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制盐技艺有望成旅游民俗
传承千年的手工晒盐手艺,有望通过打造特色文旅项目重获新生惠东县新闻中心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吴大海
濒临南海的惠州惠东,自古得渔盐之利,惠州人从事海盐生产有近千年历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手工盐业逐渐走向衰落。如今,这一传承千年的技艺正在谋求新发展,有望通过开发特色文旅项目,重新成为惠州的金字招牌。
手工制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从宋代开始,制盐业成为惠州社会生产重要部门。《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广东沿海开辟15个盐场,其中淡水盐场就在惠州归善县,即今惠东县平海镇东部。
1985年,惠东县盐田总面积748公顷,共分为3个盐场。进入90年代,县内各盐场面积锐减,至1995年全县共有盐田603公顷。
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是一个传统制盐村,不少村民靠晒盐为生,曾有专业盐民3000多人。时至今日,当地仍保留着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百亩盐田,沿用传统晒盐方法。涨潮时,海水就从水渠引进来,经过第一格池停顿过滤,然后进入第二格池,层层过滤。海水在盐池中经日晒风吹,水分渐渐蒸发,最后结晶成盐。
传统方法晒盐很辛苦。“赤日炎炎似火烧,盐町粒粒汗中熬。辛苦劳累谋生计,大爱真情日月昭。”这是盐农后人、惠东县稔山镇大墩小学教师罗宜景为自己辛苦耙盐一辈子的父母所作的诗句。他说,制盐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但由于劳动负荷重,收益不高,盐农的下一代基本都不传承祖业了。
古老技艺有望变成旅游项目
今天,惠东的“四色旅游”标签中,“古色”占比颇重,盐洲岛、稔山、港口附近的产盐文化依然浓厚。随着当地盐业的淡出,惠东的盐民也在谋求新发展。
历史上,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属于半渔半盐地区,盐业曾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如今,手工晒盐场所已成港口文化遗迹的一部分。不少盐农选择把盐田改造成海产品养殖池;也有人坚守传统工艺,不愿放弃。
在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内的港尾等村民小组,有许多天然沙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游玩。利用这一资源,当地盐民纷纷发展渔家乐、民宿等旅游业,目前全村民宿约有50家。
惠东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对古盐场感兴趣,未来当地有望将海水晒盐的生产民俗开发成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亲眼观看展示,也可以参与其中。
新闻推荐
省水利厅到惠调研水利工作 全面加强防汛备汛工作 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惠州日报讯(记者戴建)5月13~14日,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立新带队到惠州市调研水利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