,带队老师表示,学生们远离熟悉的环境,在南昆山中接触了大自然,锻炼了独立性,变得更自信了。类似的蜕变冼泽波一直看在眼里,从孩子们最初的“不适应,哭鼻子”到后面的“开怀大笑,独立自强”。这恰恰也是他坚持微自然教育的初衷,他希望未来能继续扩大规模,将微自然研学基地打造成更多学生的“第二课堂”,搭建一个让孩子深度接触大自然的平台。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黄宇翔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新闻推荐
惠州市新增2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42家、市级133家
第六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惠州日报讯(记者谢宝树通讯员陈腾飞)市工信局日前公布第六批惠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