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龄围,徐向前曾在此驻扎以红四师转战龙门为主题的红军纪念园年内建成
正在建设中的龙门红军纪念园。
更多精彩请扫二维码
百年风雨过,白芒红正浓。在龙门县,有一处重要的红色遗址,它在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师部和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部都曾设立于此,它就是白芒坑革命遗址——松龄围。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目前,白芒坑红色革命遗址已被评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龙门正在松龄围的基础上建设龙门红军纪念园,打造一个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活动、红色旅游于一身的新型红色革命景区,使其成为在珠三角乃至广东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走访
百余件革命文物铭记红四师
白芒坑革命遗址位于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在大山深处修林茂竹间,一座古朴的客家围屋映入眼帘,这就是白芒坑革命遗址——松龄围。
松龄围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三堂四横一禾塘一池塘,总面阔55米,通进深26.4米,占地面积约1452平方米。该围屋为典型的客家三进式建筑结构,中堂大门门楣有“松龄围”三字,透出文化气息。两块醒目的长方形木牌分挂大门左右,木牌上分别刻有“红四师部住遗址”“粤赣湘边纵队东三支队司令部住遗址”字样。一座传统客家围屋,用这样的方式向外人强烈发出不平凡的信号。
整座围屋有房屋90间,部分房屋辟为展览室,展览着军人的生活用品、刀枪子弹等革命文物,共100多件,从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间跨度数十年。
在一间展览馆里,记者一行看到了时任红四师参谋长徐向前在白芒坑用过的茶壶、油灯等,当年徐向前入住的村民房间如今也辟为展览室,房间里的物品,比如徐向前用过的凳子,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供后人参观。
◎历史
徐向前随红四师驻扎
红四师无疑是白芒坑革命老区最光辉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1927年12月11日凌晨,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震惊中外。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共1200多人突破重围,进入了花县县城,并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红四师后于12月19日转战龙门地派,于次日进入龙门县城并进行改编、休整。红四师后途经平陵白芒坑并休整3天。
虽然红四师只在白芒坑驻扎休整了3天,但自此播下了红色革命的种子。红四师离开时,白芒坑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清3名村民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四师。史料记载,红四师官兵沿白芒坑行走,1927年12月底到达紫金县,最后顺利到达海丰县与红二师会师。
白芒坑村民、年近八旬的洪金发自小听着红四师在村内休整的故事长大,他义务做白芒坑革命遗址讲解员也有多年。洪金发说,当年红四师官兵有1200多人,在村内休整时,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饭烧水自己动手,在围屋的走廊和中堂大厅休息。
“当年叶镛、徐向前入住我家,红四师休整期间,我家里成了他们办公的地方。”洪金发说,在白芒坑驻扎休整时,红四师向村民宣传红军的革命方针,奠定了白芒坑人追随共产党参与革命的精神基础。
红四师播下的革命火种,在白芒坑燃起烈火、熠熠生辉。1939年,侨居海外的白芒坑村民洪月冲返村参加抗日工作,后在白芒坑建立党小组,并成立农民自卫队、农会、妇救会等,率领群众伏击日军,积极抗日。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白芒坑原有的220人有33人参加了革命队伍,其中12人献出了生命。白芒,染红一片,在龙门大地独树一帜。
◎开发
红军纪念园已启动建设
多年来,白芒坑革命遗址都是当地较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景点,松龄围内的革命文物在龙门都是少有的。2014年7月1日,徐向前元帅塑像在白芒坑揭幕,村民感慨,当年的红军精神未曾离开。2017年12月29日,龙门县又在此举行“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龙门90周年”活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的语境下,近年来,龙门正在逐步完善白芒坑遗址所在的山下村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计划将其开发成享誉惠州乃至珠三角的红色旅游景点,建设龙门红军纪念园就是其中“大手笔”。
根据龙门此前发布的规划,龙门红军纪念园主要由以红军广场为核心的景观区、干部学院及绿道等组成。按照规划设计,红军广场在白芒坑革命遗址松龄围前面,广场南侧新建红军纪念馆,与广场东西主轴线相交汇,布置高大的红军英雄纪念柱。广场西面开辟英雄公园,竖立与白芒坑有关的4位英雄雕像。
记者近期从龙门县平陵街道办获悉,龙门红军纪念园已于去年5月启动建设,占地42亩,基建总投资3000万元,包括红军广场、接待中心、红军革命历史陈列馆、红军桥、停车场、湿地公园等核心建筑,用环园路串连白芒坑革命旧址松龄围,形成一个新型红色革命景区。龙门红军纪念园今年内可建成。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困难孩子850个“微心愿”等你点亮龙门县微心愿小程序已审核1210个,其中360个已被点亮
龙门县微心愿小程序已审核1210个,其中360个已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