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党支部挂点帮扶贫困户 惠州筑牢基层堡垒决战脱贫攻坚

南方日报 2020-04-17 06:31

横江村的党员和村民志愿者在给村里的黄花风铃木培肥。受访者供图

龙门县龙田镇田尾村的村民将有一个休闲新去处——村里的古树公园即将开建,这个公园是在清拆村里旧房子的基础上建的。去年7月,村里的党员钟时光第一个同意清拆自家的旧房子。“作为党员,应该积极响应村党支部的号召。”他说。

惠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要广泛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脱贫攻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战斗堡垒。

从惠州各村的实践来看,牵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不仅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威信,也增强了村民们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在致富奔小康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1脱贫攻坚先锋“认领”挂钩贫困户

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的一个花卉基地,撑起了村民的致富梦。去年上半年,在原来40亩基地的基础上,这个村在短短几个月又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得到了帮扶单位的认可,追加了捐资额,以进一步扩大花卉大棚的建设。

高效的土地流转背后,得益于村里党员们的带头作用。

驻村第一书记肖岳云介绍,在协调推动花卉基地建设土地承包流转中,羊和村采用“村"两委"干部+党员+农户”模式,由村“两委”干部牵头组织负责,把村、组两级党性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安排到土地流转工作中。“每名党员负责数名农户,做好入户解释、矛盾调处,让每一个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他说。

基层党的力量组织得好,能够激发出无穷的发展动力。

在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职勇独辟蹊径,将政法委的工作经验运用到党建中。他把村里的三个党支部十四个村小组划分三大网格,以网格化全覆盖农户,调动村民、美星志愿者、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党的政策宣传、脱贫攻坚等治理节点,责任落实到人,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村党员对点帮扶下,贫困户李春桥走上了养龟致富路。“是他们把我领上了脱贫的正轨。”说起驻村干部,李春桥感慨地说。

龙门县龙城街道陈村村的帮扶单位是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自2017年6月开始,驻村工作队一改从前仅由帮扶单位党组对接贫困村党支部的形式,打造以直属党总支、党支部挂钩村各党小组的新模式。

“原来村小组有困难问题,就向村委反映,再由村委向挂钩帮扶单位提出申请。现在就直接减化了流程,让村小组与挂钩帮扶单位的党支部直接对接,从源头上化解村里的难题。”驻村第一书记黄明彪告诉记者。

目前,该局的8个直属党支部,还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直接挂点帮扶贫困户发展种养,勤劳致富,并签订帮扶责任书,“认领”挂钩对接8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兜底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钱进来说,基层党建更深层次地改变了当地村干部、群众的观念。

这位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后便经常性地召开村“两委”会、政策宣讲会,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让新时代新理论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改掉部分村干部、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培育靠勤劳致富、积极进取的心态,确保大家在思想上脱贫、在技能上脱贫。”钱进说。

2用党建把“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

驻村干部都意识到,加强村“两委”建设是脱贫攻坚工作重中之重。

“支部建设的好坏关系到村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在群众威信,影响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村党支部。”肖岳云说。

到其他地区学习党建典型,推进“三会一课”常态化、制度化,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村民代表等学习中央和省委系列扶贫帮扶政策,在村里实行周例会制度,每周组织“两委”干部学习最新政治理论、掌握时事和农村政策动态……驻村后的第一书记们,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破局的一大抓手。

市委组织部干部李正文到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担任驻村干部后,尤其注重党建工作。

组织党员干部到井冈山、多祝八维村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村组干部到英德市从化区等新农村示范点参观学习,找差距、拓思路……“用党建把"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凝聚共识,增强班子的战斗力。”李正文说。为提升村干部们的能力,他还推荐了本村4名村干部参加国家开放大学在职本科、大专班进修,提高村干部学历水平。

蕉坑村是龙门县永汉镇的一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由于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不够突出、班子战斗力不强、村党组织生活不健全,加上储备干部和发展党员不足,蕉坑村一直缺乏发展动力。

在永汉镇委书记林建辉看来,蕉坑党员虽少,但村人口、村面积也小,问题虽然突出,但整治成效容易产生效果。一个月前,该镇专门对蕉坑村的村党组织整顿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实际上,此前该村已经制定了整顿工作方案,推进外出人员“建档立卡”工作,以加大力度储备村党支部书记。

林建辉认为,发展储备干部不力是由于现有党员资格不达标,深层次的原因是发展党员不力,“新鲜血液”供给不足。针对蕉坑村问题,镇党委将在严格程序的基础上“特事特办”,设立蕉坑村发展党员党委会议专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提供人才力量。

“唯有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过硬,才能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经济发展中才能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蕉坑村驻村干部刘伟雄说。

这几年,塘尾村的变化,离不开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的努力。

刚履职第一书记的陈职勇,意识到村里少了一个坚强的班子和致富带头人。于是,他把党建作为一个先行抓手,提高村干部的责任心,转变工作作风。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党建引领下,村里的组织力提高了,工作能力水平上去了,工作作风也转变了。

“村民很实在,就看你村干部做了什么事,能不能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做事。所以我们提出"四议一报告两公开"。”陈职勇告诉记者,“四议一报告两公开”,就是凡是涉及村里的重大决策、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都经过党总支提议、村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决议公开、结果公开,同时报告镇委。

加强基层党建没有休止符。钱进告诉记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下铺村今年的重要工作安排之一。“通过实施"亮明身份"、学习教育、每周例会、分片包干等制度,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党支部、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他说,同时吸引的本地外出人才回乡创业、本地乡贤建设家乡,打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

3为长远计培育一支本土生力军

脱贫致富,关键在“人”。在一些地方,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帮扶工作队撤离了,村子的发展、群众的精神面貌又慢慢回到了老样子。这样的扶贫并无意义。

对于驻村干部来说,不仅要帮扶乡村经济发展,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更要为长远计培育人才,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只有提升了村干部的能力、拥有乡村治理的经验,才能夯实乡村发展的后劲。

惠州市委组织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使用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教育培养村党组织带头人,做好村党组织储备人选选拔培养工作,推动开展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

因此,培养后备干部、为农村培育发展生力军,也是驻村第一书记需要重点考虑的。

自惠州市开展镇村干部三级五类“大储备”工作以来,惠州在包括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在内公开选拔了700名“大储备”人选,同时对近4万名35岁左右的农村能人、外出乡贤、大学生进行建档立卡,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一支规模庞大的生力军。今年还将全面铺开“大储备”工作,数千个储备人选岗位虚位以待。

李正文手里有一本特殊的台账。这是一本人才储备账本——他和村干部们对横江村48名4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外出人才登记造册。去年以来,他还组织春节返家的大学生座谈,摸清人才专业专长和回乡意愿,征求意见建议,为外出人才支援家乡建设搭好沟通的“桥梁”。

近日,各县区又陆续开展村(社区)储备村干部的招聘工作。比如博罗就拟招聘850多名储备村干部,其中包括6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惠城区三栋镇也拟招聘22名村(社区)“两委”班子储备人选。

“我们会把重点任务向储备干部倾斜,用重担考验储备干部。”李正文告诉记者,包括在村各类会议、党建志愿活动、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有意识让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储备人选冲锋在前,锻炼他们的党性和组织、表达、解决矛盾等综合能力。

在村庄建设中,给储备干部们压担子、派任务,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多历练、实现更快成长。

“压担子的目的在于提升储备人选能力水平,在于促进工作,让储备人选到村里去摸爬滚打,去攻坚克难,激发他们的斗志热情,磨砺他们的初心。”龙门县龙潭镇左潭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巧龙说。

在他看来,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储备人选,要及时给予一定的激励,比如说可以在大会上进行通报表扬,让储备人选更加踏实地坚守,更加愿意主动地投身一线。

■相关

“三个一批”激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热情

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引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使命。如何激发第一书记的工作激情?惠州市委组织部通过实施“三个一批”,不断激励第一书记新作为。

第一个“一批”,是坚持基层导向,提拔重用一批。

结合46名省定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期满考核,惠州全市遴选了5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到中心镇(街道)任镇长、党建专职副书记、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等,在全市形成以实干立身、以实绩进步的鲜明导向。

实际上,惠州市委组织部将期满第一书记的提拔使用纳入每月的基层党建工作调度日程,定期跟踪推进。截至去年底,已有34名优秀第一书记完成提拔,占比达74%。

第二个“一批”,是坚持事业为上,选派留用一批。在市委大胆使用、跟踪培养优秀期满第一书记的工作导向下,推动各单位愿意、舍得把优秀干部选派到基层一线。

结合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期满轮换工作,全市创新“三评议三评定”考核办法。该考核办法,即镇街挂点领导、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分别评议;县级组织部门、派出单位分别给出第一书记考核等次评定建议,市委组织部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综合评定。以此对新选派的46名第一书记逐一实地考察。

其中,市、县综合研判,对19名表现优秀、热爱基层的第一书记予以留用,自上而下落实“事业为上”的工作要求。

第三个“一批”,是坚持关爱激励,表彰奖励一批。去年7月,就有3名优秀第一书记获评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选优与提升并举,通过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有效激励第一书记在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干在实处。”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此外,市委组织部还先后出台第一书记选派管理、经费保障系列制度文件,市财政保障每人每年1万元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为顺利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夯实基础。

新闻推荐

惠州港海关多措并举助力中海壳牌复工复产 免除税款担保13亿元

惠州日报讯(记者刘炜炜通讯员黄伟成)记者近日从惠州港海关了解到,中海壳牌自3月4日首票免担保货物顺利通关放行以来,共计免除...

 
相关阅读