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传统驱瘟习俗展开展

惠州日报 2020-06-22 08:04

惠州日报讯 (记者谭琳 龚妍)6月13日—7月30日,惠州市文化馆、惠州博物馆主办的惠州传统驱瘟习俗展在惠州市文化馆一楼展厅展出,惠州的大部分民俗都浸润着瘟疫的印迹,形成了以游神、祈福、竞渡、打醮、舞龙和撒豆为代表的驱瘟习俗,并产生许多民间驱瘟传说。这些与瘟疫相关的习俗和传说是惠州市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送走祸患、远离瘟疫的美好心愿。此次通过图片形式,呈现出惠州市的传统驱瘟习俗。

据悉,瘟疫,古医籍中又称时行、天行时疫、疫病、疫等,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传染性的烈性疾病。中国历史上瘟疫频繁,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新冠病毒的暴发,让人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瘟疫这一人类文明的同行者。惠州地区在唐宋时期还被视为南蛮瘴疠之地,这里环境湿热,瘟疫频发。苏轼被贬惠州后,在其《到惠州谢表》中形容惠州:“瘴疠之地,魑魅为邻。”而在与友人的信件中更是描述了绍圣三年(1096)惠州瘟疫爆发的情形,当时“瘴疫横流,僵仆者不可胜计”。就连东坡先生挚爱的侍妾朝云也在这场瘟疫中去世。

宋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文天祥率领的抗元军队在惠州船澳(今广东惠东县稔山镇船澳村)发生疾疫,“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明清时期惠州更是有大量关于瘟疫的记载,据嘉靖《惠州府志》和光绪《惠州府志》中的记录,仅从嘉靖三十年(1551)到道光元年(1821)间,惠州有明确记载的瘟疫就有9次之多。

惠州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古时瘟疫频发使得惠州的大部分民俗都浸润着瘟疫的印迹,形成了以游神、祈福、竞渡、打醮、舞龙和撒豆为代表的驱瘟仪式,并产生许多驱瘟之神和民间驱瘟传说,市民朋友在此次展览中可以感受到惠州众多民俗和瘟疫的关联。

新闻推荐

山水的大胸怀

□熊荟蓉暮春的午后,我带着学生以书为桨,来到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一个叫黄州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们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