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基层的“后备军”
袁巧秀。韩庆鹏摄
黄新政。受访者供图
吴展仙。受访者供图
当前,惠州正紧锣密鼓地推进镇村干部“大储备”工作,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吸引能人返乡任职,为明年镇村换届储备基层“后备军”。
截至6月底,惠州已面向市内外公开招聘1255名镇村级储备人选,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99%,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初步形成外出能人回流态势。
他们有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有在一线城市多年的企业管理人员,还有从事科研的技术专家……他们都怀着理想和激情,回到家乡准备在基层开辟一片广阔天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于蕾乌天宇通讯员韩庆鹏统筹:叶石界
博罗县龙溪街道龙溪社区储备干部袁巧秀:
把每件小事做好
就不简单
她是同事眼中踏实勤奋、低调做事的高材生;她是那个逐渐靠近最初梦想的自己。而立之年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众人不解,而袁巧秀却笃定执着。“我最怕自己老了以后说出"本来应该""本来可以"这种话来。”这一次,她回归初心,为自己而活。
袁巧秀是博罗县龙溪街道龙溪社区的储备干部。在一件件简单的小事中,在众志成城的疫情防控战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平凡工作的伟大意义,明白了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为别人做了什么。这一次,她默默前行,为他人而活。
而立之年为梦想回乡开启人生新篇章
最初的梦想,终会发芽。
袁巧秀今年34岁,负责社区居委会的日常居务。从银行的出纳柜台到居委会的窗口业务,“阿秀”在她而立之年做了一次人生道路的抉择,书写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忘初心”的故事。
放弃一份年薪10多万的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对长达8年的过往生活说再见,不是一个轻易能做的决定。提起其中具体的原因,并不太善言辞的袁巧秀没能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但在她描述的细节中,记者听到了两个关键词:“乡愁”和“梦想”。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袁巧秀跟妈妈学着一起包家乡的咸粽,“样子有点丑,但味道还行。”在回乡之前,阿秀在农业银行东莞桥头支行工作了8年,并不是每个端午都能回来陪家人过节。“很奇怪,东莞的粽子是甜的。”袁巧秀向记者描述:“它的结绳也很漂亮,包成三角形,用料也非常足,确实称得上是很好吃,但我就是不习惯。”一粒粽子,就是乡愁。是甜是咸,异乡人心里最明白。
袁巧秀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英语教师。袁巧秀英语成绩很好,自己也有浓厚的兴趣,却因为当年高考填报专业受限,没能选择英语专业。“我四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的。”回忆起过往,个人成长的经历让她萌生了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梦想:“我想得很简单,就希望乡村的孩子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有优秀的英语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学英语。”
种种阴差阳错,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阿秀最终没能当成老师,而是成为了一名银行职员。但“支援家乡建设”的种子也深深埋在了袁巧秀心里。
2017年初,袁巧秀从银行离职回乡,这一决定得到了爱人的支持,但遭到父母的反对。父母对于女儿回到身边工作生活自然高兴,反对的理由也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收入少了一大半”。这其中的得失阿秀有她自己的计算方式:“以前在市场买菜吃,还得担心农药有没有超标,现在吃的是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菜;以前身边围绕的都是新朋友,现在走在路上都是一起长大或者看着你长大的老熟人。”
为防疫数月连轴工作没有休息
从正式离职到应聘考录为储备干部,中间有两年多的空当。这期间,除了帮助爱人打理生意之外,袁巧秀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重新发现家乡。常年在外读书工作,让阿秀错过了很多家乡变化的细节。
作为一名党员,阿秀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举行的各类学习和活动。在一次“三工联动”的活动中,袁巧秀作为党工志愿者,帮助交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放学时段的龙溪中心小学门口分流人群,疏导交通。袁巧秀猛然发现:学校门前的路怎么变窄了?
2019年10月,袁巧秀正式入职,成为博罗县龙溪街道龙溪社区的储备干部,每日面对的都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中非常细小琐碎的事情:社区居民反映邻居乱扔生活垃圾、两口子吵架闹到居委会、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相关问题的咨询……事无巨细,阿秀把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可她内心还是有一个“价值判断的困扰”没能解决——“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与"支援家乡建设"的理想还有很远的距离。”
后来,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袁巧秀解决了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感”。大年三十的下午,袁巧秀和同事收到通知,紧急开会。年夜饭摆上了桌,迟迟没人动筷子,父母静静地等待阿秀完成社区疫情防控的数据收集。
作为博罗县的工业重镇,龙溪街道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且人口流动量大,袁巧秀和同事挨家挨户地上门排查、统计、点对点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连着几个月连轴工作,没有休息。“虽然辛苦,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袁巧秀感慨道,同事之间拉一把手、搭一把肩的战友情,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并肩作战的情形,每每想起,她都很感动。
现在的袁巧秀可以坚定地回答那个问题了:学校门前的路并没有变窄,是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变了。“龙溪的经济越来越好,小轿车越来越多,路才会显得窄了。”之前的自己是“从校门里跑出来的那个无忧无虑的学生”,而现在的自己在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好地疏导交通避免拥堵”,角色的转换,让袁巧秀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职责与担当。“哪怕就是站在学校门口疏导交通这一件小事,也是在为学生们的安全保驾护航,也是在为学生们的无忧无虑保驾护航。”
“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就不简单。”她说道。
惠城区三栋镇官桥村党组书记储备人选黄新政:
村里有知识的人出去了
我应该回来
官桥村隶属惠城区三栋镇,是惠大高速沿线一个不算起眼的小村庄。最近这几个月,一位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村子往日的平静。
“有个年轻人回来了?”“这就是那个年轻人……”街头巷尾,村民们口耳相传,纷纷讨论起这位年轻人,好奇、期待或者担忧。
这位年轻人就是黄新政。他在官桥村长大,17岁时举家离开搬到市区,31岁时他放弃高薪工作又回到这里。作为惠城区公开招聘的首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黄新政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工程师放弃高薪返乡服务
大专毕业,工作9年,年薪22万,有房有车,结婚生子……31岁的黄新政活成了别人口中的“人生赢家”,他全凭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从农村走了出来。
如果不是去年10月的那通电话,黄新政应该还在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从事设计研发工作,担任着经理的职务,他也不会放弃高薪回到农村。
那通电话是从三栋镇委打来的,对方希望黄新政这样有文化的年轻人可以返乡建设农村。当时,惠城区正在公开招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开展镇村干部三级六类“大储备”工作。三栋镇筛选出符合报考条件的年轻人,挨个打电话邀请。
整个镇,官桥村尤其需要年轻人才“活水”注入。这个村“两委”一共4个人,最年轻的已经56岁,换届在即,村里亟须有知识、懂技术的新鲜血液。“第一批招聘有不少适合条件的,只有我报名。”黄新政说。
“为什么?”黄新政身边很多人会问他:上有老下有小,为什么放弃比现在高4倍收入的工作?正是事业上升期,为什么回到农村发展?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大部分农活都做过,我对这里很有感情,我想回报家乡。”浓浓的乡愁牵引着黄新政,他怀念小时候窑番薯、钓鱼、掏鸟窝的日子。即便是工作后,他也常常找机会回村里玩。
黄新政对于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也不自觉地背负着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村有知识的人都出去了,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回来。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大学生回来,毕竟乡村振兴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其实,黄新政还在还房贷,他也曾因为收入的问题,担心过、犹豫过。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他和家人都下了很大决心。
不过,黄新政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他觉得只要把村经济发展好,个人收入自然也会提高。“把一个村比喻成公司,村书记就像是老板,一个公司运作收入靠我去带动。村民过得差,就是公司办得不好,就是我的问题;如果我的收入高了,就是公司有利润了,说明村经济发展得好。这完全要靠大家一起努力,而不是靠天吃饭,更不能单靠政府的帮扶。”
每天驱车30多公里走访村民
今年3月底,黄新政正式到官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上班。由于农村的老房子年久失修,他每天驱车30多公里,往返于市区的家和城郊的工作地。即便这样,他也几乎总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人。
“阿政精神可嘉啊,大学生放弃了高薪工作。”官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员胡景锋称赞道。他说,自从这个年轻人来到村里,很多涉及电脑应用技术的台账工作终于有了人分担。
年轻人有新思想、新技术优势,但在农村工作中,他们也有天然的短板。黄新政17岁离开农村到市区生活,又通过招聘考试的方式回到农村,跟村里的长辈相比,他这样的年轻人难免没有“威望”。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黄新政,多多少少也懂得人情在农村社会的意义。为了建立好群众基础,他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功夫做好群众工作。
官桥村不大,全村共300多户人,4个村小组。黄新政只要得空,就挨家挨户走访。他先从自己长大的老屋小组走起,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0户的走访工作。
黄新政常常一边帮忙做着农活,一边拉着家常,跟村里的长辈熟悉起来。走多了,他对村子的概况、村民的困难也都慢慢了然于心。哪里的村道路灯不够亮,哪家的老人出行不便买肉困难,哪里路边随意搭棚影响村容村貌……他都计划与村“两委”干部沟通,由急到缓,一步步处理解决。
“年轻人的缺点或许是处理民情方面的问题比较棘手,但是对农村发展是有好处的。”黄新政说。
一直以来,官桥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不多,主要依赖鱼塘出租,靠天吃饭。黄新政一心希望可以帮家乡做起产业,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去紫溪半岛花海世界必须途经村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办农家乐、建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呢?”
返乡3个多月,黄新政越来越感受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重量。“我过去是操作电脑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压力是企业老板的;现在不一样,我要面对全体村民,要让他们满意,要对他们负责。”他说。
作为官桥村的储备干部,黄新政充满干劲,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我们会有许多新想法新创意,希望上级可以多多支持,不要打消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惠东县稔山镇党建指导员吴展仙:
乡镇党建给了我
更大的舞台
5月末的一天,吴展仙收拾好最后一包行李,从深圳出发来到惠东稔山布置她的“新家”。从一线城市来到基层乡村后,对于从事城市社区党务工作已有8年多的吴展仙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去年底,吴展仙考入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政府,担任党建指导员,成为大储备人才库其中一员。面对工作环境的改变,有着丰富的党群服务经验的她轻装上阵。“党建工作重在基层,贵在方法,我相信定能与当地一起建设成长。”吴展仙说。
“基层工作让我感觉很踏实”
从学校毕业至今,吴展仙一直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2011年11月,她进入深圳市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担任党建组织员一职,先后由区下派到街道办组织部、社区党委。从事基层党务工作至今,已有8年半时间。
落实“三会一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策划“七一”建党周年系列活动……多年的基层工作历练,让她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基层党建业务骨干。在深圳工作的这段经历,也为她考入惠州党建指导员队伍奠定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党务工作者作为连接群众的关键人物,既要与上面对接,又要与群众搞好关系,工作琐碎又辛苦,却至关重要。“基层工作都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每一份付出都是帮助建设更加高效的政府,让我感觉很踏实,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吴展仙说。
在她原就职的深圳马山头社区,许多居民都认识她,并亲切地称呼她“阿仙”,“因为我常常举办社区活动,每次都会到场与大家交流,慢慢地就变成为了好朋友。”吴展仙说,就在七一建党节当天,还有很多电话打来问候。
“阿仙好久不见,你去哪里了?”
“阿仙,记得常回来聚聚!”
作为一名80后,吴展仙的工作思路开阔,敢创新有拼劲。此前,在与群众接触中,她发现广府文化在社区底蕴丰厚,许多居民都是传统曲艺文化——粤剧的“发烧友”,且唱功基础很好。不过,由于社区缺少组织带头人,粤剧沦落为居民在家的自娱自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粤剧文化,吴展仙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余房间,向上级申请资金置办了一套K歌设备,带头组建了社区戏剧社。在这里,她把辖区热爱粤剧的居民聚集起来,在专业老师带领下交流学习粤剧唱法。通过创办戏剧社,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
“看到大家生活和睦融洽,让我很有意义。”如今,吴展仙已经离开了原来的社区工作岗位,但戏剧社依旧在延续运转。除了本地户籍居民外,还吸引了更多喜爱粤剧的外地居民,大家还常常代表社区外出参加表演,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其实惠东稔山这边也有着类似的民间文化,如果有机会,我也想通过类似的方式,给当地群众带来快乐。”吴展仙说。
“希望成为建设惠东的一分子”
如果不是疫情,吴展仙春节后就要来到惠东稔山报到。开展抗疫工作后,她在原工作岗位坚守最后一班。这也是她基层工作生涯中最辛苦、最难忘的部分。
“年二十九放假,年初三便收到通知,立刻从梅州老家赶回深圳开始工作。”作为与群众最近的基层工作者,吴展仙和很多人一样,毅然终止休假,奔赴防疫一线坚守岗位。
在防疫工作中,吴展仙被分配到了马山头社区永春街城中村防疫点。这个常住人口近3万人的城中村,是当地较大的外来人口聚集区,防疫任务艰巨。
越在关键时刻,越能考验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连续4个月的抗疫持久战中,吴展仙肩负着向上级部门和新闻媒体报送数据和材料的任务。其间,累计报送数据和材料80余份,撰写和刊登新闻稿件13篇,为全社会的共同抗疫不断传播正能量。
同时,她还参与到体温检测、信息采集、防疫码扫描等工作。从群众最初的不理解和不配合,到主动接受检查,到后来主动送糖水慰问基层一线工作者,这些经历让她再次深刻体会到基层党组织堡垒的重要性。相比无情的病毒,留在她心底的,是一幕幕温馨回忆。
有人会疑问,为什么从深圳这座大城市来到基础配套薄弱的乡镇工作?
“这里的农村建设有声有色,在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工作充满魅力,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吴展仙说,惠东当前正在建设两个科学装置、新材料产业园、科技能源岛、大湾区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重量级的大项目,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希望能够成为建设惠东的一分子,这将是我重要的人生阶段。”
不过,对她来说,从城市党建到乡镇党建,方法、环境都存在许多差别。比如,对即将到来的乡镇选举工作,一些基层干部并不熟悉选举流程,还有些人搞不懂差额选举的规则方法,这都需要吴展仙一步步去做普及工作。“把乡镇基层党务工作根基扎稳,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意义。”她说。
如今,吴展仙来到稔山镇工作已有一个月时间,群众基础还未扎牢,工作仍充满挑战,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吴展仙说,作为一名乡镇党建指导员,应该要有一份“工作情怀”,服务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到实践中去,完成新时代赋予“党建指导员”的初心和使命。
新闻推荐
惠州2020电影金曲少儿歌唱大赛首场初赛举行 25名选手竞技 7位“后浪”晋级
小选手在舞台上自信演唱。选手在舞台上倾情投入。大赛现场气氛嗨浪不断。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楠摄6月26日晚,仲恺鑫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