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办家塾 薪火相传育后代
博罗县长宁古坭塘村的袁氏家塾 林海生 摄
羊城晚报记者林海生
自古以来,惠州就是岭南学术氛围较浓厚的地区之一,修建有不少书院、私塾,尤博罗最为突出。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博罗调研发现,博罗是中原客家人南下三迁后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迁徙过程中,博罗人保持着客家最传统的韵味,秉承着“金炉不熄千秋火,玉盏常明万盏灯”的宗旨,以姓氏为伍,建立宗祠。
据《博罗县志》记载,博罗人尤重教育,在修建宗祠或祖屋时,会将拜祭先祖的祠堂和抚育后代的塾学结合,充分体现薪火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坐落于博罗县长宁古坭塘村的袁氏家塾,始建于清代中期,它见证了惠州地区古代家塾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惠州境内少有保存完好并有家塾牌匾的教育场所,是该村现存的一处古代文化教育场所。
该建筑坐南向北,平面呈长方形,是一座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人字山墙,夯土墙基,青砖墙体。大门正上方悬挂“袁氏家塾”木牌匾,门前左右台基、石柱、墙基均以红砂岩石为主。
据有关资料显示,博罗古坭塘孔姓后代为孔子第56代孙希尧,由南海南村迁东莞后再迁至古坭塘,现古坭塘村有孔姓700多人,村里建有孔氏祠堂等。或受此影响,该村学术风气较好,同村不同姓氏为族人传道授业而创办家塾,各自形成特色。而袁氏家塾自创办一直保存至今,非常难得。
除了袁氏家塾,博罗还有不少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宗祠用于家塾,比如石湾叶氏大宗祠中建有叶氏家塾。其门联写着:“尖峰文章秀,湾水墨池浓。”其内堂有对联“瑞日芝兰光甲弟;春风棠棣振家声”,充分体现了族人希望后人成才长进的心声。
杨村井水龙朱氏祖屋更在其附近专门建了一幢耕经楼,独具匠心,颇有远见。攻读经书,要像农耕一样深耕细作。堂内之联向朱氏后人深刻地揭示了这个誓理。联曰:耕可为、商可为,百万家财无非耕商起;经宜读,史宜读,一品朝官皆由经史来。
新闻推荐
近期,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广东省博罗县举行了一场“穿透式调研”,各级干部走村入户,发放问卷过10万份,座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