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种植能手,博罗县杨侨镇一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负责人董购良毫无保留分享技术带动农户种石斛 “石斛哥”传经送宝助农增收
董购良夫妇在摘石斛花。
铁皮石斛是中华九大仙草之一。作为地道南药重要产区之一,惠州在重点发展南药特色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适逢石斛花期,在博罗县杨侨镇坪塘办事处三家村一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朵朵黄绿色的石斛花簇拥成串盛开,胖嘟嘟的石斛鲜条十分惹人喜爱。
“铁皮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全身是宝,鲜花、石斛条都能吃。”人称“石斛哥”的董购良是该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他种植石斛有8年时间了。通过自学摸索、学习培训,董购良从门外汉变为种植能手。乘着惠州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东风,董购良带动很多种植户加入石斛种植行列。
为了妻子健康涉足石斛种植练就种养本事
1968年出生的董购良是湖南人,1998年来到惠州。说起种石斛的缘由,背后还有一段夫妻情深的佳话。
家电维修专业毕业的董购良,刚到惠州时在一家公司负责电子机械技术开发,而妻子李友桂则从事服装生意。当生意做得红火时,李友桂经常感冒、咽喉炎老是发作,不管怎么治,效果都不好。2008年,经朋友介绍,李友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吃起了石斛,并坚持吃了一段时间。后来,她发现困扰多年的咽喉炎、失眠等问题慢慢改善了,皮肤也变好了。从那时起,她便一直坚持吃石斛。
看着妻子身体状态明显变好,董购良四处为妻子寻找优质石斛。在本地找不到鲜石斛,他就去云南、浙江等地购买。
“当时心想,何不自己种石斛呢。”就这样,董购良辞掉了技术高管工作,全身心投入种植石斛。
石斛本是野生植物,想要种好并非易事。而一个技术人才转行跨入农业,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董购良前后花了3年时间,深入云南、福建、浙江、广西等地的森林,分季节时段观察追踪野生石斛的生长特征,监测记录光照、湿度、温度等相关数据,经常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长期下来,他摸清了石斛的生长“脾性”,也练就了种好石斛的本事。
积累经验后回惠州建设石斛种植基地
2012年,董购良在云南建基地种石斛。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他决心到惠州种石斛。
然而,惠州跟云南的气候环境不同,石斛种下第一年,台风“天兔”掀翻种植大棚,损失几十万元;第二年天气相对闷热,也影响了石斛的长势。
于是,他因地制宜,升级了石斛大棚,使之抗台风性能更好,同时采用仿野生方式种植石斛。“大棚采用黑色网状材料搭建,能让石斛享受阳光和雨露。种石斛的基质是天然的松树皮和石头,既能保湿又能透水。”董购良说,他还带头设计了自动控温控湿系统。
石斛种下后,经过3年时间的生长,其有效物质含量更加丰富,品质和药效更好。每逢采摘期,董购良都会请当地村民帮忙,采摘、去芽、扎捆、包装等,村民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董购良成立了公司,开发出石斛粉、石斛牙膏等衍生产品,他还和妻子搭档,采用农旅结合的方式来运营,市民游客可到基地采摘石斛花,享用石斛养生餐,品尝石斛汁、石斛鸡等。
目前,董购良的石斛种植基地种植了大约5亩石斛,除了铁皮石斛,还种植了球花石斛、鼓槌石斛、铜皮石斛等近20个石斛品种。这些石斛栽种在枯木上、花盆中、石缝里,清新秀美,极具观赏价值。董购良还协助当地林业科学研究所,提供种苗及种植技术服务。
“目前国内共有76个石斛品种,我还在慢慢搜集不同的石斛品种。”董购良说,他计划把自己的石斛种植基地发展成为石斛科普教育基地,增进大众对石斛的了解,让石斛“飞入”寻常百姓家。“石斛既可食用又可观赏,开花时很好看,打造家庭式石斛庭院也是未来的一个新增长点。”
培育石斛苗供给种植户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当前惠州共种植中药材18.09万亩,主要品种有沉香、猴耳环、石斛、草珊瑚、五指毛桃、麦冬、鱼腥草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有中药材种植企业50多家,带动种植户近3000家,中药材种植企业年产值约1.5亿元。
据了解,为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惠州市日前成立了市级中药材种植产业专班,身为博罗县中草药种植协会副会长的董购良,参与了专班在博罗县的首次中药材摸底调研。
董购良的石斛种植基地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取经,也成了石斛种植示范基地。只要大家需要,董购良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传授石斛种植管理技术。
为了提升自我,近两年,董购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为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骨干、农业职业经理人“充电”。
如今,在董购良的带动下,博罗泰美、公庄、罗浮山等地不少人开始种起了铁皮石斛。他将培育的石斛苗供给种植户,还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当年种植石斛当年就有产出,且产出不少于10万元。第二年的管理成本低,并且产出比第一年高。”董购良说,未来,他计划完善种植模式,进一步优化石斛品种,希望带动更多种植户通过种石斛增收致富。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宋少兵 周少亭
新闻推荐
惠东渔歌演出现场。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广府文化、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这里杂糅,多种文化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