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联手齐发力 “惠州制造”克时艰短短2个月惠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从零增至4家并有效满足防疫需求,彰显惠州市制造业坚实基础和企业为民纾困的责任担当

惠州日报 2020-04-21 08:39

南旋集团口罩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市民李民昊家的桌台上,口罩放在一个大纸盒中,摆得整整齐齐:医用外科口罩两包、一次性防护口罩两包、KN95口罩2个、儿童口罩6个……

口罩有公司发的、药店买的、网上购的、朋友送的,出门到不同地方要戴什么口罩,8岁的女儿都能背出来。他笑着拿起其中两包,“这是惠州产的,我们上班都在戴。”

“惠州产”三个字背后,是李民昊所不知道的事实:短短2个月内,惠州口罩生产从无到有、从缺到足。这三个字,不仅仅体现出惠州制造业在坚实基础上迸发出的力量,更显示出惠州企业家为国分忧、为民纾困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突破

政府开设绿色通道,企业旧设备“新生”

“整个2月,我见证了历史。”广东硕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钧一脸淡定,回忆起两个月前的紧张,这位湖北武汉人用了这一句开场白。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口罩成为全民防护品。需求骤增叠加春节假期企业放假,市场供应极度短缺,各城市“一罩难求”,惠州也不例外。政府、民间各种途径采购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但远远无法满足480万市民疫情期间所需,更何况疫情何时结束谁也不知道。

生产口罩!制造业大省广东迅速动起来,动员有能力的口罩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但经过摸排,惠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为零,工业口罩的生产企业也屈指可数。惠州市杰佰净化有限公司是张钧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位于博罗县园洲镇,主要生产及研发无尘车间内常用洁净耗材产品,其中便有2条工业口罩生产线。企业规模不大,但拥有19年的行业生产经验。

“农历大年初二,我们就接到市工信局复产通知。”张钧马上下发通知,动员老家在广西、湖南、广东等地的员工回厂复工。乘飞机、打专车、搭高铁……甚至好几位广西籍员工连夜打滴滴车赶了回来。大年初三,18位员工返岗,一条生产线的人员凑齐了。

问题接着来了。杰佰净化原有两台口罩机,其中一台机器是2011年的老机子,已闲置了半年,当他们把机器从仓库里拖出来时,发现口罩机已落满灰尘。工业口罩机器转产医用口罩,说起来简单——“中间加一层熔喷层”,但实际并不简单,设备要调,结构要改,消毒程序更严格,转产批复程序要走……“当时机器的配件厂都还没复工,为了一个零配件,技术员自己重画图纸、找材料、打磨,硬生生造了出来。”张钧说,当时状态就像打仗,每个人都“打了鸡血”,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工人,全部沉到生产线围着口罩机转,忙起来时原料采购组抱着电话睡,生怕漏接了电话。

“没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不可能这么快进入角色。”为了让企业快速转产,市领导带队到现场帮助改造车间升级厂房,市市场监管局启动应急审批程序,为企业开设绿色通道。2月3日,杰佰净化获得生产“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备案凭证。

拿到资质只是开始,合格量产才是王道。“开始转产,我们经历了惨痛的产量爬升过程。”张钧说,在摸索阶段,产品报废率惊人,一天只能生产1000多只。“那时原材料进货价暴涨,企业遭遇的成本压力前所未有。但没办法,我们还得求着原料商"给我给我",脸皮要厚姿态要低。”

“经历了冰与火的煎熬。”张钧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那时生产出来的口罩,有多少就提供多少给政府收储,市防控办通过网上预约购买方式将这些口罩发放给市民。“我们也知道产量少,没法满足市民需求,只能一步步来。”

随着设备使用日益熟悉,两条生产线运转正常,口罩日产量逐渐增加。至3月15日,杰佰净化累计生产出近300万只合格口罩提供给市政府收储。如今,杰佰净化口罩生产线已突破50条,并实现正常销售。

关键词:自给

企业投入千万元买口罩机开生产线

4月4日,下着小雨,南旋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庭聪来到华尔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是南旋集团为生产口罩紧急组建生产线,并迅速获检测批复取得资质的口罩生产企业。

1月,通过新闻报道得知武汉疫情。作为经历过非典疫情的港商,王庭聪敏锐地认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心里有个感觉,要准备好防护物资。”集团随即叮嘱湖北籍员工最好不要回家,如回家要保护好自己,同时要求公司储备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随着疫情发展,口罩越来越难买到,南旋集团甚至组织到海外采购,“集团有5000多位员工,节后开工肯定要用到大量口罩。”

进入2月,在海外也很难买到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建一个口罩厂。”王庭聪动用了许多认识的朋友,他跟朋友们说,多少钱没问题,重要的是要找到口罩机和原材料。

口罩机生产厂家终于找到。为了降低风险,南旋集团从4家企业订了8台口罩机,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去厂家调试检查,结果发现其中的2台在现场都“跑”不起来。

南旋集团遇到的问题几乎是疫情期间转产口罩企业的普遍遭遇。位于惠城区水口的南旋集团厂区里,负压生产车间改造好了,4台口罩机到厂,3条生产线开动了。南旋集团专门聘请人员对华尔康公司生产车间实施专业化管理,实行24小时生产,日产口罩12万~15万只。3月中旬,华尔康公司实现口罩量产,生产能力不仅能满足南旋集团员工所需和赠送客户,还实现了王庭聪的愿望。

“我要将第一批生产的100万只口罩捐给惠州。”3月31日,王庭聪向惠州市捐出100万只口罩,其中50万只将用于支持惠州市中小学校复课开学,另外50万只用于支持港澳台抗疫。他计划将第二批100万只口罩捐献给香港。

实现口罩生产从零到有的企业,不仅有南旋集团,还有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这家高科技企业耗资1500万元投建口罩厂,3月4日正式投产,目前7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日产能达40万只。“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成立惠州市胜宏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拿到了营业执照。凭借敢打的狠劲、无畏的冲劲和深厚的内劲,全力以赴投入到生产任务中。”胜宏科技CEO赵启祥说。

据市工信局统计,截至3月25日,全市已有56家企业在生产口罩,日产量超过300万只,其中4家具备生产医用口罩资质,2家投产儿童口罩。

王庭聪没计算这次建口罩生产厂到底投入了多少资金,仅硬件部分就已超过1000万元。“企业要知恩图报。”他说,企业家拥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资源,工厂里有训练有素、技术熟练的工人,相信国内成熟完整的工业供应体系和地方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与能力,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随“疫”应变,才能共克时艰,成功突围。

关键词:求变

科技助力危中寻机,企业发力探索新技术新产业

疫情给传统制造业和外贸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对每一个企业家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从纺织业起家的南旋集团早在15年前就开始拥抱“智能化”,目前集团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员工从2万人减为5000人。“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今年的生意将递减35%~40%。”王庭聪说,南旋集团积极应对调整国内外销售市场,同时不断探索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定制。

危中有机。胜宏科技生产的“高效全立体防护口罩”通过了欧盟CE认证和美国FDA认证,目前已有欧盟地区的订单发货。但口罩不是胜宏科技的主业,对主业PCB(定制电路板)市场的坚定信心,才使得胜宏科技有足够底气应对疫情冲击。

“PCB是电子产品之母,不可或缺且应用领域广泛,我们7成客户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最关键是我们拥有实力强劲的研发队伍,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周期短,可随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赵启祥介绍,凭借着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胜宏科技的总体战略部署不会做出变化,短期内企业将继续为实现2022年百亿产值目标奋斗。

杰佰净化生产的儿童口罩订单供不应求,张钧却在4月6日召集企业管理层开会,提出“口罩的需求慢慢会减少,我们最多2个月就要回归正常,下半年新的研发计划势在必行”。张钧称,公司早在7年前就开始往高端医疗制品方向转型,并成功打进了欧美市场,未来这个产业在国内外都将是一个新蓝海。

疫情给张钧带来更深一层的思考:制造业发展未来将呈现两个趋势,一是设备高度自动化,二是产线工人工程师化。“未来一线工人会越来越少,需要工人具备操作机器的能力,所以产线工人会越来越工程师化。”他说,这两个趋势在公司车间已经体现出来了,他们现在招的更多是年轻的技术工人,并往生产车间工程师方向培养。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冯丽均 刘炜炜 实习生王晓桐 通讯员黄慧芳 张召 温锦峰

新闻推荐

惠州一季度环境空气质量全国第五 PM2.5、PM10等指标同比呈两位数下降

近年来,惠州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前列。图为蓝天白云下的惠城。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抬头见“蓝”成为惠州市民的日常“小确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