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万卢村万年围屋气势不凡但年久失修亟待保护 听围屋传奇 扬拼搏精神
李学英带领记者参观万年围屋。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万年围屋一直是水口中学的校舍。
细腻的水磨青砖,粗大的花岗岩门框,确实能看出这座老宅曾经的气派。
开栏语
历史建筑既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又是地方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惠城区各地的古民居建筑蕴涵了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气息,反映了惠城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见证了社会变迁。
在惠城,横沥镇墨园村英记大屋,芦洲镇的二房大屋、文林第、二房外屋,水口街道万卢村万年围屋等老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间动人故事的“留声机”,传承着区域民俗文化,也彰显了惠城千年浸润的人文精神。
本报和惠城区委办调研组今日起联合开设“探访历史建筑·唤醒惠城记忆”专栏,走进惠城古民屋,由浅及深、由点及面地了解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敬请垂注。
福建有著名的“围屋”,广东阳江有著名的“雕楼”。惠州有“围屋”和“雕楼”吗?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城市,惠州保存有客家建筑产物也就自然了,而且是两者的结合:客家围屋,方型围屋四角各一座雕楼。其中,在距惠州市区不远的水口街道万卢村,就有一栋碉楼围屋——惠州富商李佛戴旧居。
上个世纪初期,水口万年村的李佛戴自小跟着父亲在乡间经营“和记”号糖房、油榨。战乱年间,善于审时度势、机灵果断、敢冒风险的李佛戴,在与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惠州商界的佼佼者,被称为“东江首富”。最辉煌的时期,李佛戴在万卢村兴建了一栋近2000平方米的客家围屋。历经多次波折,这座围屋如今依旧坚固挺拔,雕廊画壁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韵,诉说着一代巨商当年的富庶,其发家故事和处世哲学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口人,续写着新时代的传奇。
中西合璧 用料考究
目前,万年围屋(因原属万年村,所以叫万年围屋,后因行政区域划分,现属于万卢村)由李佛戴的孙子李学英看管。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伫立在一片枝繁叶茂果园后面的围屋。老房子由青砖砌成,占地1900平方米,属于客家围屋中典型的三堂两横四角碉楼。主体是两层高的清末岭南风格建筑,四角碉楼楼体高大,比主体建筑高出一倍。角楼的外墙为青砖墙,坚固结实,楼顶融合了西式建筑风格,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凸显出建筑的形式美。
“这座老宅每间屋子都有枪眼,确保无死角射击,如今这些枪眼依然保存完好。”李学英说,许多客家围屋都具有防御外敌的功能,其防御性通常体现在外墙和大门上,而且每间房屋的屋背都相连,从屋顶可以通达任何一间房间。生性谨慎的李佛戴在建造房屋时,十分重视安全。
万年围屋的精美,记者在进入门楼后才得以充分领略。屋内檐柱上的雕刻栩栩如生,最吸引人的是墙壁上方有不少古色古香的壁画:李白醉酒、白鹅换帖、福禄寿全等,讲述着古老的民间故事。可以看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李戴佛,把中国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商业伦理道德的基础,秉持低调和不张扬的商业作风,诚信仁义、自强不息。
李学英出生于1955年,从来没有见过爷爷,但无数次从亲友长辈那里听说过爷爷的故事。李学英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李佛戴不爱出风头,生活十分节俭,烧菜咸了都要责问下人“买盐不用钱吗?”李佛戴这种务实、事事较真的性格,也体现在这座围屋的建设上。
“当年爷爷为了建造这栋房子,从国外运回来不少材料。”李学英告诉记者,因为爷爷经常到国外经商,接触了很多西洋建筑,所以围屋的建造中不但运用了一些国外的设计元素,还选用了不少国外材料。
从细腻的水磨青砖,粗大的花岗岩门框,以及精美的木雕、壁画等,确实能看出这座老宅曾经的气派,不难想象,当年李佛戴为了建好这栋房子,如何费尽心思。据说,为了保证每块砖的质量,规定烧砖时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房梁门窗的雕花、墙体的壁画都要求精致。
万年围屋算是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呈方形,主要建筑沿着中路左右对称布局,前有禾坪(晒谷场)、风水池,后有花园,但最大的特点是该建筑仍有完好的四个碉楼,这种四角碉楼式围屋在惠城区范围内已经很罕见了。”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钟雪平对惠州各类建筑都有较深的研究,对于万年围屋,他有认可其价值。
历经沧桑 亟待修缮
经历岁月沧桑,从外围看,房屋的结构仍是完好的,但走进里面,却已破败,处处断壁残垣。穿过杂草丛生的院子,右边横屋的墙壁上,一块破旧黑板和依稀还能看见的“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几个粉笔字。
李学英说,当年房屋建成之后,爷爷并没有在这里住多久。抗日战争爆发后,爷爷不得不带着全家人移居香港,豪宅就此闲置。解放后,老屋被征用,成了部队的住所;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它一直是水口中学的校舍。直至1985年,这座老屋才回到李家人手中。
“房间多到住不完,我们回来住之后,中间的堂屋是我们主要的生活区域,两边这些被改造成为教室的横堂,我们也没有修缮,至今还保持原貌。”李学英告诉记者,当时老屋是由他回来接收打理的。不久后,他和家里人住了进去,可住了一段时间后,老屋有些残旧,他进行了装修。为了适应现代的生活,他在房间里修建了厕所,装上了铝合金窗,在中庭的三堂和房屋大门两侧的外墙贴上了现代化的瓷砖。
“万年围屋建于民国时期,现建筑的整体格局、风貌及环境特征仍保存非常完好。”钟雪平认为万年围屋有很大的保护价值,其一大特点就是离城市中心近,且靠近东江边,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城镇交通一体化的发展,不久的将来该建筑极有可能成为城市中心较为稀缺的文化遗产资源,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利用。
事实上,在多年前,惠城区相关部门就关注到了这栋极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在2007年至2011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专门对万年围屋建筑进行登记并建档。2013年,惠城区政府将其列为惠城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发文公布,给予保护。
“政府当年认定我们的老屋是"不可移动文物",并提出修旧如旧把房子恢复原状。”李学英拿出了依旧崭新的牌匾向记者展示。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2015年李学英在老屋旁边建起了新楼房,一家人从老屋搬了出来。
但保护修复工程刚开始不久,就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被撬开的墙壁和地板露出了黄泥土,闲置多年的豪宅正在“加速度”没落,青砖墙布满青苔,院子内野蛮生长的灌木根系正在悄悄深入墙砖。万年围屋的保护工作亟待重启。
“在利用上可以开发为民宿或打造作为城市居民体验客家民居的一处休闲民居体验空间,结合屋主经历,甚至可将部分建筑房间利用起来,陈列东江贸易的发展历史。”钟雪平建议。
激励后人 续写传奇
百年来,这座围屋坚固挺拔如旧,在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雕廊画壁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韵,仿佛在诉说着一代巨商当年的富庶,也述说着其打拼的故事。
李佛戴自小随父做糖、油生意。当时,投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获得丰厚利润,宣统年间其家产已积聚甚巨,资金约值银十余万两。宣统末年其父逝世后,李佛戴继承家业,联店经营东江中游两岸圩场油、糖、谷、豆等主要农产品的收囤、运销生意。民国建立后,善于审时度势、机灵果断、敢冒风险的李佛戴以横沥、水口的联店为商品收购囤储基地,他本人则在惠州统筹运销价格升跌急剧变化的农产品。尽管当时战祸频生,李佛戴却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惠州商界的佼佼者。
遇到问题会变通,这就是惠州话所说的“转数快”。李佛戴这种敢为人先的商业胆识,勤俭经商、以义取利、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正是水口人拼搏进取商贸精神的体现。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水口的个体商人和手工业者便走街串巷,从事各种小营商活动。如今,水口的工业发展十分繁荣,工业园和工厂众多,有茂森工业园、南旋工业区、东江工业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荔枝城工业区等大大小小工业区。从1979年引进第一家外商企业藤具厂,到1991年辖区内共有工业企业145家,覆盖20多个行业,到2016年工业园区总产值达130亿元,水口街道成为惠城区工业第一强镇(街)。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水口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成为了惠州市区的东大门,也是惠城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去年初,隆生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水口滨江片区正加速融入城市核心区;转眼,“丰”字交通又布局水口,主框架南北轴线(1号公路)从东江湾产业园区穿境而过;三环路、惠州大道、广惠高速、惠大高速等交通要道贯穿其中……随着水口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与惠州市区乃至珠三角一体化交通网络形成,进一步拓宽了水口招商引资渠道,推动水口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就在今年,水口又迎来了一次腾飞机遇。惠城区集中力量打造的东江湾千亿产业园,85%以上的面积布局在水口,而其核心区划定范围内就包括了万年围屋所在的万卢村等。
如今,水口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前景,吸引了一批实力企业的落户。今年,百亿级项目不断瞄准东江湾水口腹地,其中不乏天安数码城、信利康5G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高盛粤港澳创智城等优质项目入驻。
可以看到,百年之前,“东江首富”李佛戴以道经商,勤奋经营,以智求财,成就致富传说,一时叱咤东江;百年之后,李佛戴发家故事和处世哲学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口人,一个个“李佛戴”续写着水口新时代传奇。
延伸阅读
“六戴”到底多有钱?
李佛戴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又叫李益三,排行第6,因此被人称为“六戴”。
在那个战争纷乱的年代,仍挣得家财万贯,在当地人口中,李佛戴是个传奇人物。李佛戴出生于商人之家,20多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在乡间经营“和记”号糖房、油榨。深谙经营之道的他,能敏锐洞察市场信息,以其身手不凡的营商手段,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市场范围涉及水口、汝湖、横沥、泰美、观音阁。据传,宣统年间其家业已聚集甚巨,资产约值银十余万两。那个时候,水口的“李和记”在东江中游一带圩场中是有名的“财主”。
“六戴”到底多有钱?有人说解放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东江首富,其商号发行的银票能在东江流域内通行,甚至在美国拥有一条街;有人说他实在太有钱了,以至于蒋介石也曾向他借钱;也有人说,他做过惠阳县长……
“确实有蒋介石的借条,上面还盖有蒋介石的印章呢。”其孙李学英说,不过借条不在大陆,是在香港,当年爷爷也确实做过惠阳县长,但是任期只有3个月。
1922年,陈炯明发动军事叛变失败,其部长期盘踞东江,军长杨坤如在惠州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维持军需。1925年春,杨坤如饬令李佛戴缴捐军饷四万块银元,李佛戴当即抬出四大油桶银元如数奉上。此举深得杨坤如赏识,便“委派”他当了一任惠阳县长(为期3个月),一代商场巨贾由此被抬上政治舞台。
同年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攻下惠州,杨坤如逃遁香港。东征军司令部派参谋持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手令,要李佛戴两天内罚缴军饷五万块银元,并出资棺殓阵亡将士遗躯,李佛戴只好照办。一年内连损巨款,依然未能伤李佛戴的元气。
在陈济棠主粤时期(1929—1936),广东政局相对稳定,李佛戴迎来了一生经商最辉煌的时期。除了稳固惠州市场外,他还在广州开设商行,由其本人坐镇,统筹其家族集团化的商务活动。随着生意的拓展,在东江上游的古竹、河源、蓝口、老隆、柳城都有其独资或控股的商号。凭其雄厚的资金运转能力,李佛戴的商号开始发行“银票”,经营现金汇兑业务,流通区域遍及东江两岸。经过十几年的财富积累,李佛戴成了惠州名副其实的巨商,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了万年围屋。
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佛戴不得不移居香港,并转移资金在香港和越南置业。随着日军侵犯华南和太平洋战争爆发,李佛戴在国内和海外的资产损失殆尽。漂泊半生,落叶归根的想法愈发浓厚,古稀之年回到故土,李佛戴在万年围屋寿终正寝,享年73岁。
李佛戴一生有一妻三妾,育有10男6女,后裔超过210多人。在李佛戴生前的耳濡目染下,10个儿子大多或为官,或经商,各有一番建树。其中,五子李智光是惠州私立持平中学的校董之一,上世纪40年代,他与杨启明和黄谭进等人,将2700多亩果园捐献出来作校产。解放后,持平中学所在地成了现在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的校址。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特约通讯员张玮容
通讯员陈燕生 钟文婷 马顺环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新闻推荐
楼盘名:中海阅江府物业地址:惠州市·金山新城·金山湖东(水岸城三期以东500米)户型面积:二期99—143平方米占地面积:18万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