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真感动 正心正念正能量专家学者点赞3部获评惠州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有温度有筋骨接地气
《一缕阳光》剧照。
2019年,由惠城区委宣传部报送的报告文学《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音乐剧《一缕阳光》,广播剧《一诺千金》等3部作品,喜获惠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为迎接第25个“世界读书日”,4月22日,惠城区委宣传部召开优秀作品宣传推介座谈会,邀请了惠州市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以及参演人员围绕3部作品进行研讨点评。
让更多人了解惠城文艺精品
研讨会上,3部作品的作者介绍了创作初衷和创作构想,与会专家对作品作出了肯定,并为作品后续创作提出了具体指导。
报告文学《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植根于惠州深厚的本土文化,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雪弟认为,该作品从立场上讲有态度、从情感上讲有温度、从文化上讲有厚度,让“拆迁”这两个敏感的字眼变得温情和谐,充满阳光。
音乐剧《一缕阳光》参与者、惠城区文化馆馆长方得弟说,该剧以“中国好人”赵喜昌为原型,创排过程中,所有的演职人员受益良多,心灵受到洗礼,被剧中人物所感动,事后还投身到文化公益事业当中,用行动贡献社会。
广播剧《一诺千金》不仅仅获得惠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还获得2019年度惠州市广播电视影视奖一等奖。惠州电台著名主播吴炜点评道,中国好人曾彩香艰苦生活和诚信品质通过声音和音乐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情节节奏紧凑,感人至深。
这3部作品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广东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认为,这3部作品有温度、有筋骨、接地气,扭转了大众对“五个一工程”的刻板印象。惠城区作家协会主席肖建国认为,很重要的共性就是突出了人性刻画,让文字有了感染力,以人性推动文学才是可持续发展。惠州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肖向明则用3句话概括:“真人真事真感动,正心正念正能量,传奇传神传天下。”他建议,这些优秀的作品应该要扩大影响,推广到全国,让更多人了解惠城文学的珍宝。
文艺作品要做一流城市的记录者
惠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近年来,惠城区宣传文化战线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力打造了一大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在剧目表演上,惠城先后推出了音乐舞蹈史诗《鹅城颂》、东纵抗日组歌《东江儿女逞英豪》、歌舞剧《东坡与朝云》、惠州好人话剧《小巷总理》、情景音乐剧《千年之约》、大型话剧《邓演达》、爱心音乐剧《一缕阳光》、惠州首部文旅剧《千年之约·鹅城幻影》等剧目。其中《小巷总理》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节目特别奖;《邓演达》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奖综合类二等奖,并作为农工党十六大召开期间的展演剧目,获得专家一致好评;《一缕阳光》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进行20场公益巡演。
在精品创作上,惠城先后推出了抗战电影《东江特遣队》《浴血东征》;编辑出版了忠孝文化历史书籍《悟行忠孝》,文艺人才专辑《芳华》,扶持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东江商魂》《大江东去》等一系列书写惠城、传播惠城的文化名著,编撰出版了惠城区的百科全书《惠州志》《惠城区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浓郁的文艺创作氛围赋予了惠城独特气质,更滋养了百姓幸福生活。惠城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巫志华表示,文艺作品要做时代发展的参与者、要做历史文化的守望者、要做一流城市的记录者,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大大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惠城区在文艺工作上加强人才培养、保障资金投入、推动平台打造,促进惠城近年来文艺创作上精品迭出。“疫情期间,惠城区创作了抗疫歌曲30多首,发布到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达70多万,用文艺力量为战疫一线加油鼓劲、提供温暖。”巫志华说。
作品简介
长篇报告文学《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
编著者:邓仕勇、白雪
《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是一部抒写惠州市惠城区政府阳光拆迁过程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惠城区政府拆迁工作为加快惠州市城镇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隋唐时已是“粤东重镇”,千百年来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誉,如今已连续4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在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拆迁——每一个项目的基础工作,它始终伴随着发展的脚步一路前行。城市改造与拆迁是一场艰难的搏弈,其中所经历的矛盾碰撞和各种利益的争夺,可谓荆棘丛生、波涛汹涌。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惠州中心区域的惠城区,区政府如何处理好征拆补偿这一矛盾,如何让牺牲了个体利益和短期效益的老百姓们看到了长远利益,如何让“拆迁”这两个敏感的字眼变得温情和谐、充满阳光的事迹;描绘了在惠州市的拆迁过程中,有无数人为之付出汗水、心血,遭受了身心考量和难以言述的委屈;讲述了百姓如何舍小家,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从而换取城市品质的综合提升,换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弘扬政府拆迁部门又是如何让更多的百姓从那一件件涉及拆迁的民心工程中获益的一部鼎力之作。
音乐剧《一缕阳光》
编剧/导演:林波
《一缕阳光》,以“中国好人”赵喜昌为创作原型。故事发生在广东惠州,剧中主人公高铁军和妻子来到惠州帮女儿看孩子,在江边晨练时,有人跳江,身为退伍军人的高铁军纵身跃入水中,路过此地的李明也毫不犹豫地跳进东江。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一同把跳江的马涛救上来,从此他们结为兄弟。两位兄弟水性都很好,于是他们商量成立义务救捞队,营救溺水者,打捞溺亡者。高铁军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不是反对他做好人好事,而是反对他打捞溺亡者。高铁军冲破阻力,毅然决然地与李明担负起义务救捞的重任。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好心人纷纷加入到义务救捞的行列。这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中他们共营救落水者50多人,打捞溺亡者600多人。他们把自己防溺水的经验编成册,无偿送到学校,还在学校开办防溺水讲座,在他们的努力下,惠州溺水者逐年下降,高铁军被评为“惠州好人”并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2017年11月1日~3日晚,大型都市爱心音乐剧《一缕阳光》于西湖大剧院进行首轮公演,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各级领导、文艺界人士及市民群众的高度赞扬。3日演出当晚,第一次创下西湖大剧院10年以来加座的历史。演出期间,微信朋友圈、网络媒体、各大报纸被《一缕阳光》刷屏,赞誉之声随处可见。该剧是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5至6月期间,在各县(区)开展了10场巡演,获得了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大型都市爱心音乐剧《一缕阳光》,颂好人、演好人、做好人,让好人之举蔚然成风,是惠城区文艺工作者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关注现实,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呼吸,为党的文艺事业增光添彩而创作的作品;是一部弘扬惠州精神,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主旋律艺术作品,让人们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营造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社会风尚。
广播剧《一诺千金》
编剧:肖建国等 导演:王波 时长:2集共50分钟
广播剧《一诺千金》是根据中国好人曾彩香的故事改编的。曾彩香是惠城区芦洲镇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家里比较贫穷。在她婚后的第12个年头,病了7年之久的丈夫去世了。在这7年中,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基本卖光,还欠下20万元的债务。
丈夫死后,留下了3间瓦房,一双儿女,儿子11岁,读小学四年级;女儿10岁,读小学三年级,还有一个年近70的老父亲。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曾彩香身上。这种情景,让很多借钱给她的人很是不安,怕曾彩香不再认账。
面对这种情况,曾彩香向所有借钱的乡亲们承诺:借的钱,一定会还清,只要有一口气在,累死也会还完!为了还债,曾彩香一个人曾种了25亩田地,农闲时还去工地上背水泥、打散工、搬砖头,苦活脏活累活抢着干。10多年来,她省吃俭用,终于将一笔笔欠款还清,并获得了“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一诺千金》就是由此改编而来的。在剧中,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情节,更多的矛盾冲突,让《一诺千金》一波三折,凸显出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该剧本由惠城区作家协会主席肖建国撰写。肖建国是惠州知名作家,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曾参与多部广播剧的撰稿。在初稿拿出来后,又两次邀请专家会审,于第4次方才定稿。全剧共9200余字,分上下两集。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谢菁菁 彭红霞 特约通讯员陈美君 通讯员王晓旻
新闻推荐
惠州日报讯(记者宫晓磊)记者从惠州市书法家协会获悉,为推动惠州市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检验全市书法经典碑帖临习的成果,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