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泗洲塔 塔光映微澜虽历千年,但今天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颇具风情
泗洲塔成为惠州西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隋代设循州总管府于桥西梌山,开启惠州的建城正史,至唐代,西湖之畔,逐步建筑泗洲塔、元妙观、永福寺等建筑,惠州城市人文与山水也开启了融合之旅。
可圈可点的是,目前国内现存的泗洲塔不多。惠州西湖泗洲塔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并耸立至今,可谓见证了千年佛教文化的兴衰。
虽历千年,现代建筑也不断拔高,但今人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泗洲塔,还是觉得颇具风情。
苏东坡“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亦使得这座古塔永焕生机。
“惠阳八景”之一
泗洲塔不是惠州独有。唐朝佛教兴盛,皇帝修寺建塔成为时尚。譬如,武则天时代,全国各地大修大云寺,今惠州水北仍有大云寺;唐玄宗时,各地重要道场纷纷改名开元寺,惠州的舍利道场也因此更名。到唐末,唐中宗为纪念西域高僧大圣僧伽,在安徽泗洲(今江苏盱眙县)兴建泗洲塔,又引起仿效。惠州的泗洲塔便是在此背景下兴建的。
泗洲塔很早就进入了惠州人的审美视野。宋代惠州太守首提“惠阳八景”,雁塔斜晖为其一景,比拟杭州西湖“雷峰夕照”。而随后苏东坡《江月》诗中“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绝妙,让南宋诗人刘克庄游西湖时不禁感慨“不知若个丹青手,能写微澜玉塔图”。
值得一提的是,宋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居惠州,他杖履常及西湖,纵笔绘写它的“山水秀邃”,他把丰湖美景媲美于杭州西湖。后来,他又把爱妾王朝云葬在湖中孤山与泗洲塔相对长伴,作诗诉说朝云之死“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
雁塔和玉塔,无疑是唐宋年间泗洲塔的诗意写真。
泗洲塔算不上高大伟岸,但体量适宜,简洁优美,与娥眉淡扫的西湖融和契合如出天然,亦与湖面的宽窄、湖山的高低起伏、湖岸的回环曲折、湖景的疏密远近,都一一匹配衬托得恰到好处,让观者几乎在湖区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瞻仰。
明代重建耸立至今
不过到了明代初期,当政者抑制佛教,佛教处于衰微不振的状态。泗洲塔渐渐颓败,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崩塌,后于塔基建超然亭,不久亭亦废毁。明万历年间,惠州太守温国奇决定在原址重建泗洲塔以振兴人文。不久,王命璇巡抚至惠,“慨然捐金三百,度费鸠工”。万历四十七年(1619)腊月泗洲塔重建工程动工,前后费时5年,至明天启三年(1623)建成。
在同一时代,东江边文星塔亦建立。惠州古城由此形成了双塔南北雄峙的局面。主持建造文星塔和泗洲塔重建的设计师,相传是一对师徒,泗洲塔是徒弟后来所建,与师父建的文星塔在规制风格上颇为相似。
雁塔斜晖又重现。清康熙年间惠州知府吴骞在编撰《惠阳山水纪胜》时描述道:“塔势特高,景色尤为澹远,斜阳在顶,暮霭摇金,返照入湖,残霞凝紫。”
清代“岭南才子”宋湘任丰湖书院山长时歌咏西湖泗洲塔,云“此塔立此湖,此湖泄其大。塔影落湖中,塔气出天外”,让人看到了惠州西湖的灵气,道出了明代惠州建筑水平的高超和审美情趣的高雅。宋湘的诗,是在历代文人的基础上,再度对惠州西湖的宣传与推介。
合乎“体宜”是美的设计思想,泗洲塔彰显了惠州西湖的特点与优点,它如“点睛之笔”,成为惠州西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惠州城的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建筑。
延伸阅读
文星塔
文星塔位于惠城下角回龙寺,因高踞于东江边三台石,故又俗称为三台塔、大江塔。据惠州《叶氏家谱》记载,回龙寺是叶梦熊为真空和尚而建,而兴建寺旁的文星塔“以壮龙运旺气焉”,则是由他的夫人廖氏出资,时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
文星塔与明代重建后的泗洲塔颇有渊源,相传分别由一对师徒设计,故两塔外形酷为相似。建文星塔有说为镇江之用,也有为提倡人文、增科举之说。明朝叶世任《登文星塔》云:“清秋揽胜与云平,紫气氤氲忆旧京。岳色嶙峋常护榄,江涛呼吸欲浮城。高标鹳雀频回顾,华落鱼龙只自惊。指点中原今古事,烟波万顷正含情。”清同治六年(1867),因受风摧,文星塔塔顶飞坠。次年,惠州府知府蒋立昂、郡人殷光昌、邓延瑜等复建。因年久失修,文星塔日渐破败。20世纪70年代,文星塔被拆,大部分砖块用来修建防空洞。2006年,惠州市区滨江西一路施工时发现了不少青砖,经考证确认为文星塔遗址。
2013年,文星塔得以重建,距离原址约二百米,于2014年5月落成。复建的惠州文星塔,仍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构。今辟为文星塔公园。
文笔塔
在旧时,惠州城三塔鼎立,泗洲塔千年不易,文星塔倒了重建,文笔塔则一直坚守在东江边,闲看风云变幻。
文笔塔古称无“塔”字,只称文笔,坐落在惠州府城明代古城墙上,建于清同治年间。据说,入清后,惠州一直文运不兴,科举成绩大不如宋、明两朝,在咸丰、同治年间甚至与进士无缘。为此,郡人集资在郡城之西(原址今商业步行街西出口北侧)兴建仓颉庙,郡城之东兴建文笔。仓颉庙面对挂榜山,在供奉字圣仓颉的同时祈求“祥云挂榜”——在通讯落后的科举时代,朝廷放榜那天郡人会聚集在仓颉庙前,西望最高的那个山有否祥云出现;如有“祥云挂榜”,寓意本郡就有举子中进士,后来称那个山为挂榜山。文笔建在郡城再东和最高之处,将文笔下面的一条小巷冠名为“青云路”,祈求迎“东来紫气”,振兴文运,使读书人能沿着“青云路”青云直上。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安排,文笔塔建好不久,光绪十六年和十八年,郡人李绮青和江逢辰连续高中进士。
实际上,从城市风景学的角度讲,文笔塔的布局,无疑给惠州古城的天际线增添了起伏点,使得城市轮廓不至于呆板。近些年,经有关部门修缮,文笔塔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7~10日市区多路段交通管制车辆尽量避行高考考场周边道路,通过时禁鸣慢行
惠州日报讯(记者杨熠特约通讯员钟桢)今年普通高考(含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于7月7日至10日进行。记者日前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