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深“1小时都市生活圈”基本形成“双城族”越来越多 莞深“双城记” 共享“生活圈”

东莞日报 2020-10-14 10:20

■企业员工往来东莞、深圳两地可通过东莞地铁、穗深城际和深圳地铁实现无缝接驳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东莞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绿化环境越来越优美,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带来的工作岗位也越来越多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东莞推进教育扩容提质,为市民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 本报资料图

从交通互联,产业重组到人口腾挪,莞深双城协同发展脚步加快,从经济圈拓展到都市圈,通勤于深圳和东莞两城的人越来越多,或在东莞生活深圳上班,或深圳生活东莞上班……他们当中有的跟着企业、产业而来,有的基于生活成本选择,相同的是他们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

近年来,莞深在跨界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一小时都市生活圈”基本形成。城市交往的灵魂和核心是人的交往,在莞深之间发生的点滴故事,让我们触摸得到这两座城市的脉搏,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两座城市的温度。

吃喝玩乐在一起:

互相“串门”的莞深人

在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的今天,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莞深两地的基础自然条件较好,可以通过加强协同治理,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赢”。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人民群众最容易感受到、内心最拥护的一个方面。

穗深城际通车以来,东莞市海新金属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已真切感受到这条城际铁路给公司员工和客户带来的交通便利。海新金属不少员工的家庭在深圳,而企业所在地却位于东莞洪梅,紧挨着穗深城际洪梅站。如今,高楼层的员工们打开窗户,就能见到洪梅站里人来人往,列车穿梭。

“现在从深圳坐城际铁路,40多分钟就能到,还不用担心塞车、开车疲劳的问题,出了洪梅站,再走几分钟,过个马路就能到企业;员工往来深圳、东莞两地可在穗深城际和深圳地铁中无缝接驳,更加便利。”张宇说。

张宇直言,穗深城际开通后,为莞深两地人员出行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更多人愿意来东莞工作和生活,这对于企业招引汇聚人才并发展壮大着实是一大利好。

与海新金属的跨城员工们不同的是,何亚艮是属于放弃深圳来到东莞的那批人之一。他是位旅游“发烧友”,甚至为了自己的旅游梦想放弃了深圳的高薪生活,选择扎根东莞。目前,他正供职于伟易达(东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对于何亚艮来说,在东莞拿到的工资固然比不上深圳,但为了自己的旅游爱好,他愿意接受少拿一些工资。“离开深圳是有原因,我喜欢旅游,在深圳期间走过了所有深圳景区,已经没有新的景区可以去玩。4月1日离开深圳来东莞,在一家公司面试后上班,4月4日清明节放假一天,去了松山湖景区,以后我的目标是多走些东莞景点。”何亚艮说。

像何亚艮这样忠实的“驴友”毕竟还是少数,但随着两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互联互通,深莞人互相“串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之际,记者从东莞交警部门获悉,东莞往深圳方面的车流量较大,10月5日莞深高速南行行车缓慢,说明深圳依然是“双节”期间东莞市民度假旅游的热门地点。

节假日是考察城市间人口短期流动的一扇窗口。今年五一,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热点图显示,排名前五的人口迁入地,有4座来自大湾区城市,分别是东莞、深圳、广州、惠州,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超越深圳、广州,成为全国人口迁入的第一名城市,迁入人口数量占全国迁入人口总量的1.56%,折合约17.12万人,占东莞总人口的2%。

超17万的人口来自哪里?大数据显示,深圳迁入人口占了东莞总迁入人口总量的44.12%,折合约7.5万人,其次是广州市惠州市,分别占了东莞迁入人口总量的15.87%和11.39%,分别约2.7万人、1.9万人。

正如邻居之间会相互串门一样,毗连的东莞和深圳也在短期出行方面优先考虑彼此,那么,两座城市的居民间是否有更长远、更稳定的交往?一些喜结良缘的深莞居民有话说。

喜结良缘共长久:

莞深居民组建家庭

均均和罗先生在2019年结婚,两人都已落户到了深圳,现在他们也拥有了爱情的结晶。东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承载着两人的青春,记录着两人的爱情,托举着两人的未来。

均均和罗先生是中学校友,后来两人考上了不同城市的大学,联系渐少。2015年,均均和罗先生都已大学毕业,彼时,均均已经从深圳来到了东莞工作,而罗先生也从上海南下深圳从事IT行业的工作,为尽地主之谊,均均从东莞打车前往深圳请罗先生吃了一顿火锅,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渐渐拉开了序幕。

2015年,均均来到了东莞横沥,在亚马逊从事电商工作。初来东莞,没有朋友、不会听粤语的均均感到非常不适应。公司领导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热情地推荐均均去参加东莞本土的演讲俱乐部,也常常会给均均介绍东莞的公共活动和游玩景点,让均均能够在东莞多交朋友,增强对东莞的归属感。下班后,均均总是活跃在各类活动当中,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因为你认识的人越多,这个城市就对自己来说越有温度。”

在东莞工作了5年,均均早已将东莞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在东莞两三年之后,真的不想回深圳了。”初来东莞的不适应早已烟消云散,热情的东莞朋友让均均慢慢接触到东莞的美食,慢慢了解东莞,融入东莞的生活,爱上东莞。均均常笑着说:“如果那个时候在东莞有对象,早就在东莞安家了。”

东莞和深圳是两座相邻的城市,在东莞工作时,均均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往返莞深两地,“以前我常会去常平坐动车去罗湖”,现在在深圳结婚并定居下来的均均也常会和丈夫一起来东莞玩。“我怀孕之后就买了车,就可以开车来东莞,比以前更方便了。”均均回忆起自己在怀孕的时候,经常馋东莞的美食,常常和丈夫开车来东莞吃胡椒虾、烧鹅,“我们总是去各种东莞本地人才知道的小餐馆、小摊子。”深圳和东莞仿佛已经跨越了邻居城市的生疏,更像是同一座城市,像均均这样的居民是城市的主人,他们熟悉深圳也熟悉东莞,来往方便让生活可以跨越城与城的隔阂。

对于均均而言,深圳和东莞就像是一座城的两条街道,他们有着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人情味,东莞有着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圳有着先进的社会服务,因为爱的人在深圳,所以他们留在了深圳,想念东莞的美食、朋友和旧时光了,也能轻松地得到满足。

均均的孩子也已经9个月大了,“未来,孩子应该会在深圳接受教育”。同时,均均希望能将老家的父母接到深圳一同生活,享受城市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便捷的生活体验,也方便来往在东莞的亲戚。

在莞深两地,像均均和罗先生这样的夫妻和情侣还有很多很多,城市的互通为他们系起了姻缘线,便捷的交通让双方更亲近。东莞和深圳都是他们的家,都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而他们也是莞深协同发展不断深入的见证人。

去留选择:

教育和医疗问题成关键

在珠三角这个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地方,交通打破了行政区划边界。留深圳,还是来东莞?在两座城市的奔波中生存的“双城族”该如何选择?

陈银华是一名纪录片制作人,四年前,他因为深圳的高房价不得不到东莞买房,“像我这样,被深圳的高房价吓得回东莞定居的人非常多”,陈银华说。

经济因素是“双城族”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多名在莞深两地奔波的“双城族”告诉记者,他们都曾经想过离开深圳选择生活成本更低的其他城市,其中,东莞是首选的几个选项之一。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表示愿意考虑留在东莞。

对于“双城族”来说,孩子是否能受到良好教育和家人生病能否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是决定他们去留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上,受访者普遍表示,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果说生活成本低是东莞对我的拉力因素的话,那么教育和医疗便是推力因素。但是,我认为大多数"双城族"都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总体来说,东莞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大的。东莞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绿化环境越来越优美,以及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工作岗位也越来越多。”陈银华说。

“如果能申请到安居房、人才房,孩子又能就读公立学校,我愿意留。”另外一位正在考虑留深圳还是来东莞的“双城族”对记者表示。

近年来,东莞一直致力于为市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立教育服务,今年9月,东莞市中小学校迎来秋季开学,在寮步镇香市第一小学,1052名小学生走进全新的校园。作为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首批完工项目,香市一小办学规模48个班,配置学位2160个,首年开学,学校开齐了一至六年级,共24个班。

今年3月11日,随着“一号文两攻坚”的落地,东莞着重推进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由此打响了公办学校建设千日攻坚行动。时隔半年,21所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投入使用,为千日攻坚交上首份答卷,约2.67万个学位的增加,也成为东莞近年来在秋季开学最大手笔的公办学位释放。

在过去4年时间里,在松山湖一家高新企业上班的阿晖,一直坚持着松山湖—龙华两点一线的奔波劳碌,几乎天天都要坐班车或自驾往返于莞深两地。早上天不亮就要出发,一旦加班深夜10点才能到家,每天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跟家人相聚的时间少得可怜。最近,阿晖在松山湖新买的房子就快要装修好了,不久之后他和家人就要搬到松山湖来生活,从而结束长达4年的两地奔波。“松山湖的环境很好,教育也不错,再过两年,孩子就该上小学了,早点搬过来。”

从一定程度上说,东莞要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目标,需要在教育、资源等细节上下足功夫。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灵活的人才机制以及逐步提升的城市竞争力,正在为东莞注入新的活力。

令人欣喜的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迸发出更强的活力和辐射力,东莞必然将牢牢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两地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互联互通,以交通一体化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同城化,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专家访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

莞深要超越合作向“融合”迈进

记者:如何看待东莞和深圳两城生活互联、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林江:东莞和深圳交往密切首先得益于两座城市地理位置上非常靠近,其次就是东莞和深圳之间非常方便的交通,有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多种选择,未来还会实现地铁互通,让两座城市的人员来往享受很大的便利。

现在有很多的深圳上班族都居住在东莞,也有东莞的上班族居住在深圳,这样的现象就是东莞和深圳区位优势和交通互联便捷的重要体现。

生活互联和人员来往可以为两座城市带来很大的商机,让两座城市擦出火花。其实,现在东莞有很多项目都是与深圳有联系的,也有很多的企业营销中心、指挥中心设立在深圳,工厂设立在东莞,这样的合作其实可以帮助两城加强大数据、智能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东莞和深圳的互联互通是建立在便捷的交通上的,东莞和深圳的互联互通也是助力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一环。

记者:接下来,两座城市将如何进一步交往和发展?

林江:我认为东莞和深圳的发展模式可以参考广佛模式。东莞和深圳接下来应该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层次,两座城市应当要超越合作,向“融合”迈进。两城交往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购买服务,包括医疗、消防、教育等,比如让在滨海湾新区工作的人,可以享受深圳的教育等。这样的“融合”有机会让两座城市在创新科技、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享有更多的发展便利。

东莞和深圳两地也可以共同商谋,如何结合两地的产业优势,重新构建产业链,将深圳以现代服务业为优势的产业链和东莞以装备制造为优势的产业链对接起来。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其实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加持,正如9月举办的东莞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也提到了要扶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与传统加工业的供应链、产业链建设是完全不同的,对先进服务业如金融等的需求加大,两城产业链对接和重构能够让两座城市在大湾区的发展中走得更好。

同时,东莞和深圳的交往发展不能只局限在两座城市的对接,而应该向都市圈、城市群对接发展。

新闻推荐

年内最后一波电子国债开售

储蓄国债产品又来了!根据第四季度储蓄国债发行计划,10月10日发行新两期(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产品,此次发行的国债产品为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