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地方” 都用来办学
文脉历程
文/羊城晚报记者吴大海
唐宋时期的惠州万象更新,文化教育的表现最为突出。那么,千年之后的本地专家、学者、文化人怎么看唐宋时期惠州儒家文化的兴盛?
中原文气育出本土文人
“从隋唐开始,惠州开始崇文重教,文人逐渐从‘进口’转向‘自产’。”原惠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惠州本地著名画家黄澄钦表示,惠州的教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时,惠州先后迎来了数百位来自中原的官员、文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苏轼。他们留下了大量歌咏惠州、歌咏西湖的诗篇,苏轼用诗文让人们认识了惠州。这一阶段,姑且称为“进口”文人阶段。
黄澄钦表示,这些外来的文人在寓惠后,纷纷将中原儒家文化的礼乐衣冠一并传授给惠州本土读书人,逐渐将当时岭南地区的所谓“化外之人”汉化。历代州官重视“山水有助于人文”的辩证关系,把最好的地方用来办官学、书院。比如周敦颐后人在西湖玄妙观旁办天泉书院,伊秉绥设无碍山房。渐渐的,受到教化的本土惠州人也崇文重教,尚书、御史、文人墨客纷纷涌现,官学里也开始出现有水平的本地教师。
经济发展推动文教兴盛
自此,惠州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节点,衣冠风物甚至可以与中原媲美。“晚清人许寿田说‘此湖此水不深浅,招鹤放鹤成古今’,这是最准确的定论,鹤就是人才。”黄澄钦表示,惠州素有“地灵人杰”之说,实际上二者是互换效应。唐宋之前,惠州不算太开化,灵在能容“人杰”,可称为“地灵人杰”;唐宋以后,此地人杰辈出,便产生“人杰地灵”之效,甚至有“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说。
事实上,除了文化教育,此时的惠州万象更新,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此时大约正是惠州正式得名之时,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表现以文化最为突出。”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文史学者何志成介绍,唐代惠州地区只出了3名进士,而宋代和明代分别出了54名和45名进士,说明千年前的这个节点,GDP迅速增长的惠州开始大力发展教育,兴建官学、书院,对惠州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宾兴馆特设唐宋儒学展
“可惜的是,目前惠州并未发现唐宋时期的儒学相关文物遗存。”惠州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介绍,虽然唐宋时惠州儒学就已相当兴盛,但由于年代久远、相关文物材质不便于保存,目前惠州并未发现该时代的相关文物。
据钟雪平介绍,此前,惠州市博物馆在筹建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宾兴馆)时曾向全市征集文物,数月时间只征集到部分清代、民国时的文物,像几个参加考试所用的篮子,甚至无法判断是否是惠州本地产物。
目前,城内现存最早的儒学相关文物均是清代文物,如清代广东才子宋湘为丰湖书院撰写的石刻名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等。“如果市民想了解唐宋时期的惠州儒学发展,可到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参观。”钟雪平说。
新闻推荐
惠州市金融消费纠纷2020年第一季度分析报告出炉 针对贷款及银行卡投诉集中
171惠州各县区投诉受理量统计图。投诉类型分布占比图。日前,记者从惠州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获悉,2020年第一季度,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