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兴起:惠州文气从“进口”到“自产”
文脉溯源系列之二
作者: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
隋代开始,来自中原地区的官员便不断影响惠州儒学风气,至唐宋则为兴盛期。在他们的推助下,惠州文化教育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到了南宋,惠州书院讲学之风兴起,人才辈出。以理学家罗从彦为首的名儒们在罗浮、西湖的书院讲学,在岭南播下了宋代理学的首批思想种子,为开启惠州文化教育一代新风立下大功。明朝杨起元有言:“尧封禹服原千古,风气人文又一番。”至此,惠州这一座“梁化旧邦”的衣冠文物已几乎与中原无异。
壹
岭南儒学兴起不晚于西汉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各级官办学校是传播儒家文化,培养国家管治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岭南教育与中原相比发展较晚,何时开始兴办学校尚难确定。但至迟在西汉后期,儒家文化已在岭南逐步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岭南士子积极进取,跻身封建官宦集团,进一步促进了岭南社会的汉化过程,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惠州地处粤东,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开发较之粤中相对迟缓。加上入隋之前惠州行政隶属和郡县废置迁变频繁,相关史籍失缺纷乱,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直至隋代才有官员在惠州兴办学校、推行儒家教育,隋文帝重臣柳机之弟、龙川太守柳旦正是始作俑者。
据《隋书·柳机传》载,当时郡中“民居山洞,好相攻击,(柳)旦为开设学校,大变其风。(隋炀)帝闻而善之。”这是史籍中关于惠州官府兴办儒学以教化社会、改变民风的最早文字记载。此后,唐宋两代都有大批官员在惠州兴文助教,开始了儒家文化在惠州传播的新篇章。
贰
晚唐时本土进士显著增加
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两汉举孝廉,两晋重门第”。至隋朝,开始用考试的方法取士,以考卷为标准,重视真才实学,不再考虑出身门第和德声名望,开创了一条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新路。唐承隋制,增设秀才、明经诸科而仍以进士科为重。
唐太宗重振儒术之后,岭南地区的各级官员,大都是重儒崇教的士大夫知识分子,肩负着用儒家学说治教一方百姓的政治责任,也有力地提振了惠州儒学教育的水平。
据有关学者统计,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全国进士总数为713人,而从唐长庆四年(824年)到乾符四年(877年)约五十年间,惠州就有三人考中进士,即韦昌明、郑隐和张昭远,其中韦昌明所作《越王井记》是现存最早的惠州文章。
这3名进士,虽然仅占同期全国进士总数的0.42%,如果以全国平均水平来衡量,仍不算很落后。就广东地区而言,唐代中进士者38人,惠州3人,占7.89%,亦远高于全省25州的平均水平。若与自身作纵向比较,更是零的突破,很有象征意义。
叁
宋代官学遍布人才辈出
唐末,黄巢入粤攻掠潮、循二州,唐王朝丧失了对岭南的管治权,群雄争粤,南汉最终获胜。起初,南汉政权重视儒教,按唐制设学校、立科举,躲避战乱的中州人士争相迁至岭南;然而,南汉内部很快陷入斗争,政权暴虐,文化教育乏善可陈,所幸时间不长。宋开宝四年(971年),赵匡胤平南汉,惠州地区归入宋朝版图,文气始兴。
宋代重文轻武、以文制军,朝廷重用儒臣,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当时普遍采用的儒学开蒙教材《神童诗》中的第一首诗即毫不掩饰地宣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获得统治阶级进一步的确认,而科举考试制度也更趋完善。
各州县都设有儒学,委任学官主管地方教育,特别是经过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学校之设遍天下”;合并简化考试科目,以三年一试为定制,考试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通过殿试的方式把省试合格的考生变为“天子门生”,提高进士的政治地位;扩大取士名额,只要通过殿试,不管合格与否,全部录取安排官职以广纳人才。
到南宋,广东全部州学、过半县学相继创立。惠州1州5县(含龙川)先后兴办州学1所,县学3所。陈尧佐、苏东坡、唐庚、刘克庄、杨万里、李纲、文天祥等一批优秀的官员、学者、诗人相继踏足惠州,更令惠州“风气人文又一番”。
儒学的兴办,改变了唐代和宋初偏重科举考试而忽视学校教育导致的人才不振。据清光绪《惠州府志·选举表》统计,宋代惠州各县录取进士54人,诸科13人。其中,归善为州治之所,亦为州学所在地,全县至宋室南渡前后共考取进士6人,都是出身于府(州)学,可见官学在惠州儒学教育中已发挥重大的作用。进士留正更是官至右丞相,历孝、光、宁宗三朝,被孝宗称为“真宰相”,是宋代惠州儒学代表者。
有学者指出:“宋代广东共有州县学63所,书院41所,其中较多的就是广州、惠州。”
肆
朱熹的师祖曾在惠州办书院
宋代地方官对中央政权文教大政策往往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大都能把恢复和兴办学校作为振兴一方的重要政务,这是惠州文化教育在宋代获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明嘉靖丙辰《惠州府志》中就有大量宋代各级官员在惠州兴学的记载,最早在惠州兴办书院的罗从彦(博罗县薄)、赵汝驭、刘克刚(均为惠州知州)等,均是任职惠州的朝廷命官。
这批惠州地方官员以振兴地方文教为己任,或募集资金创辟书院,或择地开基兴建学校,或揀选贤能以充师儒,或亲主教席训守诸生,为惠州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如钓鳌书院的始创者罗从彦,在讲学途中病死于客舍,竟因家贫而数年不得归葬;又如惠州知州刘克刚,始创丰湖书院,在病重将死前夕仍记挂着书院的发展,把主管教育事务的官员叫到床前,再捐羡钱千缗以增建学舍。他们以身垂范,为发展惠州文化教育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除官学外,南宋惠州大兴书院,设席讲学者亦多为名儒硕学,如钓鳌书院的罗从彦“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士之游其门者甚众”,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是他的再传弟子。讲学于张留书院的留正和张宋卿,也是德才兼备、位致通显的栋梁之材。这些优良的师资,是惠州文化教育在宋代获得长足进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推荐
下月可尝早熟果 荔枝产量预计超7万吨惠州农业复工复产,启动多项措施助推销售
惠州农业复工复产,启动多项措施助推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