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野却官不仕 谋国之忠不居人后 记和平籍著名爱国人士徐傅霖(下)
抗战烽火中,正处于从政黄金年龄的徐傅霖,辞官在野十年,处江湖之远,却依然不忘国忧:或四处奔走为抗战募款,或办报刊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呼号,断然拒绝出任汪伪政权广东省省长,后在赴新加坡呼吁华侨参军助饷时遭日军搜捕,困居阁楼4年,直到日军投降,才得以脱身……
人物档案
徐傅霖(1879年—1958年),字梦岩,笔名半梅、庄周,河源市和平县下车乌虎永兴围人,性刚介,善辞令,风骨奇伟,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系中国同盟会成员、著名爱国人士;一生坚持共和,反对帝制,清操可佩,是中华民国第一届、第三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曾任南方护法政府大理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著有《中国法制史》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寇侵华日急,国家外患重重,徐傅霖即南下抵沪,住在威海卫路中社与当时在野的名流筹商政府御侮大计,大家公推他起草建议给当时的中央政府,并同许将共赴国难。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居于上海的徐傅霖虽是一介书生,却不顾个人安危,在战事中奔走尽力。他与温宗尧等人协助政府,飞刍挽粟,救死扶伤,设民间勤务于广肇公济会,配合冯玉祥等人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十九路军保家卫国。此战,鏊兵33天,日寇终未得逞其目的。停战后,徐傅霖与温宗尧、熊希龄、诸辅成、彭允彝等,共组国难救济会,编印国难救济半月刊。
同年4月29日,日军占领上海后,在上海虹口公园阅兵,朝鲜义士尹奉吉掷炮弹,炸伤了日本陆军司令官白川、公使重光,被缉捕甚急,徐傅霖将尹收容于寓所进行掩护(徐祥富《徐傅霖先生》,载《河源文史资料第16辑》)。
这年10月,久未能承欢高堂老母膝下的徐傅霖,赶回和平老家,为母亲庆贺81岁大寿。12月,他返抵上海处理会务。
1933年,徐傅霖在处理会务之余,利用闲暇时光,整理自己的存稿,进行著述。
这年,陈炯明病逝于香港,身后萧条,“妾与马俱无……酒与琴未有”“论公身后之萧条,真是令人欲哭”(徐傅霖《陈竞存先生择葬惠州西湖募捐启》),为他主办丧事者拟运棺归葬惠州西湖之滨,所费不赀,财力不及,求助于陈炯明的生前友人。徐傅霖特地为陈炯明发起募捐,使之归葬惠州西湖丰山。陈炯明是有争议的人物,徐傅霖也知道这一点,但不为老友辩解,将所要说的话,都化成一副挽联:“文则政治如何,武则军事如何,为罪为功,自有千秋信史;翁以忧国而死,儿以殉父而死,能忠能孝,同流百世芳名。”
1934年,张君劢邀请徐傅霖等参与组建国家社会党,1934年10月,在天津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徐任副主席,主办《国家社会报》,兼任社长。
徐傅霖从事司法工作期间,因风骨崚嶒、耿介刚直,推问缜密,判事审慎,克己崇法,人皆悦服,有“包拯”“海瑞”之称,因此,几任掌粤长官到任后,邀请他出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及其他职务,但他都不愿出仕。
1934年和1935年,徐傅霖在广州与张君劢、张东荪、陈玉崑创办学海书院。其时,陈济棠主粤,曾一再商请徐出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未就。
1936年,黄慕松回粤主政,接任后轻车简从前去谒见徐傅霖,商谈治粤方针,并请徐出任高等法院院长,徐傅霖再次婉拒。
1937年,吴铁城主粤政,下车伊始,即前往拜会徐傅霖,亲持聘书,请他出任高等顾问,徐傅霖谦辞,于次日回访吴铁城,返还聘书。
这几年,日本侵华的铁蹄声愈来愈近,曾留学日本的徐傅霖对此极为关注。“七七事变”“八·一三”期间,寓居上海的他怒发冲冠,以个人名义上书当时的中央政府,强调容忍已至最大限度,不能再事妥协,条分缕析。时人评论:“先生十年来虽不居官,而谋国之忠,向不居人后也。”
1938年,抗战军兴,当时的各民主党派一致团结对外,时国民政府设国民参政会,徐傅霖被推为第一届参政员,带着儿子炳堃,由穗乘粤汉火车赴汉口出席。
是年十月,日寇从大亚湾登陆,惠城、广州相继沦陷,徐傅霖避居澳门,到处走访,并撰文呼吁海外侨胞协助政府长期抗战。他在香港发动惠属同乡会劝募救济,与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领导的“南洋筹赈会”、黄伯才领导的“南洋惠属救乡委员会”联系,得到积极响应,募捐到了大批款项和物资救济难民,并派出代表团返乡调查。
1939年,徐傅霖到香港创办《国家社会报》。是年,徐傅霖胞兄雨三公逝世,因抗战大业所系,他未能前往奔丧,只能天涯洒涕以祭。
1940年2月,日本人神田正雄博士拿着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信函,婉请徐傅霖出任汪伪政府广东省省长,并以扇面求徐傅霖题字。徐傅霖作色曰:“余手无寸铁,日本何须借重?”神田曰:“君名满中国,可谓领袖人物。”徐笑答:“余以抗日著名,能降日乎?”神田惭退。翌日,徐傅霖书两绝于扇面:
东邻有女久窥臣,道是徐公美果真。愿与结成秦晋好,自伤髭发白如银。
老夫少妇本非宜,况我糟糠尚有妻。见说外黄多赘婿,长为奴役不能辞。
过了几天,神田复访徐傅霖寓所,见了扇面,满脸通红而出。当时的香港不少报纸报道了此事,有标题曰:“城北徐公,大义凛然。”
是年11月,徐傅霖由香港乘轮船至新加坡,呼吁当地侨胞参军助饷,应者云集。不料,形势急转直下,不到一个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陷落,日军得其政府训令,知徐傅霖正在星岛,搜捕甚急。幸得当地华侨领袖全力掩护,他才得以脱险,此后一直困居狭窄的阁楼之中,足不下楼四载有余,形同坐牢,93岁的老母亲寿终于和平乡间时,他也不能回乡奔丧。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徐傅霖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并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搭乘英国军用机,与英国高级军官及外籍新闻记者多名,结伴离星,飞吉隆坡、槟榔屿、棉兰、巨港、椰加达、万隆、泗水、帝汶,再飞回新德里、加尔各答、曼谷、百囊奔、西贡、河内、海防到达香港,再由港飞渝。得到徐傅霖平安归国的消息,国民政府慰问备至,国家社会党留渝同仁亦联欢祝贺。不久,徐傅霖再由渝飞沪处理事务,12月赴港。
1946年1月,徐傅霖应邀出席政治协商会议,与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并协助张君劢起草宪法修正案。同年4月,草案大体审议完成,徐傅霖回沪转港处理党务。
同年8月,徐傅霖忽患小肠疝气,由医学博士李其芳诊治,认为应予手术,正准备手术日期时,收到蒋介石的信函,邀请他赴四川,并附上一张定了日期的飞机票,徐傅霖便改以保守治疗后赴渝。是年,徐傅霖当选为制宪国大代表。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家社会党与伍宪子等所主持之中国民主宪政党合并,改称中国民主社会党,徐傅霖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
1947年,徐傅霖出任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国民政府委员、行宪第一届国大代表;8月,由京赴沪,出席中国民主社会党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仍膺选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是年,国民政府授勋,徐傅霖获一等云麾勋章。
1948年,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央总部设寿堂于南京中央饭店,为徐傅霖庆祝70岁寿辰。蒋介石送来一幅“寿”字中堂,来祝寿者达千人之多。
1949年春,徐傅霖飞抵北平,应李宗仁之邀商讨国是。不久,广东省政府主席薛岳聘徐傅霖为高等顾问。10月,广州解放,徐傅霖迁居香港。
1950年春,陈诚在台湾“组阁”,出掌“行政院”,蒋介石复职“总统”视事。蒋没忘记徐傅霖,发函邀请,徐于5月间乘船赴台。当徐傅霖所乘之船抵达基隆,“政府首长”、政界名流、报刊通讯各界人士前往欢迎的不下500余人,盛况空前。
到了台湾后,徐傅霖曾任《民主中国》(半月刊)发行人。是年,任中国民主社会党代理主席,主持党务。他以在野党领袖身份与当政者争是非、辨善恶,绝不阿附,以是直声动天下。有人恨他“疏慢可憎”,更多的人认为他似魏征“妩媚可爱”。
对前次竞选,徐傅霖并不在意选举结果,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以开民主竞选之风气耳。”竞选大会会场,唱票第一声,便是徐傅霖的名字,全场掌声雷动。
几年后,民社党员魏晋在给徐傅霖庆祝76岁的寿诗中写到:“天下纷争未解兵,老怀犹是系苍生。文章早已推宗伯,朝野今尤重主盟,酒泛挑觞春昼永,花扶藜杖晚风晴。堂堂大选开新运,听取唱名第一声。”
1955年,中国民主社会党于台北召开第二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一致票选徐傅霖为主席。
1958年1月12日下午6时20分,徐傅霖病逝于台北,享寿80岁。各机关、团体代表1000多人前往致祭。挽联、祭幛等500余副。
河源赴台闻人亦有挽联,徐蕙仪挽:“治世展经纶,动静皆能存正气;大名足千古,乡邦争颂有完人”;黄麟书挽:“与汉仰良平,拱座星辰惊陨落;渡江少琨逖,同舟风雨念艰难”。徐、黄二人的挽联,代表了乡人对徐傅霖人格魅力的赞颂。
徐傅霖长年在外,对家乡念念在兹。他于民国五年至八年(1916年—1919年)在广州与惠州同乡贤达,合力建成惠州会馆(时和平、河源、龙川等地俱为惠州十属之一)。会馆建筑雄伟,馆门前有八根石柱,横额“惠州会馆”金字招牌很是引人注目。但1921年起,长期成为驻军之地。
徐傅霖在北平居住最久,平时有空,经常驱车到北平城南草厂七条胡同惠州会馆访问,与同乡话旧。逢年节尤其是旧历新年时,他必一早就到会馆参加团拜。1935年、1936年时,徐傅霖曾与时任上海市政府警察局主任秘书的惠州人苏理平筹建上海市惠州同乡会,可惜不久抗战爆发,未能成立;后来,又在重庆、南京欲筹建惠州同乡会,因抗战、内战诸因不克有成。1949年流寓台湾后,徐傅霖与河源曾西盛、李悦义、潘衍兴,龙川黄麟书及潘克、周昭琼等同乡,同心合力建立了台北市惠州同乡会。
徐傅霖个性虽清刚耿介,“望之俨然”“逢大事、决大策,刚劲之气沛然溢乎四座”,但平时却是“接之也温”,煦煦如也,笑靥常开。他常劝训后辈“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要多读传统经典,“常言名教中有至乐,不可尽废而专袭西人之皮毛”。
徐夫人何桂珍,是邑庠生何章生长女,和平下车镇杨梅塘村人。晚岁礼佛,乐善好施。养子炳荣早故,生子炳堃随侍在侧,是日本东京商科大学研究生,曾任台湾“行政院”经济专员;女儿添兰,幼年立志终生不嫁,随侍母亲居乡礼佛;有孙八人。
徐傅霖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梦岩诗文集》。
(本文参考资料:《徐梦岩先生荣哀录》《惠州同乡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1978年)》)
本报记者凌丽文/图
新闻推荐
“虎口”营救800余文化名人70多年前香港这次大营救,被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70多年前香港这次大营救,被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