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春秋时期陶瓮 见证岭南文明发展史
博罗春秋时期陶瓮。
2000年,在惠州博罗横岭山M257号墓出土数十块陶片,引起考古人员注意,后经考古专业人员修复为一件特大陶瓮,通高71.8厘米、口径57.8厘米、最大腹径达65.4厘米,为灰褐色泥质硬陶,罐作敞口,口沿内侧装饰刻划文,上腹饰勾边阴线双F纹,下腹饰方格纹,出土时压碎,现已复原。该器体形完整,装饰纹精美,体型硕大无比,经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为春秋时期陶瓮,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在惠州博物馆三楼展厅展出。
瓮,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释器》注其为瓶也,西汉礼学《礼记》有载“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晋葛洪《抱朴子》载:四渎之浊,不方瓮水之清。唐柳宗元《游黄溪记》有“其略若剖大瓮”。从上可见,瓮是指一种盛水或酒等食物的器具。这件陶瓮在惠州博罗横岭山墓葬群出土,横岭山墓葬群是至今为止广东发掘面积最大、清理发掘墓葬最多的遗址之一,该墓葬群是一处等级森严且有管理组织的墓葬区,曾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横岭山出土的一批陶瓷、青铜、玉石器等精美文物,为研究惠州乃至广东青铜时代、构建广东先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件陶瓮体型之大,至今在广东省内众多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这件硕大的陶器和今天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经查阅大量资料表明,当时该器物的使用者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小家庭,至少是一个社会团体或有组织管理的部落,墓主人或有特定的身份,是掌管国君住食的膳夫或食官,如秦时设太官令、太官丞来负责掌管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酒果等。但因限于目前广东至今尚未发现青铜时代与“国家”相匹配的大型聚落、城市遗址、礼仪性建筑遗址等,相应研究也受到局限。而北京大学考古系原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李伯谦先生却认为,惠州横岭山墓地的发现,填补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缺环,对于梳理岭南地区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文化发展谱系提出了新的认识。而惠州博物馆藏这件特大陶瓮,与其他墓葬出土象征权力地位的青铜、玉器等,可以让我们窥见春秋时期惠州的社会生活状况,当时已有相对稳定的群居部落,他们在惠州地域跟其他地区频繁开展一些社会交流活动,社会文明及生产力显著提高。
惠州博物馆藏这件特大陶瓮,保存完好,纹饰多样且非常精致丰富,表明2500多年前惠州地区制陶业已非常发达,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对惠州地区历史文化的进程,特别是商周时期的地方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而这件文物本身所蕴含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符号信息也非常重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烧造工艺,对研究惠州早期社会状况及社会组织形式等都有较好的实物参考价值。
文/图 钟雪平
新闻推荐
根据博罗县“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决定,拟同意惠州市欧成实业有限公司作为位于博罗县石湾镇湾湖西路南侧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