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哥哥的枪 传承红色力量 记“接枪妹”陈婵妹一家的军旅情怀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高健
“接枪妹”是诞生于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特有名词,是指哥哥或弟弟在战斗中牺牲后,其妹妹或姐姐可以参军入伍去哥哥或弟弟的部队。在怀集县,就有一个“接枪妹”。她叫陈婵妹,其兄陈毛元牺牲后,毅然接过哥哥钢枪到部队去。
岁月荏苒,如今陈婵妹脱下军装已有37年,她依然十分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军中岁月:“当兵不后悔!党和国家需要我们时,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在她和曾当兵的丈夫耳濡目染下,儿子也选择了军旅生涯。
毅然入伍 接过哥哥钢枪
1955年出生在怀集县凤岗镇桃花村的陈毛元,1976年2月入伍,中共党员,是42军124师7连班长。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后,陈毛元与战友们一起从广东博罗奔赴前线,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2月20日,战斗打响的第四天,陈毛元在一次深入敌方阵地作战中不幸牺牲,后被追记二等功。
烈士陈毛元牺牲时年仅24岁,消息传到家中,全家人很悲痛。时年22岁的妹妹陈婵妹,悲痛之余接到哥哥部队发来的通知,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1979年9月,她毅然接过钢枪,成为哥哥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卫生员。
“当时兄弟姐妹中我的年龄最小,高中毕业,有点文化知识,能在哥哥的连队做点后勤保障工作。”陈婵妹告诉记者,“人固有一死,哥哥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为保家卫国倒下的……”在她的心中,哥哥牺牲是重于泰山的。
出生在农村的陈婵妹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品格。在部队的几年间,她日复一日坚持刻苦训练、虚心学习、勤恳工作。空闲时间,她都主动找活干,如挑粪种菜、到伙房搭把手、到罗浮山采草药……陈婵妹积极的表现得到了连队领导的充分肯定,1982年“七·一”期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在部队入党是非常严格的,由于我表现较为突出,才成为了连队中屈指可数的中共党员。”陈婵妹自豪地说。
志同道合 红色情愫结连理
同是凤岗镇桃花村的邓伟基是陈婵妹小学至高中的同班同学。1976年冬到广西贵港当兵的他,分别参加了1979年2月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和1981年5月的广西法卡山之战。1982年邓伟基也被所在部队吸收为中共党员。服役期间,邓伟基所在的41军123师部队偶尔到广东博罗拉练,听战友说42军124师有女兵是其老乡,但未能见面。
1983年1月,陈婵妹退伍回到老家,被安置到怀集县妇幼保健院工作。邓伟基退伍后也被安置到怀集县糖厂工作。他们在怀集县城的一次凤岗同乡聚会中相认。同是退伍归来又是同学的两人,可谓志同道合,因为共同拥有太多的红色情愫,没过多久就坠入了爱河,组建了家庭,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
结婚后的陈婵妹调回凤岗镇卫生院工作,后来邓伟基也离开了县糖厂,发挥其在部队里掌握的驾驶技能,回到凤岗镇从事运输工作。夫妻俩同心同德、挣钱养家、培育孩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陈毛元已长眠于广西烈士陵园,当年的连队战友定期组织老兵去扫墓祭拜。为见证家人的红色情怀,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传递他们红色信仰,陈婵妹也经常带着丈夫和儿子一起前往广西烈士陵园,既是缅怀哥哥,又让孩子感悟到军人的那份家国情怀。
耳闻目染 红色基因代际传递
1986年的一天,陈婵妹的第二个儿子顺利出生。夫妻俩为其取带“军”字的名字,叫邓军平,红色情怀可见一斑,让人感到代际流淌着的一股力量,也看到了红色信仰代际传递的美好意愿。
2005年,夫妻俩鼓励卫校毕业后在凤岗卫生院当医生的儿子报名参军,但由于体检前一天晚上熬夜导致血液中转氨酶偏高而没有通过体检。2006年征兵季又如期来临,邓军平再次报名。这次终于通过了体检,顺利踏上了当兵之旅,到广州海军某部队服役。邓军平从小受到红色情怀的熏陶,也深谙父母对自己传承红色基因的那份期盼,于是在部队里以优异表现赢得连队领导的赞赏,至今已服役14年,成长为四级军士长。
“阿军从小就是个乖孩子,他总是以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舅舅和曾为保家卫国奉献力量父母为荣。如今他总算没辜负我们的期望,非常感谢部队对他的悉心培养。”陈婵妹说。
“我今年与部队签下了第四次(每四年一次)服役意向书。舅舅和父母都是我的好榜样。如今,我家除了父母之外,我和在凤岗卫生院工作的妻子都是共产党员。我必将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鞭策自己拼搏进取,争取在部队好好表现,传续长辈们的红色信仰,为保家卫国事业奉献力量。”正在家休假的邓军平坚定地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惠州日报讯日前,记者从市消防部门获悉,为维护惠州市消防安全,督促火灾隐患单位进行整改,市消防支队近日曝光了全市8月份第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