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中职招生进入尾声部分学校自主招生场面火爆 别样人生一样精彩
在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中职自主招生现场,学生和家长冒雨排队报名。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供图
第二届(2019)海峡两岸产业核心技能素养(创新电子)大赛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举行。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目前,2020年惠州市普通高中录取工作已基本结束,按计划,8月20日,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将开始分批录取。高中阶段招生季步入尾声,初三毕业生们也将拿到各自下一段旅程的通行证。
今年,惠州共有6.1万学生参加中考,普通高中计划招生39894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计划招生32300人。这意味着,每10个参加中考的学生中,一般会有6个学生拿到普通高中的门票。其他的学生若想继续高中阶段教育,就要领取进入中职学校的门票。
然而,由于大学扩招、上升通道有限等原因,社会上对中职教育仍存有偏见。“差生才会去读中职”,“读中职容易学坏”,“中职毕业考不了大学”……许多家长误解,中职是“托底”教育,争得“头破血流”也要让孩子挤进高中。
事实上,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只是教育类型不同。如今,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惠州中职学生的人生选项越来越丰富,未来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
●南方日报记者于蕾
社会对中职教育仍有偏见
7月底8月初,惠州中考成绩、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相继出炉,中职院校也迎来“招生季”。在报名当天,有的学校一大早就大排长龙,场面火爆。
8月5日中午,惠州市教育局公布了普通高中各批次录取分数线。下午,惠东县多祝镇第三中学的初三毕业生毛毛(化名)和妈妈朱玉枚就挤进了惠东职业中学的招生处。
“就差平山中学的录取线七八分。”毛毛的分数超出全市最低录取控制线20多分,却上不了普通高中,朱玉枚很不甘心。她满心希望孩子可以被成功补录,到中职学校报名只不过是留条后路。没想到,补录分数线比初次录取线还要高。
虽然毛毛的成绩有机会上民办高中,但家里根本无法负担一学期上万元的学费。朱玉枚和丈夫在镇上一家鞋厂打工,一人每月能赚3000多元。但受疫情影响,鞋厂5月才复工,朱玉枚一家几乎半年没什么收入。可是,她家里有3个孩子都在上学,花销很大。
“高中就是高中,上不了高中也要进一个学校。”对朱玉枚来说,读高中才是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路径,读中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了让毛毛继续上学,她只能送孩子去读县里的公办职校。
凯凯(化名)和毛毛是同校同学,他俩情况差不多。凯凯中考考了449.5分,差录取线2分,即便是补录,他也上不了县里的公办高中。不过,凯凯的妈妈杨洁(化名)打算送他去读民办高中,坚决不读中职学校。
“我作为父母,绝对不希望孩子去读职校,考不考得上大学我都希望他可以健康成长。”在杨洁的印象里,职校的学习氛围、学生管理、就业发展都比不上普通高中,她怕孩子学坏。
虽然一些中职学校报名现场大排长龙,但不少家长有着相似的担忧。如果不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有学校上,他们也不愿将孩子送去读中职。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的“托底”教育,培养对象是普通高中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这是当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
大多数受访中职学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这种社会偏见是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职教育非常吃香。”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王璐认为,大学扩招后,我国逐渐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也慢慢边缘化了。而一些家长由于面子问题,觉得孩子一定要读高中上大学。
“中职学校不是来混日子的。”惠州新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继开强调,即便是民办中职学校,也是以普通高中的标准管理学生,注重学生的纪律养成、品德教育等。“中职学生也能做很多事情,他可能不擅长科研,但并不妨碍他将来也能够为社会作贡献。”
中职学生也有广阔的未来
或许有些人觉得,进入中职学校,孩子的未来就“低端”了。但随着政策利好不断,中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职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拥有着越来越广阔的未来。选择心仪的职业、考大专,还是升本科,摆在他们面前的人生选项越来越多。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许多孩子在中职学校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今年夏天,19岁的曹杏春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服装专业(中职)毕业,即将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大专。对她来说,如果不是这三年的中职经历,她可能还是班上那个不被看见、为没有新笔袋而自卑的“隐形人”。
当年,为了能读高中,成绩落后的曹杏春临阵磨枪,以美术特长生的身份参加了中考。中考失利后,曹杏春非常难过,“不想读书了”。暑假期间,她只身从老家惠东去到仲恺打工,第一次尝到生活的辛苦。
“很苦。”对那两个月的暑期工生活,曹杏春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记忆。在那间生产圣诞节礼品的加工厂,曹杏春的双手不断被玩具胶水灼烫,她要一天十几小时待在生产线,晚上休息时还要忍受车间里机器的轰响,以及刺鼻的胶水味。
曹杏春“吃到苦了”,下决心“努力读书,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读中职这三年,曹杏春变化很大。她从“后进生”变成“尖子生”,专业成绩班级前20%;她从不善言辞变得敢于表达,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广东省分赛优胜奖;第三学年,她还当上了班长……这一切让曹杏春慢慢建立起曾经缺失的自信心。
今年1月,曹杏春参加春季“3+证书”高考,最终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放学院录取。“我想大专毕业后直接就业,最好能进企业做服装跟单。”春季高考让曹杏春获得了继续升学学习的机会,以及未来的更多可能。
事实上,早在2017年,广东就开始探索“一年两考”,高职院校以考生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考科目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录取学生,实施“3+证书”考试。2019年,广东首次全面实施春季高考,春季高考以高职院校招生为主,中职学生升学路径更加明确。
除此之外,中职学生还有直升本科的机会。2018年开始,广东开始“中职升本试点”工作,省内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定专业面向全省中职学校招生。这意味着,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可以直接考入本科院校学习,上升通道越来越通畅。
《2019年度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显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为32.94%,较2018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12%,就业整体满意度达到94.96%,继续保持高位。
多位中职学校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可观。“只要吃苦耐劳,能沉淀下来,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有机会获得好的发展。”陈继开说。
拓展资金渠道突破中职瓶颈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新定位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同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出台,明确广东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
两大政策相继出台,预示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更多可能。包括中职在内的职业教育将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受到越来越多政策、社会等方面的平等对待。“职业教育的春天要来了。”惠州不少业内人士感慨。
搭乘改革春风,惠州多所职业院校表示,今年自主招生情况良好。据悉,今年惠州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招生计划数是3.23万个,其中,中职学位2.03万个、中技学位1.2万个。公办中职学校采取自主招生和平台招生相结合的方式,自行划定报名分数线,惠州卫职院预报名分数线高达460分;民办中职学校招生方式更为灵活,入学门槛更低,个别生源充足的学校也会自主划线。
然而,惠州中职教育的发展面临不少困境,亟需在改革中探索破题之路。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曾有一些考不上普通高中学生的家长向教育部门反馈“孩子没有书读”。他认为,在学位充足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职学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优质的市属公办中职学校学位有限,而有些县属公办职校、民办职校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要想做好,一定要大投入。”受访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经费问题是制约惠州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4月,惠州市市属公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定额标准均提高,普通中职(技工)学校每生每年4100元,国家重点中职(技工)学校每生每年4600元。虽然各类生均拨款标准均提高900元,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对民办中职学校来说,除学生奖补、项目经费外,财政几乎没有任何拨款。如何拓展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渠道,吸引各行业、不同体制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办学,将是惠州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除此之外,惠州中职教育的发展也有一些共性的难题。目前,几乎全国的中职教育都存在招生市场混乱、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有待完善、教育体系断层等问题。中职教育究竟如何突破瓶颈,还需不断尝试与探索。
作为一所专业性的职业院校,惠州卫职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应科学合理布局中职专业设置,综合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像临床医学专业,考虑到中职学生的个人素质、职业责任感,不适合进行中职阶段培养,所以国家逐步停止了中职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
“我认为,中职教育还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出自己的口碑。”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建议,中职学校应积极探索教育品牌化,做好做大做强王牌专业,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观察眼
中职教育必须打破学历论
一直以来,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然而,笔者在采访中职学校相关负责人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谈到招生问题,受访学校无一例外都在强调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两个同学成绩差不多,一个念了高中,一个念了中职,最后考到了一所大专学校”“中职学生也有机会直升本科”“三二分段考生在高职阶段参加专插本考试,也能拿到本科文凭”……中职教育莫名陷入过分重视升学的怪圈,中职办学导向受到“唯学历论”、“唯文凭论”严重影响。
的确,在社会上,“学历至上”、“文凭至上”的现象确实存在。学历往往是企业用人的第一道门槛,中职、高职的学历往往跨不过招聘的“第一道门”;中职、高职毕业生多数在生产、服务一线就业,不够“体面”……
然而,对中职教育发展来说,对口升学治标不治本,既不能带领职业教育走出困境,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职学校应明确自身定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中职教育不能回避发展的真正短板,如何提高中职育人质量才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设法补上短板,一味追求“升学”、“直通”,只会越来越偏离中职教育根本目标,将职业教育引向另一条歧路。
要真正推动中职教育发展,中职学校应立足社会需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中职育人模式。此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尽力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营造“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使中职教育真正服务于国民产业转型升级。
新闻推荐
“惠州好人”刘正良坚持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事业 抗疫药品价格不涨反降
人无信不立,店无信不兴。自经商以来,惠州市德源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良坚持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事业,回馈社会。近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