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书院文化至今仍有意义
新建的“朱明书院”坐落在罗浮山中,将择日为湛若水雕像揭幕
羊城晚报记者吴大海实习生陈柳余
数百年前,罗浮山曾是岭南文化中心,山间布满精舍、书室、山房,山间尽是读书声。然而,时过境迁,罗浮山上的诸多讲学机构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所剩无几。近日,罗浮山上新建一书院,却引来专家学者议论。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原来是书院名称有争议。
“朱明书院”新开张
六月下旬,记者来到罗浮山下,只见水草丰茂,人烟稀少。顺着一条清幽的林间小径拾级而上,便能见到一座簇新的明式仿古建筑,白墙青瓦,青石板铺底,建筑旁的一座雕像还被红布包裹着。罗浮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便是新落成的朱明书院,目前尚未正式揭幕。
据介绍,朱明书院是为了纪念明代大儒湛若水当年在朱明洞设立甘泉精舍而建,雕塑正是湛若水其人。走入书院,映入眼帘的是湛若水的画像,画像下的一本仿书模型记录了书院主人湛若水的生平事迹,展厅中的玻璃柜台里展示着若干湛若水相关书籍。书院占地面积不大,若只是作为景点,10分钟左右便参观完毕。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朱明书院虽未正式揭幕,但已对外开放。但书院的位置较偏僻,并非罗浮山热门景点所在,鲜有游客至此。记者在此停留的半小时里,都无人前来。
有文化专家表示,朱明书院仅作为景点十分可惜,未能发挥更大文化传播作用,提议在书院内设立阅读区、书籍售卖区,让游客切身体会朱明书院的阅读氛围。书院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完善规划。
建议改回历史原名
新设书院应为喜事,然而,有专家对这个书院持有异议。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文史专家何志成表示,罗浮历史上没有“朱明书院”这个书院名称,此地原是湛若水及其门人隐居的“甘泉精舍”。
那么,究竟这书院为何如此命名?记者向罗浮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了解得知,此前兴建书院时因此地靠近朱明洞,就命名为朱明书院,后曾改名为“甘泉书院”,最后又觉得还是改回“朱明书院”为宜。
记者在现场发现,小径通往书院的指示牌上的标注就是旧称“甘泉书院”,并未及时更换。对不熟悉该书院历史的游客来说,这极易造成迷惑指向。
何志成表示,这建筑名为朱明书院,院中又尽是湛若水相关材料,但罗浮历史上没有这个书院名称,如此恐有巧立名目、造假之嫌。
他表示,如将“朱明书院”恢复成最初的名字“甘泉精舍”,会名正言顺很多。
书院强调“家国天下”
何志成说,就惠州而言,书院在宋元较盛,入明后即被官办府、县学及民间社学所取代。至明代中晚期,宋明理学在惠州兴起,民间罗浮、西湖讲学之风盛行,这种讲学场所都被后人称为“书院”。
“目前,惠州已经没有明代书院机构留存下来,包括罗浮山大批讲学场所,经历数百年风雨,早已湮没。”何志成遗憾地说。
然而,书院文化对今天来说仍有积极意义。何志成表示,晚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曾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这代表晚明全国书院教育宗旨,惠州书院自然也是如此。
“后人将此解读为书院教育学生‘读书不忘报国’,这与府、县官学提倡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较大差别。”何志成说。
为继续弘扬书院文化,他建议,惠州丰湖书院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动工兴建,至今刚好220周年,惠州可以丰湖书院的名义举办相关文化活动。
新闻推荐
“罗浮之子”苏方桂50多年钟情于通俗文学创作《罗浮侠女》单部作品曾卖出200万册
苏方桂1998年苏方桂小说《南国红颜劫》在羊城晚报上连载根据苏方桂小说改编的连环画苏方桂小说《罗浮侠女》苏方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