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双明亮的眼睛□曾墨林
我的父母亲辞世快一年了。父母亲走后,我的大哥、弟弟和小妹希望我能为父母亲写点纪念文字,但我一提起笔来,父母亲如在眼前,用明亮的眼睛看着我,我悲痛不已,难以成文。现距离父母亲逝世一周年的忌日越来越近,我只能强忍悲痛,执笔成文,以作永久的纪念。
父亲辞世时,年满95岁。他老人家走后,尽管我们对母亲封锁了消息,但一个多月后,平时很少患病的她,竟身染重症,在县级医院抢救两天后转送市级大医院,前后经过20天的抢救,未能挽留住她的生命。母亲走时,年满90岁。父母亲辞世时都已年过90岁,按照乡下的习俗是为喜丧,但我们作为子女,还是泪眼婆娑,异常悲痛。母亲走的那天刚好是中秋节的前一天,距离父亲离世才57天。我们心想,父母亲也许是心灵相通,相约在天上团圆,欢度中秋佳节。想到此,我们悲痛的心情才稍微放宽。
关于父亲,大哥曾经告诉我,家乡一位张姓朋友对他说过,乡亲们曾对父亲那辈人作出过评价,大家公认,无论是才华、能力,还是寿命,父亲都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个。这话是在父亲生前说的,不是客套话,应是公允的。
父亲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寒门,7岁丧父,不久又被绑匪“吊心”(方言,绑架),勒索200块大洋赎金。祖父生前在商号打工,祖母靠种菜卖菜为生,家中甚少积蓄。父亲是祖母的独生子、心头肉,绑匪算定,即使倾家荡产祖母也要赎人。靠着祖父生前在当地商界的忠厚名声,也靠着祖母在街坊中勤劳善良的口碑,经过四处借贷,好不容易凑足赎金,才将父亲从绑匪手中救出来。当年这笔赎人的借款直到父亲成年之后才还清。
父亲自小天资聪明,一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待人热情,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家风和许多有益的启迪。父亲小时候家贫,祖母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供他念完小学,为他以后的自学成才打下基础。父亲14岁经人介绍进入商号当学徒,从伙头干起。但由于他聪明伶俐,招人喜欢,第二天就被老板看中派到前厅商铺卖货。父亲很快显露出他的聪明才干。他勤于学习,善于从书本学习知识,从旁人汲取经验,很快成为商号的骨干员工。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头脑清晰,很快掌握营商之道,特别是擅长计算,一手算盘打得飞快,令人眼花缭乱。我曾听家乡的长辈们说起父亲年轻时的往事。那时他年纪轻轻、自学成才,被龙门县城最大商号“义和隆”聘请为掌柜先生,这时他的算盘技艺已是炉火纯青,闭上眼睛也能把算盘珠子拨打得“滴滴答答”地飞舞,闻名于龙河博三县商界。父亲的这种营商才干,我小时候曾经耳闻目睹。1971年,当地市场管理委员会(即如今镇工商所)和街道居委会按照上级的要求,要将圩镇的个体私营小商贩组织起来成立联社。首先必须对这些个体私营小商贩进行清产核资,然后建立联社总账。当时父亲刚好在家休息,有关部门领导请他出山帮忙。这些小商贩个个老谋深算,要完成清账建账的任务谈何容易,但父亲还是欣然答应帮忙。我好几次在清账现场看到那些人精,在父亲的算盘面前毕恭毕敬,最后心服口服。这项复杂的任务父亲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令我敬佩不已。
父亲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有色金属部门工作,在大山深处为国家寻找、挖掘钨矿,为国防工业提供急需的原材料。父亲性格外向、开朗,除了喜欢研究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喜欢下象棋、打篮球。他喜爱书法,一手钢笔字写得十分漂亮。他担任过小学、中学的数学老师,很受学生欢迎、同事尊重。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到大山深处,个中缘由,我想受母亲娘家地主成分影响是最大的原因。父亲年轻时相貌英俊,是镇上的帅哥,一位人称“阿聋娣”的本地女富商相中他,准备将独生女许配给他,但女方不久悔婚改嫁博罗县一户大地主家。当时镇上一位叫黄国民的有名乡绅了解情况后,舍弃了众多的求婚者,毅然将爱女嫁入寒门,许配给我父亲为妻,于1946年完婚。
我听家乡老人介绍,我外祖父黄国民为人极有眼光、气度宏大、乐善好施。当年中共地下组织、游击队处境困难,我外祖父经常暗中送钱送粮支援游击队。他还帮助在镇上活动遭遇国民党军队追杀的游击队领导安全脱险,为革命事业做了一些工作,作出过贡献。1984年中共龙门县委统战部正式发文,确认外祖父为投诚人员,此时距离外祖父去世已经25年。
父亲家庭出身店员工人,但社关问题却成了他的软肋。他心性有些高傲,也容易冲动,一言不合则拂袖而去,因此他选择避开外界喧闹,进入大山深处为国家找矿、开矿,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他在矿山曾经负责工会工作,也搞过宣传,办过夜校,后来经过自学,还掌握了维修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发电机等多项技术,成为有多方面专长的人。1974-1976年间,地区矿冶局还专门借调他,委派他担任供销采购员,跑遍全国各地,采购回来许多当时难以买到的矿山机械及零部件。
我母亲小学文化程度,她读书时碰上抗日战争,在进步教师组织下,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表演抗日戏剧,演唱救亡歌曲。我小时候经常听她哼唱《松花江上》《毕业歌》等抗日救亡歌曲。母亲心地善良、宽宏大度、勤劳节俭、乐于助人。嫁入寒门后,她脱下嫁衣即帮助家婆种菜卖菜,自食其力。母亲平日话不多,从不与人争吵,脸上总是堆满笑容。她心灵手巧,是打毛衣的高手,会编织许多款式。镇上的姑娘都喜欢向她请教打毛衣的技巧,她也总是耐心指导。我兄弟妹多人,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大部分压在她肩上。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相貌端庄大方,能写会算,年轻时原本有机会出来工作,但她放不下孩子,选择在家相夫教子,终生成了家庭妇女。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与父亲不同,小时候总觉得父亲的教育严厉,叫人害怕,而母亲则在大方向严格把控,细节方面则任由孩子发展。严慈相济,传统的家庭教育,大致如此。
父亲退休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用他多年积蓄的小本钱,在家乡做起了服装生意。几年后,他终于有钱将祖父留下的破旧老宅子翻建成钢筋水泥楼房。他68岁那年还来到惠州市区办起了石灰油厂,用家乡生产的石灰做原料,生产出石灰油,提供给建筑工地建楼房。他干了5年才回去,为惠州市的城市建设作出过贡献。
父母亲在老家安度晚年的最后几年,我经常回去探望。那时母亲耳聋,听力很差。父亲记忆力衰退,靠背诵古诗文增强记忆力。每天上午父母亲总会坐在老宅门前晒太阳,这时父亲会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背诵唐诗宋词,母亲则坐在旁边笑眯眯地望着他,以她的听力应该听不清楚父亲在说什么,但她还是坚持长时间陪着父亲,笑脸相望。我想此情此景如能一直持续下去该多好,但生老病死乃自然法则,无法抗拒,再温馨的情景只能化作图片,化作梦境。
最后,我代表大哥、弟弟和小妹及其他家人将感恩泪水写成的诗敬献给天上的父母亲:手捧照片忆儿时,难忘父母养育情。此景今生成追念,仰望天空两颗星。
新闻推荐
舍身救他人 生命成永恒湖南新宁青年唐胜平在惠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相关部门正为他申报见义勇为奖
距离丈夫为救人而献身已经过去20多天,谭丽娟依旧不敢也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她不敢拿起手机翻看丈夫的照片,不敢回忆与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