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气象局局长林杰荣做客《行风热线面对面》 气象预报预警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惠州日报 2020-07-17 09:07

惠州日报讯 (记者杨熠 通讯员杨柳)气象防灾减灾为谁防、防什么、怎么防?如何增强全社会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昨日,市气象局局长林杰荣做客FM100惠州综合广播《行风热线面对面》节目,就“以人民为中心,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这一主题与市民进行交流,并解答广大听众提出的问题。

每年影响惠州台风3.6个,年均雷暴日82.7天

“惠州位于珠三角东部,地处低纬度,滨临南海,海洋性气候显著,台风、暴雨、雷雨大风、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气象及衍生灾害多发频发,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损失大等特点。”林杰荣说,如2013年“8·16”和2018年“8·31”惠东高潭极端暴雨、2017年“天鸽”“帕卡”“玛娃”3个台风相继登陆珠三角,给惠州市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雨影响,三台风时间间隔仅半个月,历史罕见。

林杰荣介绍,惠州市主要气候特征为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为22.7℃,气候舒适;同时雨量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4~9月为惠州传统的汛期,汛期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1938.3毫米)的82.5%。其中4~6月为前汛期,大家所熟知的“龙舟水”(5月21日~6月20日)就发生在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主要以高温炎热天气和台风降水为主要特征。

“具体来说,每年影响惠州的台风有3.6个,年平均暴雨日8.6天,年平均高温日15.1天,年平均雷暴日82.7天,瞬时风力大于6级(8级)的天数为20.5天(1.1天)。”林杰荣说。

为气象灾害防御转移群众赢取时间

“面对严峻的强降雨天气,我们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第一要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行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林杰荣表示,近年来,市气象局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提升预警发布服务覆盖面。其中,市气象局建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发布体系,建立了决策辅助指挥平台,接入了海事、教育、公用事业、民政、国土、水利、住建等18个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数据,打造了“覆盖全面、监测在线”的防灾数据系统,将应急力量这块“好钢”真正投到防灾减灾的“刀刃”上。

“一条看似"简单"的预警信息,凝聚着监测、预报、服务等大量科技支撑力量。”林杰荣介绍,今年6月5~9日,惠州市出现了2005年以来最强的一次“龙舟水”降水过程,龙门连续3天出现特大暴雨,龙门龙潭录得了全省过程最大雨量974.3毫米。气象部门从专业角度分析此次的风险点主要在于河流快速上涨、山体滑坡和城乡积涝等,特别是惠州市的龙门和博罗地区。此次预报预警准确及时,为政府部署洪涝防御工作、提前转移群众赢得充足时间,各部门协同作战防灾减灾救灾有序有力。

做好“2+1”现代产业体系气象保障服务

据悉,市气象局积极探索“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部门牵头、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机制,努力使群众“看得懂、用得上、找得着”气象信息。林杰荣介绍,进入汛期前,气象部门以“惠州天气”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开设《惠聊天》《民生气象》等科普栏目,制作发布图文攻略或视频,让公众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林杰荣表示,近年来,市气象部门切实做好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气象保障服务,面向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特别是石化区提供气象安全保障服务。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利用精密气象监测信息,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和扩散条件进行研判,为合理开展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助力呵护惠州碧水蓝天。

新闻推荐

入伏的惠州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滨海旅游将进入旺季。清洁工人顶着酷热打扫街道。博罗果农冒着酷暑采收龙眼。博罗上良村,工作人员顶着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