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烽火中的东江纵队 驰骋东江战场,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
“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团在位于东莞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采访。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 摄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为大力挖掘宣传南粤抗战历史和英烈故事,“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报道活动启动。硝烟散去,我们重踏东纵浴血奋战的土地,依然可以听见战士们跳动的脉搏。今起本报推出“重走东纵抗战路”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李竹
红色记忆
东江纵队于烽火中诞生
沿着深圳、惠州、东莞三座城市的东纵足迹,东纵抗战的历史渐渐清晰。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辉煌胜利。”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深圳土洋村正式成立,简称“东江纵队”。成立大会上,千名东纵战士齐声高唱《东江纵队之歌》,峥嵘岁月踏歌而来。
党史资料记载,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其先后建立了7个县级政府和一批区、乡抗日民主政权。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 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在东江纵队成立之前,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等队伍都是它的前身。8月25日,“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报道活动从东莞市大王岭村启程,80年前,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就在这里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此后,东江纵队驰骋于东江战场,参与百花洞战斗,营救文化名人、民主人士与国际友人等。1943年成立后,东江纵队在孤悬敌后的情况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万一千余人的武装力量。
长夜破晓之时,东江纵队在曾生司令员的带领下,于1946年6月在大鹏湾的沙鱼涌北撤山东。之后,东纵的部队分成了两支,转战南北。
红色故事
不能忘却的东纵精神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报国为民,敢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惠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墙面上,用红色的字体注释着的“东纵精神”,引人留步。
东纵的历史是由东纵战士谱写的,东纵精神也需要在人身上呈现。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曾庆香告诉记者,“东纵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华侨、港澳同胞多,知识分子多。”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建立起,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参加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华侨和港澳爱国青年有100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刚刚结婚三天的泰国华侨夫妇钟若潮和王丽,毅然决定回国加入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钟若潮任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独立中队(飞马队)政治委员,王丽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卫生员,但在日后的抗战中他们先后牺牲。
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会长李建国,曾这样解释这种牺牲精神,“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当时都拥有较好的家庭环境,但他们放弃了安定的生活,投身抗日,直至特区建设时期,仍没有一位东纵老同志倒在糖衣炮弹面前,依靠的是信仰。”
这种信仰在老战士李强身上也得到了体现。8月27日,在深圳市土洋村,记者见到了这位已90岁的东纵老战士李强。1944年,年仅14岁的李强加入东纵地下交通站。为完成工作,交通员们每天都要走几十公里路,有时一天只吃一顿,全程没有人抱怨。“东江纵队都是舍生忘死的好战士。”李强说。
红色文旅
拉进与东纵历史的距离
如今,东纵抗战的历史图标已被一家家纪念馆给点亮。目前广东省共有三家东纵纪念馆,分别位于深圳、惠州和东莞。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广东对东纵的纪念馆都进行了升级改造。电子地图、LED墙、沉浸式投影等高科技手段,是馆里共有的元素,这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仿佛触手可及。
2018年,深圳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将大量声光电前沿技术运用到馆中。“2019年7月对外开馆后,参观人数比改造升级之前增多,已惠及市民3万余人。”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执行馆长尚悦表示。
除了纪念馆的兴建,保护修缮东纵旧址也是推动红色文化建设的方式。2005年,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的各文物点复原陈列,并与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铁流,南粤旌旗” 的主题陈列一同开放,成为珠三角和华南地区新兴的红色旅游热点之一。此后,百年古村落不再沉寂。
(深圳特区报广州9月1日电)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陈海峰文/图)记者从惠州市市政园林部门获悉,正在改造中的惠州鹅岭立交桥,再一次,亦即第二次为同一株百年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