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扶贫帮扶单位补齐乡村短板,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 惠州脱贫攻坚确保不漏一村一人

南方日报 2020-04-30 06:08

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硬底化的村道直达村民家门口。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龙门县上东村新建的养老院。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不久前,惠东多祝平江村的46名贫困户在校中小学生拿到了一笔助学款,这并不是一次性的捐赠或补助,而是挂点帮扶单位惠州军分区从年度扶贫工作经费中拨付了10万元,用于设立助学基金。“这笔钱将长期用于支持村内特殊困难学生和奖励学习优秀学生,通过教育基金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从根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驻村第一书记夏令莹说。

设立助学基金、建造集中养老院、改善村民住房条件、修路改造基础设施……当前,进入脱贫攻坚战决胜年,惠州市各级扶贫帮扶单位和干部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在帮扶贫困村致富的道路上,努力做到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要致富先修路“四好农村路”打通村民小康路

刚刚过去的春耕,借助近两年修建好的村道,永和村村民将村外的种子、肥料等农资物品运回村中,拉开了新一年耕种的序幕。几年前的状况却大不一样,农资很难进,农产品更难出。“那时候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骑着单车背着几十斤重的番薯到镇上去卖,很辛苦。”回想起前些年的生活状态,村民林老汉颇为感慨。

永和村是惠东多祝镇的一条贫困村,村民主要依靠水稻、花生、番薯等传统种植作物为生。该村地处偏僻的山坳,进出只有一条乡道,每次村民外出都要走8公里,才能到达连接圩镇的356省道,往来十分不方便,这也是该村致贫的原因之一。

精准扶贫伊始,扶贫干部到来后的第一步便瞄准了基础建设。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李育辉介绍,几年来,在帮扶单位和村委的共同努力下,村里修好了路,打通了与外界互联互通的渠道。路通换来财通,去年11月,该村65户19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过,村里还要向着更富裕方向发展。

李育辉告诉记者,永和生态环境好,种出的稻米品质一流。去年秋收后,他联合村委制作统一的稻米包装袋,将此前仅在村镇周边销售的稻米卖到城市内,越来越多外界人记住了“永和大米”这个品牌,“银粘米卖到5元/斤还面临脱销,今年要多鼓励村民种植”。

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阻碍脱贫步伐,永和村的变化是该市重点抓好乡村交通基建助力脱贫奔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惠州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导性基础工程,统筹推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涉农工作中,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占农村投入的36.9%。

截至今年3月,惠州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083公里,其中县道510公里,乡道6016公里,村道4557公里,所有乡镇全部通双车道三级以上公路,1043个行政村、10203个村民小组实现四级以上路面硬化路,200人以上自然村和46个省定贫困村中20户以上村民聚居地全部通路面硬化路,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村道为支撑、全面覆盖广大乡村的农村公路网。

值得一提的是,惠阳区、惠东县创建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博罗县创建成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惠州成为省内“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数量最多、占比最高的地级市,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住房有保障让村民生活有盼头

此前,多祝平江村的精准扶贫户韩文秀一家5口“蜗居”在破旧土房中,房屋常年漏雨,阴暗逼仄。几年前,丈夫因脑溢血卧床不起,照顾家里三个孩子和一位病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韩文秀身上,生活艰辛让她一度难以承受。2018年,韩文秀获得农村危房改造的政府补贴,当年内便在当地村委的帮助下建造并搬入新房。

如今,90平方米的房间被她打理得干干净净,她最近还在二层搭建敞篷以堆放杂物。为方便照顾家人,她还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被聘为村内的劳动协管员。“疫情期间,政府帮孩子落实了网络学习的平板电脑,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自2015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至今,该市农村危房改造24925户。2020年,该市剩余农村危房改造470户,其中,建档立卡无房户住房保障267户,非建档立卡农村危房改造203户。据悉,该市将于5月底前完成全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确保让每一个贫困户都住上好房子。

从危房搬进新居,往往是贫困群体通往新生活的起点。这一点,永和村白水寨村小组的村民深有体会。

去年12月,白水寨村36户村民抽签得到了新房子。村民的新房在村落旧址上新建而起,一共三排36栋的两层“小别墅”,地处半山腰,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旁边就是一条从天而下的狭长白水瀑布。

然而,此前的白水寨村小组却是出了名的空心村,由于地处深山,村民生活的各类需求都很难满足,36户村民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空剩一座座破败危房,大家总是盼着能够重新打造家乡,却欠缺资金。

2017年,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多祝镇,并向永和村抛出绣球,投资重建白水寨。如今,白水寨改头换面,36栋连排小别墅在半山腰拔地而起,统一修建的自来水管道、污水管道、电网等全部开通,成为该市贫困村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最近,拿到新房钥匙后的村小组组长何庆文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很快就在新家安置了沙发、茶几和床铺等家具,还带来一个移动音响,每天在房间播放歌曲。“我们商量好要吸引专业旅游公司把新房作为乡村民俗开发运营,我要先搬进来做接待。”何庆文预计,在旅游公司统一开发下,村民既可收房屋租金,又可被聘用务工领工资,再也不用在外地务工奔波,一次性解决贫困问题。

帮扶老弱病残做好扶贫“最后一公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老弱病残等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解决这类贫困群体问题,直接关系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

在博罗塘尾村村委会背后的森林公园深处,有一座“花园式”公寓,这是该村五保户危房改造整体安置点。这座公寓环境静谧,设施完善,屋外有绿地、石凳,供村民休闲散步,屋内配备了空调、衣柜等。

“公寓每一户都是独立套间,有单独卫生间,并配有热水器和空调,吃饭的问题有专门的厨房和饭厅,也聘请专门的工作人员给他们做饭。”塘尾村委会主任李芬说,2016年该村启动五保户危房改造整体安置项目,建造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集中安置点。目前,该村10名五保户已全部入住,为了更好地照顾五保户的生活,该村还聘请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膳食和卫生保洁,并在附近建设村卫生站,方便五保户就医和健康检查。

同样一幕也发生在龙门蓝田瑶族乡上东村。“我们集中补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把村里的五保户统一起来,建设幸福安居工程。”上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军文介绍,该项目位于蓝田瑶族乡中心小学上东村教学点旁,距离村文化广场和村卫生站仅100米,在解决好老人入住后的照顾、管理和服务问题后,也方便村医上门治疗以及老人们参加文体活动。

惠东平江村的扶贫工作也特别重视解决贫困村民养老问题。针对养老服务设施短缺,该村先后整合各类资金60多万元,在村里废弃校区基础上修建了一排12间扶贫养老房,每间大约38平方米,房间为一室一厅一厨房的套间设计,并配备完善的生活设备,旁边还设计建造公共食堂、活动房等。

“目前,养老房已接收村内6名五保老人,包括1户单亲老人。”夏令莹介绍,这些贫困村民此前居住在传统泥砖房,居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现在统一安排住宿后,既方便村民管理,也避免了意外风险。

不过,由于村集体资金欠缺,养老房并没有安排统一管理人员。“我们现在正积极推动村企合作,建成了中草药洗护用品生产线,未来每年村集体都将得到分红,这笔钱将优先用于村内设施完善。”夏令莹告诉记者,为了防止贫困隔代相传,帮扶单位惠州军分区还从年度扶贫工作经费中为平江村拨付1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专用账户,用于支持特殊困难学生、奖励学习优秀学生。

“只有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才是做好了脱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夏令莹说。

■特写

惠东多祝八维村驻村第一书记廖志达:

安身之所不在房子,而是在心理

今年是廖志达驻扎八维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的第四个年头,在各级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中,能够坚守乡村从事扶贫工作四年的并不多,况且他还是一名朝气蓬勃的80后青年。

“每次换届他都主动要求继续留村,可能他喜欢在乡村吧。”这是廖志达单位同事常常挂在嘴边的玩笑话。实际上,这句话并不假,用廖志达自己话来说,“村里的工作没有完成,我还不能走”。

让廖志达牵挂的事有很多。除了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修路建桥、打造休闲文化中心外,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他,更加关心贫困村民的心理健康。至今,他的驻村日记还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她真正的安身之所不在房子,而是在心理。

这句话的背后故事来自廖志达的扶贫对象——许大姐,她是八维村的贫困户之一,几年前带着孩子改嫁到村中。不幸的是,丈夫因病去世,只剩仅2岁的女儿和5岁儿子相依为命。更加令她煎熬的是,公公家传统的农村观念让她的生活度日如年,不但与外界沟通交流出现障碍,还一度萌生轻生念头。

廖志达还清楚记得上门走访许大姐的情景。在破旧的砖瓦房中,许大姐领着5岁的孩子做日常家务,2岁的孩子则被绑在窗户上防止乱跑受伤。这样的场景让廖志达内心很难受,他建议许大姐先落实住房改造问题,带着孩子搬进新房,再做新生活的考虑。

然而,经过几次沟通,许大姐并不愿配合。廖志达发现,对许大姐的帮扶关键并不在外,而在内心。明确了方式方法后,廖志达经常上门疏导许大姐,并请来专业心理辅导专家帮助她排解内心难题。慢慢地,许大姐的状况得到缓解,一家三口搬进了新房,重新燃起生活的斗志。

“八维村拥有56户180名登记在册的精准扶贫户,其中因病致贫的占三成,精神残疾贫困户更是高达一半以上。”通过细心走访,廖志达把心理健康作为扶贫工作的关键之一,并在八维村村委会二楼专门为困难群众开辟一个小隔间,设置心灵驿站。房间不大,但简洁的杏色桌子、绿色沙发凳、淡绿色窗帘,给人一种安心、舒适的感觉。

同时,廖志达还帮助八维村贫困户与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建立了联系,为贫困户提供“一对一”服务。去年,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他还在村里组织快乐童心团体活动,希望家长重视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观察眼

脱贫攻坚要“落脚”在解民生之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归宿,是脱贫攻坚的基石。在攻坚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加大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民生领域的制度安排,持续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近年来,惠州市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之前的贫困乡村都实现了村村通水电、村村通路,不少地区医疗、教育等硬件也实现升级换代,群众生活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文化、通信、园林绿化等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群众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越发受到重视,村民幸福指数逐步提升,人口素质、助力扶贫开发的“软实力”也有所增强。

然而,从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的标准来看,很多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标准较低,其保障民生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资金的需求较大。一方面,需要坚持走产业脱贫致富之路,让原来的贫困地区具备“造血”功能,有能力做到自我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在物质帮扶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完善的进程,实行精准兜底,补齐救助短板,切实保障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惠州市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作为帮扶单位也参与其中。在此关键阶段,也需要这些帮扶单位再多花一点心思,在帮助村民增收之余找准痛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不可出现村民收入增加了,但“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却无法解决的窘况。

脱贫攻坚,只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确保每一名群众都能走在集体奔小康的路上,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林文通

新闻推荐

惠州一季度办理 出口退税27.9亿

南方日报讯(记者/周欢通讯员/惠瑞轩黄广)4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惠州市税务局透露,一季度全市税务系统办理出口退税额27.9亿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