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未停止 书香温暖人生4位惠州作家畅谈自己的读书故事、分享创作经验

惠州日报 2020-04-26 13:12

世界读书日期间,市民到书店选书看书。

人间四月天,读书正当时。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线上线下又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有句话说,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阅读是与他人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读书能让你的人生不断进益,思想永不枯竭,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独有的气质。近日,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4位惠州作家,听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

苗理洁:阅读改变人生

作家简介

苗理洁,惠州人。中国民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政协惠州市特聘文史研究员。著有散文集《水城故事》《逝水流痕》《水韵鹅城》、小小说集《旗袍》。参与编辑《惠州风物撷胜》《文化仲恺》《逐梦民间》等多部文集。散文多描写惠州风情与市井生态,广受惠州读者喜爱,也在国家级刊物多次获奖。

苗理洁在惠州作家圈比较活跃,写了不少描述惠州风情风物的文章。她对文学的爱好也是从阅读开始的。

苗理洁说,小时候她住在市区北门街苗屋,这是一个几代人从教的大家族。叔叔伯伯们知识的传授,让孩子们获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熏陶。苗理洁认字较早,未入学时已会到父亲书架翻书看:《俄罗斯民间故事》《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几乎翻破书皮,因为里面有“公仔”(插图)。

那个年代,孩子没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日常有书看,就是最开心快乐的一件事。父亲会与孩子们讲解书中的内容,时而给予正确的引导。母亲见苗理洁对看书很痴迷,还会到租书摊租回一叠叠小人书给她看。“喜欢上阅读,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首先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苗理洁一直认为,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形成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是终生的。

苗理洁说,在那个特殊年代,她小学毕业后,初中三年没上什么文化课就下乡去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她读过很多书,包括世界名著,都牢牢印在了脑海里。那些意旨高远、烛照社会,情系苍生、道济天下的文学作品,确立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直鼓励着她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给予了她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我不到18岁就回城工作,20岁就当了干部,后来我读了大专,阅读在我的生活中从未停止。”苗理洁年轻时是单位的宣传干事,阅读积累的灵感触动她常在黑板报上写点小文章和小诗歌,也经常写工作总结等。

时光进入2000年,苗理洁的写作灵感频频涌现,也许是水到渠成,她开始不断地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写小小说、短篇小说,但多以写散文的形式讲述惠州的故事:市井风情、风物撷胜和历史故旧等。她还加入了作协、民协,并被惠州市政协特聘为文史研究员,部分作品被收入国家文史资料库,至今出版4部专著。

苗理洁觉得,这一切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我对阅读一往情深,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

刘苏红:读书成就作家梦

作家简介

刘苏红,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文联,文学创作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创作以散文为主。不少作品发表在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刊物上,2017年6月出版散文集《家乡景象》。

作家刘苏红生长在一个山区县的小镇,入学时期又适逢特殊年代,想读书而没有书读。至今,他还很怀念小时候读书的“小楼阁”,在那里他从阅读“小人书”开始,一步一步地才读起“大部头”。刘苏红记得,他看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欧阳海之歌》,还是从邻居处借阅来的。那时能看到读到的书,确实不多且有限。靠着与人互换和借阅,他又进一步读到不少书。读高中时,他曾以一元钱之价向一位校工购得一本旧的《红旗谱》。

刘苏红说,他对生活没有奢求,除了读书和喜欢跑书店游历,没有其他别的更多爱好。读书使他头脑充实。在受到冷眼歧视、升学无望时,在到工厂做工、上山下乡务农时,仍然能感到这世界的有趣,对未来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以后,刘苏红开始如饥似渴地“恶补”文化知识。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大学,比较系统地学完了中文本科课程。通过读书学习,更加感到“先天不足”,生有涯而学无涯。

对刘苏红来说,读书全凭兴趣和志向,他更偏重于文史哲方面。这些年来读书,也算是厚积薄发。他写的日记本,摞起来接近有一米。通过观察练笔,他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从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已有30多年,作品也多次获得各级奖项。2017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家乡景象》,受到广泛好评。读书,也成就了他的作家梦。

胡玲:做个安静读书人

作家简介

胡玲,鲁迅文学院学员,喜欢阅读和写作,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作品》《红豆》等报刊,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芳草》等文学期刊,著有个人文集《尘埃里的芳香》《心花朵朵》。

80后的胡玲是惠州中生代女作家,她认为,书如挚友,不可或缺;有书相伴,日子才有美感。

胡玲说,小时候,电视和手机还未普及,唯一的消遣方式是看书。一放学,她就跑去向邻居哥哥、姐姐借书。《故事会》、小人书以及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读物。借到书,就把卧室门一关,迫不及待看起来,沉浸在美妙动人、跌宕起伏的故事里。有时妈妈喊她出来吃饭,她还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晚上,还会猫在被窝里,打起手电筒,继续畅游在无边无际的书海里。

长大后,胡玲去市里求学,学校附近有个很大的旧书市场,一到傍晚,出来摆摊的书贩多如过江之鲫。胡玲常在周末的时候,独自溜到书摊上去“淘宝”,书摊上的旧书都很便宜,大多五毛、一块一本,挑到喜欢的,胡玲便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回来。

成家后,胡玲一直坚持买书、藏书。书店是她常去的地方。每次去,总能待上半天,精挑细选,像挑选美衣华服一样愉悦,选到心仪的好书,像中奖一样窃喜。在她的书房里,三面墙壁全部装了书柜,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摆放得满满当当。

闲暇时,胡玲会捧本书慢慢地看。临睡前,也会放上舒缓的音乐,半躺在床上,看一会书,才慢慢进入梦乡。天气晴好时,她会拿本书到小区花园里去读,坐在青翠的树荫下,眼帘里映入温情美好的文字,内心恬静得像一口古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许是因为喜爱看书的原因,胡玲说,她并不喜欢多说话,更愿意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像每本书的作者那样,用文字去构建纯净美好的世界,用文字抒发自己的观点。而用文字尽情记录生活,也成为她多年的日常习惯。从1996年开始,她的文章陆续被全国各大报刊采用。近年来,又出版了两本个人文集。

胡玲认为,书香,芬芳了岁月,温暖了浮生。因此她常常暗自告诫自己:少说话,多读书,做个安静的读书人。

江利彬:有时间就多读书

作家简介

江利彬,笔名云梦悠,自小喜欢阅读与写作,在多次征文比赛中获奖。《中华文学》签约作家,广东省青工作协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作家天地》《新玉文艺》《参花》等多个刊物。

江利彬是位95后,也是惠州市作协较为年轻的作家之一。从小,他就对读书有着天然的兴趣。

江利彬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藏书,因为爷爷也喜欢看书,老家房子的阁楼里几乎藏着一阁楼的书。小时候娱乐不多,看书就成了最大的乐趣,也让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记得最开始看的是《三毛流浪记》这样的漫画书,慢慢地开始阅读冰心、鲁迅以及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江利彬说,他从小学就开始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其中最喜欢的是《红楼梦》,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从大一开始,每一年都会看一遍《红楼梦》。“每看一遍都会从中感受到不同的东西。小学的时候看《红楼梦》,最开始惋惜宝黛的爱情,现在对里面很多人物都有一种悲悯的感觉。”

除了看书,江利彬也非常爱书。江利彬告诉记者,他生在南方,常常要与回南天和梅雨天打交道,每逢此时,他的书籍便要“倒大霉”。为了“救书”,他会拿干布细细地擦掉书页面上的水珠。有一回,不知是力气使大了,还是纸张质量不行,没擦两下,整一页竟烂掉了,这可把他心疼坏了,将书搂在了怀里,一个劲地抚慰着。因此,爱书的他却不敢再像从前那样买过多的书,怕坏掉了,只会几本几本地买,看完了便再看一遍,直到回味完了再去买别的书。如此,倒锻炼出他极好的记忆力,“看过的书,哪些情节、哪些人物,至今都还能如数家珍般说出来。”

江利彬认为,读书,是积累,亦是沉淀,更是对自己的升华。他希望自己有时间多读几本书,学会把心静下来,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新闻推荐

粤鄂澳三地图书馆昨发起“共读半小时”活动 惠州读者“云共读”品书香

市民线上“共读”迎世界读书日。惠州日报记者谭琳摄惠州日报讯(记者谭琳龚妍通讯员蓝勇闫良许巧仪李惠)4月23日是第25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