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里的惠州风情

羊城地方 2020-07-10 10:46

文/苗理洁

“打布勾,掞(掞:晃动)锄头,锄芋仔,蕹芋头。”唱着歌的母亲躺在床上,让小儿坐着自己的脚,边唱边勾住其一上一下地晃动。这是一幅十分温馨的母子逗乐图,“呵呵,我们锄芋仔去了!”生动地展现了母子情深,骨肉情浓。芋仔,是惠州人喜欢吃的香芋,过去填饱肚子的主食之一。

惠州一代代的母亲们,在一天辛勤劳作之后准备歇息时,就是这样唱着《打布勾》,与孩子亲昵地互动。那坐脚勾的孩子“咯咯”笑个不停的画面,已随童谣的传唱成为永恒。

展现母爱的光辉是惠州童谣最核心的部分。爱,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情和人品,在日后走向社会生活和克服生存困境中获取最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童谣是孩子们最好的“启蒙老师”。

《老鼠仔》唱来,可捕捉到惠州女人旧时纺织的场面。“老鼠仔,打千秋,打泻(打翻)大哥一罂油,大哥转来(转来:归来)闹(骂)大嫂,大嫂渍麻嘴揪揪。”渍麻,就是将泡在水里的麻杆纤维纺成线。从遥远的农耕社会走来,惠州这座古城自然留有男耕女织的痕迹。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仍有人摇着纺车在纺麻线,然后踏着古老的织布机织着麻布。麻布虽粗糙,但在过去年代是许多人衣着的主要来源。也许,母亲或祖母纺车的吱呀吱呀声与织布机踢踏踢踏声,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记忆。

童谣不像诗歌那般激情和浪漫,它简朴、押韵、言简意赅,唱来顺暢,甚至有些粗俗,但是实在,朗朗上口,是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麻雀仔,嘴喳喳,有嘴话(话:说)别人,冇(没有)嘴话自家。”这首《麻雀仔》通俗易懂,让人忍俊不禁,摆脱一本正经地说教,形象有趣地启迪孩子们不要做嘴喳喳的麻雀,要懂得自我批评,反思自己。寥寥数语,鼓励孩子不贪财、爱劳动的淳朴正气欣然直上,即使今天和将来,以童谣内涵的优秀品质教育孩子也完全适宜。

新闻推荐

高考后去哪玩?惠州日报国旅推出优惠 “夏日系列”线路助力毕业游考后游

随着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考生们陆陆续续走出考场,紧绷多日的神经终于得到“解放”。然而“后高考时代”的各种计划也被提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